作爲曾經風光無限的高端大米品牌, 十月稻田 的市場表現正在經歷劇烈震盪。儘管2024年上半年公司財務數據實現顯著改善,營收同比增長17.69%至26.21億元,凈利潤達1.49億元,實現扭虧爲盈,但其核心業務卻顯現出增長乏力的跡象,市值更是從年初的200多億元暴跌至65億元。
在 資本市場 和行業競爭的雙重擠壓下,十月稻田的未來似乎比財務數據更令人擔憂。
高端大米「失速」,市場邏輯遭遇瓶頸
十月稻田的核心業務——高端大米正在失去增長動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大米收入同比下降1.9%,至17.07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下降至78.1%。與此同時,公司在雜糧和豆類領域表現亮眼,收入同比暴增151.87%,毛利貢獻從12.9%提升至27.7%。
這種結構性變化凸顯了高端大米市場的困境:首先是費邏輯轉變。高端化定位依賴於品牌溢價和品質優先,但在經濟環境趨於保守時, 消費者 對高端產品的支付意願下降。其次是市場競爭加劇。諸如福臨門、 金龍魚 等品牌依託集團資源推出高端系列,對十月稻田在渠道和價格上形成強有力挑戰。
再次是電商紅利消退。十月稻田曾依靠電商平台迅速崛起,但隨着流量成本快速上升,線上銷售收入佔比從59.7%下降至41.8%。儘管公司嘗試通過開設自營店提升毛利,但新增營銷成本卻同比增長48.15%,吞噬了部分利潤。
資本操作頻繁,財務決策引爭議
十月稻田的財務操作讓市場大跌眼鏡。2020年至2023年累計虧損超7億元,但公司卻三次高額分紅,總計超2.8億元,資金來源竟是向 銀行 貸款的3.95億元。這種「借雞生蛋」式操作,被投資者戲稱爲「用股東的錢發股東紅包」。
更令人費解的是對 茶百道 的投資決策。公司以每股16.34元人民幣買入茶百道股份,高於當日市場價格14.44元。總金額高達3.6億元的投資在一開始就處於浮虧狀態,截至目前賬面虧損超1.3億元。這一投資不僅與主營業務協同效應有限,還引發了對管理層短視行爲的質疑。
相比之下,公司對 米高集團 的投資則更符合主營邏輯,成功帶來約1億元的投資收益。這表明十月稻田如果深耕產業鏈仍有穩定增長的潛力,但急功近利的資本行爲可能掩蓋了這一潛力。
渠道調整與盈利挑戰
2024年上半年,十月稻田在傳統電商平台如京東、天貓的收入下降17.59%,轉而在社交電商平台和自營渠道發力。自營渠道收入同比增長203.57%,至6.8億元。這一調整雖帶來營收增長,但成本高企的問題依然存在。
從整體來看,公司的營銷費用增長了48.15%,渠道調整的短期紅利能否持續仍存不確定性。此外,大米業務對雜糧的「讓位」凸顯了主營業務疲軟,這種依靠新品類推動的增長是否具備長期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
機構減持,資本市場信心不足
在十月稻田限售股解禁後,機構投資者迅速減持:雲鋒基金減持1795.87萬股,持股比例從9.01%降至4.96%。啓承資本以每股8.35-9.62港元的價格拋售480.50萬股,套現約4437.77萬港元。
此外,B輪入股的紅杉中國、CMC資本等機構也面臨浮虧,而C輪的策然投資和中東主權基金浮虧更高達47.9%和53.1%。資本市場對十月稻田的信心顯然正在迅速下降。
有業內人士認爲,十月稻田的創始團隊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如何深耕主業。公司需要優化渠道結構,提高大米業務的盈利能力,回歸產業鏈核心競爭力,而非繼續盲目追逐熱點投資。二是如何穩定市場信心。財務操作的透明度和長期戰略規劃至關重要,過於激進的資本運作和分紅策略可能進一步削弱市場信任。
從東北黑土地走出的十月稻田,曾憑藉高端大米品牌贏得市場青睞。但隨着消費邏輯轉變、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內部管理問題浮現,公司正陷入「數字亮眼,信心缺失」的怪圈。
未來,十月稻田能否在穩定主業的同時優化資本運作,決定了這家「糧倉貴族」能否走出困境,重塑市場地位。畢竟,十月稻田的未來,終究在稻田地頭,而非資本市場的賭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