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李泽楷,卖了90亿:大都会人寿投资管理收购柏瑞投资

李澤楷,賣了90億:大都會人壽投資管理收購柏瑞投資

投資界 ·  2024/12/27 15:36

投資界-併購最前線獲悉,本週,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美國大都會集團宣佈,旗下資產管理業務平台大都會人壽投資管理(簡稱「MIM」)已達成最終協議——

將收購PineBridge Investments (簡稱「柏瑞投資」),交易價格爲12億美元(約合93億港元)。後者是香港盈科拓展集團旗下資產管理公司,背後掌舵人正是香港李氏家族李澤楷。

柏瑞投資來頭不小。2010年,李澤楷以5億美元“抄底”收購柏瑞投資,迄今已經發展成爲資產管理規模超萬億的超級投資平台。而透過這筆交易,原來李澤楷早已締造一個龐大的併購版圖。

一家萬億投資機構賣了

時間回到1919年,在上海一個只有兩間房的辦公室裏,科尼利厄斯·範德·史帶創立一家專注於爲中國企業提供保險的公司,這便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前身。

幾十年間,AIG逐步將業務板塊從最初的傳統的保險業務,覆蓋至退休金服務、資產管理及相關投資等其他金融服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及地區。截至2007年底,AIG在全球擁有7400萬名客戶,總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AIG的資產管理部門——AIG友邦投資,便是後來的柏瑞投資。

然而到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AIG面臨嚴重的財務困境。爲了續命,AIG不得不變賣資產,其中就包括AIG友邦投資。

當時,AIG友邦投資被富蘭克林集團、澳洲麥格理集團、Crestview Partners等多家機構爭相競購,當中也包括李澤楷旗下的盈科拓展集團。最終,李澤楷成功收購AIG友邦投資,並獲得AIG友邦投資在32個國家的資產管理業務,其中包括PE基金、公募基金、對沖基金,及部分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等。同時,該公司更名爲柏瑞投資。

截至2024年9月30日,柏瑞投資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爲2031億美元(約合1.48萬億元人民幣),客戶包括養老金計劃、保險公司、官方機構、私人銀行、顧問和中介機構等,在全球24個地區設有辦事處。

今年初,市場上傳出了柏瑞投資賣身的消息。直至這次官宣,交易細節最終披露——根據美國大都會集團公告,旗下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平台大都會人壽投資管理公司(MIM) 將收購柏瑞投資,交易價格爲12億美元(約合93億港元),其中包括8億美元現金;其餘4億美元,則是取決於2025年財務指標和後續多年盈利情況的延期對價。

公告中還強調,「這次收購不包括PineBridge的私募股權基金集團業務及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也就是說,盈科拓展集團將繼續保留華泰柏瑞基金等柏瑞投資的中國大陸地區業務。由MIM收購部分管理的資產約爲1000億美元。

這次買方——美國大都會集團,成立於1868年,是一家以保險業務爲主的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對於收購的原因,大都會人壽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Michel Khalaf 表示:「收購 PineBridge Investments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加快資產管理增長的雄心。」根據公告,這次收購將顯著擴大MIM的規模,同時擴大公司的全球服務和分銷範圍。交易完成後,MIM的總管理資產預計將增至7000億美元以上。

不過,目前交易尚需監管批准,預計將於2025年完成交易。

李澤楷,隱秘併購狂人

當中還有一個細節,起初李澤楷是以5億美元「抄底」收購柏瑞投資。

一進一出之間,李澤楷借用這一資本工具拓展自身商業版圖。而放眼李澤楷商業歷程,併購手段不可或缺。

早在1990年,他便在父親的支持下開始創業,建立一家衛星電視公司。運營三年後,他將該業務賣給傳媒大亨默多克,正是這筆資金幫助他創立盈科拓展集團。

2012年,李嘉誠設立了家族信託,長子李澤鉅接班,掌管長和系資產;次子李澤楷則可獲得現金分紅,以幫助他收購幾家相當有規模的公司。

資金充足的李澤楷,先是收購荷蘭國際集團(ING)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泰國的保險業務,改名爲富衛集團,成爲他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抓手。此後多年,富衛集團又相繼收購AIG富士生命保險公司、匯豐保險HSBC Amanah Takaful (Malaysia) 49%股權、泰國匯商銀行旗下人壽保險業務等,商業版圖一步步擴大。

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要數對香港電訊的收購。當時,英國大東電報局萌生賣出手中香港電訊股權的意願。這是一家擁有百年曆史的絕對龍頭,在當時香港電訊服務市場的佔有率高達97%,包括李澤楷在內的意向買家爭相競購。

爲了拿下這筆交易,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設計了包含豐富選擇權的出價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每股「香港電訊」股票兌換現金0.929美元和0.7116股「盈動」股票,據此香港電訊估值爲2796億港元 (359億美元),再加上113億美元現金。由於正需要現金,「部分換股」方案成功吸引了英國大東電報局。

後來,李澤楷還巧妙地用香港電訊的資產作爲抵押,獲得了銀行130億美元的貸款承諾,最終完成了這筆「蛇吞象」收購,締造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案。

回過頭看,這筆交易中頗具開創性的交易設計,至今仍對市場具有借鑑意義。

今年以來,當一級市場普遍面臨退出之困,併購被寄予厚望。正如在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上,信宸資本管理合夥人信躍升提到一組調研數據——「70%的企業都在想着賣公司」。然而,實現併購往往是一個複雜交易的過程,使得很多項目並不能如願完成。

其中,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支付工具以及支付方式,是併購方和交易對象關注的焦點。可以看到,已經有一些創新嘗試出現,比如科創板上市公司思瑞浦收購創芯微一案中,使用了可轉債收購和差異化定價方式,最終實現各方共贏。還有晶豐明源擬收購四川易衝、富樂德擬收購富樂華半導體的案例中,均採取了包括定向可轉債在內的複合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交易雙方的談判空間。

猶記得今年6月,證監會發佈《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當中明確支持豐富支付工具,鼓勵綜合運用股份、現金、定向可轉債等方式實施併購重組。

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吳瓊,原文: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