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2024年即將過去,這一年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始終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這一年,無論是核心技術的突破還是智能化的普及、車聯網的廣泛應用,都在加速實現落地,爲行業注入了強勁動力。從固態電池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到智能駕駛、智能底盤等創新的逐步成熟,再到5G+AI賦能車聯網的全面融合,每一項變革都推動着新能源汽車邁向新的高度。
新能源車三大件之一,固態電池按下發展「加速鍵」
作爲新能源車的三大件之一,電池始終是業內和用戶關注的焦點。但事實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但安全事故頻發,電池能量密度瓶頸呈現,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而固態電池以固態電解質替代易燃的電解液,可實現電池本徵安全,同時兼容更好性能的正負極材料,可大幅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兼具高安全與高能量密度,成爲全面提升鋰電池性能的必然選擇。具體到用戶端則體現爲「高安全性」和「高充電速度」。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表示,全固態電池是下一代電池首選方案之一,日韓美歐都在大力研究,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爭的關鍵制高點。
基於此,今年相關廠商紛紛佈局和發力固態電池,頗有加速發展,甚至部分落地的趨勢。
例如今年4月上汽集團智己L6正式亮相,車企稱搭載行業首個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1.0」。而根據智己官方發佈的信息,該款電池滿電超130kWh,單體能量密度達368Wh,CLTC綜合續航里程已經突破1000公里,可以實現充電12分鐘補充400km續航里程的補能效率。
此外,蔚來汽車也亮相了半固態150度電池。這款由衛藍能源生產的半固態電池,擁有150kWh的儲能容量和337V的額定電壓。與100度電的電池版本相比,它的重量僅增加了20kg,但容量卻大幅提升了50%,如果將這款電池裝配在et5車型上,其實際續航里程有望超過800km。
與車企相比,供應商也開始官宣重磅技術,衆多電池企業也在加速固態電池的研發,以期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例如11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了寧德時代三項固態電池專利,分別爲「改性固態電解質及其製備方法、固態電池及用電裝置」「固態電解質膜及其製備方法、固態電池、用電裝置」和「固態電池單體及其製造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北京純鋰新能源科技公司投資建設的國內首條全固態鋰電池量產線正式投產,通過打造小試產線並逐步調試,純鋰新能源突破了固態電芯生產工藝,解決了固態電解質規模化製備、固態電解質與電極界面接觸穩定性等行業技術難題,把成本降低下來,使產品能夠量產。
智能化仍是焦點,智能底盤和自動駕駛爭相落地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那如今智能化下半場,戰火已經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燒到了智能底盤上。究其原因,智能底盤整合了懸架、轉向和制動系統,通過電子控制和傳感技術,實現了更高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操控性。故今年以來,各大廠商在智能底盤的佈局和競爭也是愈演愈烈。
例如今年年初,集度宣佈與採埃孚簽署戰略協議,雙方將聯合開發汽車機器人智能底盤技術;4月,吉利汽車基於自研的AI數字底盤,完成了全球首個汽車無人駕駛漂移;智己汽車發佈靈蜥數字底盤,通過全車X、Y、Z三向六自由度整車運動的協同管理,實現了對車輛所有維度動態性能的聯調聯控;比亞迪發佈全棧自研的新能源專屬智能車身控制系統——雲輦。需要說明的是,雲輦產品矩陣包含雲輦-C、雲輦-A、雲輦-P等產品,可以滿足舒適、操控、越野等多維度、多場景的產品定義和用車需求。
而此後隨着搭載華爲途靈底盤、昊鉑等新一代數字智慧底盤的車型紛紛落地,尤其是目前風頭正勁的小米汽車發佈的智能底盤預研技術,具備「全主動懸架、超級四電機系統、48V線控制動、48V線控轉向」四大核心亮點,再次將「智能底盤熱」推向高潮。
除了上述的智能底盤外,智能化的另一個競爭焦點則是自動駕駛。
事實是,2024年,自動駕駛或者說高階自動駕駛已成爲行業競逐的焦點。
小鵬、蔚來、理想、極狐、智己、極越、零跑、極氪等衆多汽車企業競相加碼佈局,旨在從基礎輔助駕駛順利跨越至高階智能駕駛領域,搶佔市場先機。而隨着技術框架的持續革新與底層算法模型的精細優化,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作爲該領域新的競爭焦點,並引領着自動駕駛的未來發展方向。
提及端到端自動駕駛,業內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特斯拉。
作爲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領航者,特斯拉不斷深耕端到端自動駕駛領域,憑藉其海量的實際駕駛數據不斷錘鍊其神經網絡模型,持續優化算法邏輯,推動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的性能與穩定性邁向新高度。此外,特斯拉在2024年還進一步完善了純視覺感知的技術路線,放棄對雷達和激光雷達的依賴,專注於通過攝像頭和深度學習算法實現高精度的環境感知和決策。這一策略降低了硬件成本,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除了特斯拉,國內廠商小鵬、華爲等也不甘示弱,以非常快的速度迭代升級自身的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
例如今年上半年,華爲、小鵬先後公佈了自己的端到端系統。
其中華爲乾崑ADS 3.0的技術架構,感知部分採用GOD(General Object Detection,通用障礙物識別)的大感知網絡,決策規劃部分採用 PDP(Prediction-Decision- Planning, 預測決策規控)網絡實現預決策和規劃一張網。而小鵬的端到端大模型由神經網絡XNet+規控大模型XPlanner+大語言模型XBrain組成。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後,18個月內小鵬智能駕駛能力將提高30倍,每2天內部將做一次智駕模型的迭代。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具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技術正在以出租車等公共交通爲載體開始商業化示範運營。其中典型的代表百度蘿蔔快跑,其已在北京、武漢、重慶等諸多城市開放了無人駕駛載人測試運營服務。
對此,開源證券指出,自動駕駛的核心階段是L4級Robotaxi的功能和體驗。L4不僅可以打破普通消費者的認知障礙(駕駛位可以不坐人)帶來真正的破圈效應,同時L4可以實現商業模式的真正創新(不僅僅只是Robotaxi,自動駕駛實現後新的商業模式才會出現)。
5G+AI賦能車聯網,車路雲一體化照進現實
衆所周知,車聯網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集中應用了5G、AI、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而5G車聯網和人工智能(AI)是當前科技領域的兩大熱點。
其中5G車聯網技術提供了高速、低延遲的通信能力,使得車輛之間、車輛與基礎設施之間能夠實現快速的數據傳輸和互聯互通。AI大模型則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算法,可以對海量的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模式識別和智能決策。
而今年二者的結合,有效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改善了交通效率並豐富了車載信息服務,例如智能輔助駕駛、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交通管理、個性化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充電管理、應急救援響應和共享出行服務等。
基於此,車聯網在5G和AI的加持下,其在今年的發展,甚至落地也在不斷提速。
例如今年年初,北京移動攜手新石器、華爲等合作伙伴率先在北京市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打造5G-A車聯網精品示範道路。此次5G-A車聯專網,利用2.6GHz和4.9GHz多頻段靈活頻譜接入、確定性網絡時延等5G-A網絡增強技術,可實現最大500Mbps上行傳輸、廣域穩定20ms低時延等網絡能力,在網絡底層節點提供邊緣AI服務,支撐無人車的規模化部署,爲新石器無人車公司提供了「雲-邊-端」數據自動閉環解決方案。
又如在智能網聯汽車的實際應用上,中國電信與東風嵐圖汽車合作,共同打造了5G車聯網。通過中國電信的5G網絡,車輛可以實時接收和發送數據,實現車內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自動泊車、360全景影像等智能應用。這些應用不僅提高了駕駛的安全性,還提供了便捷的駕駛體驗,讓車主享受到全方位的智能出行。
此外,中國電信與比亞迪合作,共同研發了搭載衛星通信終端的仰望U8越野玩家版。該終端依託中國電信的「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即使在偏遠地區,車輛也能獲得可靠的雙向語音通話和短信通信服務,提升了車輛的主動安全能力,保障了車主的通信體驗。
實際的情況是,在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車路雲一體化正在照進現實。
寫在最後:綜上,我們看到,在即將過去的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無論是在覈心技術的電池,還是以智能化和車聯網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上均在加速並落地。而這種加速落地給市場和用戶帶來的無疑是體驗的大幅提升,併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前行的動力。(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