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交所醫療健康企業IPO申請迎來新一輪爆發期:11月已有9家企業提交招股書,是截至目前的全年最高;12月前半月也有5家申請上市。
其中,翰思艾泰、大衆口腔、維立志博、銀諾醫藥、東陽光藥業等企業首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軒竹生物、長風藥業則是止步於科創板之後,轉向港交所。
在A股上市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港股已經成爲衆多企業IPO的*選項。同時,2024年以來已有10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股成功上市。那麼,港交所這條路真的那麼好走嗎?
01
醫療企業密集赴港申請IPO
據披露易信息顯示,截至12月15日,2024年已有47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提交61次招股書(含失效後再次提交的情況)。其中,11月至今的一半個月內進入爆發期,共有14家企業遞交招股書。
通常情況下,出於招股書中業績披露節點的考慮,6月、12月都可能出現一波遞交上市申請的小高峰。不過,2024年的爆發期有着新的行業背景。
一方面是政策引導使然。
2024年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佈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措施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
此外,10月18日,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宣佈,將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優化包括兩個部分:完全符合規定的上市申請以及合資格A股公司在港上市申請。
其中,若申請人及其保薦人提交的新上市申請及相關材料,完全符合相關監管規定及指引,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會緊密溝通以避免重複提問,在分別發出最多兩輪監管意見後,各自評估並指出有關申請是否存在任何重大監管關注事項。
按照優化後的審批流程,申請人及其保薦人預期可於總共約60個營業日內就監管機構提出的意見給予圓滿答覆。待取得上市委員會及其他相關部門或監管機構批准後,申請程序預計可於6個月的申請有效期內完成。
針對A股公司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請,若預計市值至少達100億港元,以及在具有法律意見支持的基礎上,確認該公司在遞交新上市申請前的兩個完整財政年度已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與A股上市相關的法律及法規,則其新上市申請可按照快速審批時間表進行審批。
在快速審批時間表下,若合資格A股上市公司提交完全符合規定的申請,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分別只會發出一輪監管意見。在此情況下,兩家監管機構各自的監管評估將在不超過30個營業日內完成。
優化後的審批流程,無疑對企業有強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A股IPO通道收窄,迫使企業另謀出路。
自2023年8月證監會宣佈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後,IPO准入愈發嚴格,IPO申報受理、上會等都明顯減緩。2024年,這一節奏仍在延續。
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大批量「撤單」出現。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A股三大交易所已有50多家醫療健康相關企業撤回材料,IPO審核終止。這些企業中,既有生物醫藥創投圈的明星企業,曾獲多家知名機構投資,廣泛佈局創新產品研發;也有經營多年且已形成一定收入規模的公司。
部分企業在「撤單」前已走到問詢階段,從獲受理時間來看,排隊時間在一年左右;個別企業即使在已排隊近兩年、距上市僅一步之遙的情況下,也撤回了申請。
2024年上半年,軒竹生物、長風藥業在科創板的上市審核終止後,2024年11月,兩家公司就先後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
在當前大背景下,無論是尚在觀望狀態的企業,還是終止於A股的企業,轉道去剛出新政的港股,都不失爲一個好選擇。
02
港交所這條路順暢嗎
那麼,港交所這條路好走嗎?
據披露易信息顯示,2024年至今,共有10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這一數字雖然遠不及2021年及前後的高峰期,但與2023年相比,整體算平穩。加之近期健康之路、訊飛醫療通過聆訊,不排除兩家企業還有趕上2024年IPO末班車的可能。
縱觀已上市的10家企業,其中大部分均爲無主營業務收入或尚未實現盈利的公司,這與以往並無太大差異。
在衆多排隊者中,部分企業還能以較快速度完成上市。
同源康醫藥、太美醫療、華昊中天、九源基因等幾家公司均是2024年首次提交招股書,並在同年內成功上市。
其中,作爲港交所第66家18A企業,同源康用時不到7個月就完成了上市。2024年1月,同源康醫藥首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失效後於2024年7月更新招股書,最終在8月20日成功上市。
具體看各家公司的特徵,細分領域龍頭、「*股」仍在港股受到歡迎。荃信生物、盛禾生物、一脈陽光、晶泰科技(已更名爲「晶泰控股」)、華昊中天等公司,均以各自領域內的「*股」登陸港交所。
3月20日,「港股自免*股」荃信生物上市。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3月2日,荃信生物是國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領域獲得IND許可最多的醫藥公司之一。
5月24日,「抗體細胞因數*股」盛禾生物在港交所IPO。截至上市時,盛禾生物擁有9條在研產品管線,其中6條已進入臨牀階段,包括3款中 美雙報的抗體細胞因數管線,皆爲全球治療癌症患者臨牀進展最快的抗體細胞因數。
6月27日,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企業一脈陽光在港交所上市。由於此前尚無這類以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爲主的公司上市,一脈陽光因此成爲「醫學影像服務*股」。
6月13日,「新藥AI*股」晶泰控股在港交所掛牌交易。面對新藥研發中的種種問題,晶泰科技將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融入固態研發中,於更短的時期內提供更高的功效及精確度,降低研發方的成本。
10月31日,港股迎來醫藥合成生物學*股——華昊中天。自成立以來,華昊中天已成功開發了專注於微生物代謝產物新藥研發的三大核心技術平台,並擁有一款核心商業化產品優替德隆注射液和19款在研項目。
即使未在新興細分領域搶到「*股」,但能及時轉型、踩中風口,並躋身前列,也能形成優勢。
九源基因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成立於1993年的九源基因,現有業務已覆蓋骨科、代謝疾病、腫瘤及血液等四大領域,擁有8款已上市產品和10款在研產品,骨科產品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不過,如今的九源基因已是國產GLP-1藥物*梯隊中的一大亮點企業,已將GLP-1藥物作爲新的增長曲線。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服務企業仍是港交所IPO的重要組成部分。美中嘉和、方舟健客、一脈陽光成功上市,且在各自細分領域內對醫療服務體系的提質增效顯現出價值。
作爲國內爲數不多的擁有多間質子治療艙的民營醫療服務企業之一,美中嘉和同時具備先進腫瘤診療技術研究與應用能力。
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的領域,包括一脈陽光在內的第三方醫學影像服務企業,在解決就醫便利、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佈、促進基層影像診斷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此外,方舟健客搭建了線上慢病管理平台,爲用戶提供專業高效、便捷可及的醫療及慢病管理服務。
醫療服務需進行重資產、長週期投入,後續回報週期也較長。在此背景下,企業已擁有一定收入規模,盈利能力向好,將成爲重要優勢。
美中嘉和上市時,公司營收持續增長,年收入4.72億元(招股書披露最新全年爲2022年),且從2021年起虧損逐步收窄。2021年至2023年,一脈陽光總收入從5.92億元增長至9.29億元,並在2023年實現了扭虧爲盈。方舟健客也展示出較高的收入增長態勢,從2021年的17.59億元增至2023年的24.34億元。
總的來說,港交所至少是一條穩妥的路。審批流程優化新政的效果呈現尚需時日,屆時是否會更順暢,還有待觀察。
03
仍需謹慎考量不確定因素
然而,換一個思路,也要看到赴港IPO面臨的種種挑戰。
2024年,兩家醫療健康企業分別在2月、8月通過港交所聆訊後,遲遲未上市。事實上,兩家公司也體現出了顯著的收入增速、逐步收窄的虧損狀況,且具有各自領域的創新價值,但仍需面臨內外部的不確定因素。
同時,港股18A進入冷靜期,融資功能有待考量。
2024年以來,荃信生物、盛禾生物、同源康醫藥通過18A規則上市。其中,盛禾生物發行市值僅21億港元出頭,是港股18A成立以來,發行市值最爲迷你的一家Biotech公司。
據了解,自18A上市規則實施以來,共有66家生物科技公司通過該規則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不過,許多企業募資情況一般,多家股價處於破發狀態;其中,部分企業股價甚至已跌至1元以下,2家企業市值在1億港元左右。
對於無收入、爲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上市融資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投入持續的研發。對許多18A生物醫藥公司來說,儘管在港股完成了上市這一關鍵節點,但卻面臨融資狀況不理想的困境,推進後續研發困難。
因此,儘管港交所是一個相對穩妥的上市選擇,但也需正視IPO相關的各種因素。無論是對18A企業還是其他醫療健康企業而言,IPO都只是融資渠道的一部分,與業績增長相輔相成的一部分。業績層面,商業化產品銷售或產品管線BD交易,都能創造收入來源。無論外部市場環境如何變化,那些兼具創新研發實力和商業化能力的企業,始終會更有競爭力。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動脈網授權發佈,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