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nternet Plus-related怪盜團
2017年初,我開始研究覆蓋中國Internet Plus-related行業,當時「新零售」是整個市場最熱門的概念之一。就在前一年10月,杭州的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所謂的「五新」:新零售、新技術、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它們將共同構成變革世界的力量。Internet Plus-related改造傳統行業的歷程才剛開始,Internet Plus-related公司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新零售」概念的輻射範圍遠遠超出了Internet Plus-related行業。零售商超、體育場館、文化經營場所、文創產業園、路邊攤,凡是能夠與「零售」沾邊的業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正面影響,憧憬着自己與Internet Plus-related結合之後的美好未來。2017年6月,我曾經在一天之內拜訪了三家新零售創業公司:一家在做便利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一家在做大型商超的文創改造,另一家我已經想不起來是做什麼的了。聽着他們描述的宏偉藍圖,我只感覺自己懂得太少,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成千上萬字的調研紀要——今天看來,其中絕大部分已經毫無價值。
阿里和京東是「新零售」的兩個主要玩家,它們對於改造傳統零售業態持有不同的願景。當時我在買方的一位好朋友堅決看好京東、看衰阿里,因爲京東走的是「重資產路線」,用自己的力量去整合一切零售業態,以達到絕對的控制力;阿里走的是「輕資產路線」,通過戰略合作等方式去合縱連橫,這樣控制力就會差不少。這位朋友認爲,一旦京東跑通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模式,阿里的護城河就會被徹底填平,「這家公司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我半信半疑。資本市場則同時對兩家公司寄予厚望,它們在2017年的股價表現都非常好。
事實上,2017-2018年恰好是阿里從「輕資產模式」向「重資產模式」轉型的時期:它不再侷限於爲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務的「平台業務」,開始越來越多地從事「自營業務」;它不再滿足於以戰略合作和持股的方式介入線下商超,開始大規模併購和控股線下商超;在物流等電商基建領域,它也不再僅僅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而是要徹底掌控整個鏈路。全面併購銀泰百貨,是這一切的開始;接下來還有設立盒馬、入股大潤發(並最終控股)、發展淘鮮達、設立線下無人超市,等等等等。一旦阿里走上「重資產路線」,京東的那一套就有點不夠看了,畢竟後者的財力遠遠遜色於前者,而且遠比前者摳門。
一位曾在京東工作多年的朋友告訴我,他對阿里的轉變毫不奇怪,因爲那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新零售的關鍵在於大數據,打通線上線下數據流。如果你不控股,哪個合作伙伴願意向你開放數據?就算開放了,它們難道就願意跟着你的指揮棒轉,根據你的命令改造業務流程嗎?」如果我們將新零售定義爲「基於數據和Internet Plus-related技術改造傳統零售業態」,那麼Internet Plus-related公司就一定要佔據C位,而它們佔據C位的方式必須是控制一切。至於控制的方式,既可以是收購(例如阿里對銀泰),也可以是內部孵化(例如阿里對盒馬)。
當阿里企圖把盒馬打造爲新零售標杆項目之時,騰訊也在押注於永輝,企圖幫助它把超級物種建設爲與盒馬並列的「雙峯」。2018年,在一位騰訊的朋友帶領下,我參觀了位於騰訊濱海大廈附近的超級物種,據說還是「示範店」。逛了一大圈,我感覺除了店內就餐面積較大、生鮮品種較多之外,沒看出「新」在哪裏,尤其是沒看出多少「技術」含量。朋友告訴我,這裏的一大特色就是與微信支付、微信小程序融合,「到處都是微信付款碼」。然而,當時就連我家樓下的咖啡館都開始試行全程掃碼點單支付了,超級物種究竟比它們先進在哪裏,我百思不得其解。
沒等我琢磨透徹這個道理,超級物種就開始關店了,畢竟它背後站着的不是阿里,無法做到年復一年地大規模燒錢。可是新零售舞臺上的玩家沒有變少,反而越變越多,並且分化出了多種業態。記得2019年,市場上最熱門的議題是:未來究竟屬於前置倉模式,還是店倉一體模式?盒馬的侯毅堅決反對前置倉模式;阿里不斷入股和收購線下商超,似乎也是在想把店倉一體模式推進到底。不過,押注兩種模式的創業公司都很多,當時還處於國內風險投資極盛時期的末尾,市面上最不缺的就是錢。如果砸掉幾百億就能探索出中國新零售的正確路徑,大家都會覺得值得。
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是所有人一致認同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持續多年的消費升級,而新零售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產物。很多券商和投資機構都建立了專門的「消費升級投研團隊」;信不信由你,我作爲打工人的最後一份工作,就是在某券商的「消費升級研究中心」!新零售的意義,一邊是節約成本,另一邊是提升用戶體驗,兩者必須同時做到。時任阿里巴巴CEO張勇(2019年起兼任董事長)描繪了一幅「遠中近場結合」的商業願景:多日達的傳統電商,當日達或次日達的中場電商,即時達的近場電商,再加上高度數字化的線下實體店,全面滿足所有用戶的所有消費需求。因爲用戶的錢包越來越大,他們對於商品豐富度、購物體驗和配送效率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現在砸到新零售上的每一分錢,在長期皆可獲得成倍的回報!
在新零售概念達到巔峯期的2019-2020年,晴空之上漂浮着兩朵烏雲:第一朵是拼多多,第二朵是以抖音、快手爲代表的直播電商。它們都與「消費升級」關係不大,甚至完全是其對立面;它們對線上線下零售業態的結合不感興趣(至少當時不感興趣);它們對物流等基建領域的投資也明顯較少。當時,我的一位在Internet Plus-related行業和風險投資行業均從業過多年的朋友曾向我吐槽:「如果拼多多和抖音電商能持續膨脹下去,豈不意味着阿里、京東過去多年在物流基建上的投資毫無意義,對品牌貨源的掌控也沒意義?這不符合常理!」
阿里、京東的管理層當時肯定也是這麼想的:人在做,天在看,功不唐捐!要對消費升級充滿信心,2020年初的口罩宅家只是一次偶然衝擊,新零售的長期先進性不會受到宏觀經濟短期波動的影響。2020年底,阿里完成了它對線下零售行業的最後一筆巨額投資——控股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彼時彼刻,張勇肯定做好了在新零售賽道「結硬寨、打呆仗」的準備,但他肯定不知道自己在阿里只剩下三年任期了。
直到2020年,公開宣稱自己是拼多多或抖音電商的重度用戶,還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情。有朋友曾經因爲我給她轉發了一個拼多多鏈接而大發雷霆,宣稱「連我爸媽都不敢給我轉這種東西」(注:我並沒有讓她幫我砍一刀)。還有不止一個人反覆告訴我,直播帶貨是一件非常low逼的事情,不但帶貨的人low逼,買貨的人也low逼;一旦沾上這種low逼事,人就永遠變low了,再也回不來了。現在當然還有人抱着這種觀點,但其比例已經比當初降低了90%以上。站在宏觀的角度,真不知道是喜還是悲?
折扣電商、C2M電商和直播電商的興起,從根本上宣告了「消費升級」的破產。既然新零售的整個願景是以消費升級爲基礎,那麼至少到2020年底、2021年初,就應該徹底反思新零售路線本身了。可是造化弄人,2021年上半年出現了一波難得的「小陽春」:隨着氣溫轉暖,大家紛紛走出家門,消費似乎在復甦,行業監管環境也比較寬鬆。從新茶飲到平價咖啡館,從中式點心到小炒黃牛肉,許多線下消費業態都拿到了投資,頻繁創下單店估值過億的神話。就連電影市場、旅遊市場也復甦了!任何人遇到這種情況,恐怕都會產生「黑暗已經過去,消費升級即將重返正軌」的錯覺吧?至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用我再說,各位都是歷史的親歷者。
話說回來,2023年初,大家還是又樂觀了一個季度。我的朋友圈裏,至少有十個朋友摩拳擦掌地宣稱,要用一年時間把過去三年浪費的時間統統贏回來,「現在仍然是打江山的黃金時代」。從3月開始,他們逐漸歸於沉寂,到了6月以後已經不再有人提「打江山」這個詞,因爲這個詞不再顯得豪氣萬丈,只會顯得中二。就在同一時間,阿里宣佈了張勇即將離職的說法;取代他的蔡崇信和吳泳銘,明確宣佈了「聚焦主業」「回歸Internet Plus-related」的新戰略,那就意味着對新零售戰略的基本否定。至於京東,醒悟得就更早了,2022年底劉強東的內部講話毫無疑問地確立了新的戰略思路——走拼多多的路,進行正面的價格競爭,所謂「消費升級」「改造零售業態」早就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不過,「基本否定」不意味着「全面否定」。考慮到大家在家憋了三年、有無窮的精力等待釋放,再加上各地主管部門紛紛在搞文旅地標(「淄博燒烤」「爾濱」「南方小土豆」「天水麻辣燙」等等),線下消費若能有一個急劇的V型復甦,新零售的成果是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就像軍隊撤退時刻意留下的橋頭堡,一旦形勢逆轉,就能成爲新的進攻的出發點。所以2023年下半年直到2024年,市面上反覆傳出阿里要出售盒馬、銀泰百貨、大潤發的消息,絕大部分很快就被證僞。價格談不攏肯定是一個原因,畢竟現在資本市場很冷;但阿里內部的反覆評估恐怕也是一個原因,如果剛剛處理掉實體零售資產就迎來線下消費復甦,這個責任誰都承擔不了。
阿里出售銀泰的傳聞從2023年底一直傳到2024年底,最終還是沒有拖到下一年。在阿里持有的線下零售資產當中,銀泰百貨是相對最高端的一個,所以在「消費升級」確定被打斷之後,成爲了最缺乏戰略意義的一個。整整十年前,阿里進軍線下零售的道路就是從入股銀泰開始,當時「新零售」一詞尚未發明;現在,銀泰則成爲了阿里第一個徹底甩掉的線下零售包袱。從2016年雲棲大會開始的八年,恍如一場大夢,其「證明」或「證僞」的議題,此時已經完全無人關心了。
對於大部分企業家而言,現在最熱門的話題變成了「打造個人IP」,就是企業家親自出鏡做視頻、做直播,利用自身流量去給企業爭取生存空間。我有一個朋友專門做「個人IP培訓」,今年賺了非常非常多的錢,多到讓我有點嫉妒。雷軍、周鴻禕成爲了這個時代的頭號網紅,放到五年前簡直不可思議。鍾睒睒說做直播的企業家很「可悲」,雖然表達方式有問題,但不是沒有道理——若不是找不到別的增長點,若不是流量越來越貴,企業家何苦一窩蜂扎堆搞什麼個人IP呢?在具備穩定粉絲基礎的網紅達人面前,絕大多數企業家變成了弱勢群體,除非把自己也變成達人,否則就只有給達人打工的份(別忘了達人背後還站着平台)。倘若我們穿越回到「新零售」概念的黃金時代,向張勇和劉強東宣佈「這才是美麗的新世界」,他們會不會哈哈大笑,把我們當成吃錯了藥的瘋子趕走?
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學會適應它。用理想和情緒代替現實總歸無益。新零售概念在過去八年的崛起、興盛、衰落和消亡,形象地詮釋了「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古老智慧。心靈雞湯的作者經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這是一句絕對正確的廢話:關鍵是我們誰都不知道正確的選擇是什麼。努力,尤其是以正確的方式努力,至少可以提升我們做下次選擇的正確率。因爲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所處的時代,只有這件事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只有昂首向前,大踏步地走下去。
人生不是一場遊戲,沒有存檔讀檔一說。這是我痛恨它的原因,也是我至今還沒有離場的原因。相信你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