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投行高盛測算認爲,目前短劇/迷你劇的市場規模(TAM)已經超過了中國電影市場(年化TAM爲500億元人民幣,而電影市場規模可能約爲47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史上首次,消息隨即引發投資者的關注,娛樂業真的「變天了」。
不僅如此,短劇的增長勢頭正勁。高盛預計,基於用戶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和使用時長的增長,短劇市場TAM在未來兩年將實現25%的複合年增長率,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910億元。
12月19日,相關短劇概念股走強,元隆雅圖(002878.SZ)、粵傳媒(002181.SZ)漲10%,天地在線(002995.SZ)、掌閱科技(603533.SH)等亦上漲。
近些年來,隨着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移動互聯網、碎片化娛樂的興起,很多人對於娛樂的消費方式正發生着變化,於是短視頻、短劇站上了風口,越來越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行業景氣度持續攀升。
此外,傳統影視行業投資成本高,回收週期長,一部上規格的電影、電視劇動輒投資數億元,請的一線演員、明星費用高達幾千萬甚至上億,但收益卻並不穩定,票房收視不及預期的現象非常常見。
而短劇完美規避了這些缺點,一集平均僅爲幾十萬至百萬的低成本,加之受衆群體廣、「爽點」密集,易於傳播,如果效果不佳還能快速迭代,顯然是把傳統影視變成了「快時尚」生意,這也是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大廠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內容屬性較強的巨頭如抖音、快手(01024.HK)、騰訊(00700.HK)等,早已有所佈局。其中,光抖音集團就至少有四支力量參與短劇業務,分別是文娛部門、剪映和商業化部門、以及獨立產品皮皮蝦。
多家垂直領域的頭部平台亦相繼佈局短劇。比如閱文集團(00772.HK)、掌閱(603533.SH),視頻平台咪咕,以及娛樂平台的歡聚時代,均在抖音內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短劇小程序。
目前,短劇主要通過應用內購買(IAP)和應用內廣告(IAA)兩種模式實現盈利。所謂IAP模式,即誘導用戶產生衝動性付費。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市場方面,IAA模式可能會佔主導,因爲用戶越來越習慣免費模式。而海外市場方面,鑑於全球觀衆更強的付費傾向,有很多中國製作商更傾向於IAP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短劇在「野蠻生長」、市場規模膨脹的同時,其缺點也爲人所詬病。由於門檻較低,市場上充斥着粗製濫造,質量低劣、內容雷同的作品,很多人是來賺快錢的。
爲了最大限度抓住看客的注意力,很多短劇的題材高度模式化,比如霸道總裁愛上我、突患癌症苦虐戀等等,其中的演員也非常的「扁平化」「臉譜化」,臺詞的情緒價值拉滿,快速讓人「上頭」是最核心的KPI。
此外,這個行業的一大弱點是營銷成本太高,有數據顯示,短劇行業90%的收入都被用於支付各類平台的廣告費,行業利潤率不超過10%,辛辛苦苦一整年,錢卻被流量平台拿走,這也是不少短劇製作方較爲明顯的痛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