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出口退税取消在即 铜铝加工行业加速洗牌

出口退稅取消在即 銅鋁加工行業加速洗牌

證券時報 ·  11/27 00:00

12月1日起,我國將取消對部分鋁材、銅材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過往高達13%的退稅率生變,無疑將使行業直面顯著成本變化。

受鋁材出口取消退稅政策影響,疊加氧化鋁期貨資金情緒遭抑制,近兩週來滬鋁價格整體呈現震盪走低的態勢。截至11月26日收盤,滬鋁主力合約2501收報20560元/噸,較月初高點已下落近6%。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以當前國內原鋁價格,疊加單噸4000元的加工費粗算,退稅政策取消後,生產端成本將增加近3000元/噸,而成本向下遊傳導尚需時日,短期內國內鋁材出口或面臨虧損。

不過受訪人士多指出,出口退稅政策取消,也側面反映出行業對我國銅鋁材海外需求堅挺的信心。長期看來,此番政策調整,將改善過往我國基礎能源材料低價出口的狀況,縮減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產品價差。政策也大概率會加速銅鋁行業洗牌。企業應適應國內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提高產品競爭力,減少對政策補貼的依賴。

銅鋁產品出口告別退稅

「對於已籤立合同的出口訂單,目前我們正加快生產履約,搶在11月末完成交付回款。後續企業也會適時調整產品結構,同時嘗試與海外下游客戶溝通提價,縮減成本。」談及出口退稅政策即將取消的影響,一上市鋁企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坦言。

在歐美國家經濟發展早期,退稅政策曾被普遍運用。我國加入WTO後,爲扶持國內產業發展,對部分行業施行了出口退稅政策,銅、鋁材產品位列其中。

然而今年11月15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佈《關於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取消了對鋁材、銅材等產品出口退稅,自2024年12月1日起實施。

據阿拉丁(ALD)分析,此次取消出口退稅的產品清單中,共涉及鋁板帶、鋁箔、鋁管、鋁管附件及部分鋁條杆型材等24個稅號。而2023年,涉及本次取消出口退稅的鋁材出口量共計523.67萬噸,在全部鋁材出口量中的佔比高達99.04%。

衆所周知,通過出口退稅,企業可以獲得一部分稅款返還,從而降低出口成本,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也有助於穩定企業的外匯收入,降低出口收匯風險。通過鼓勵出口,可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

「而在製造業升級期間,出口退稅政策可能不利於產業升級,阻礙落後產能的出清。」在廣州金控期貨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程小勇看來,我國此番取消和下調出口退稅基於多方面考慮。我國基礎原材料產能規模較大,在銅材、鋁材、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等方面貢獻了全球絕大多數供應,不僅有先進產能,還存在部分落後產能,通過取消或下調出口關稅,可以倒逼產能過剩行業市場化出清。

同時,我國製造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來料加工或進料加工的低端模式利潤越來越薄,取消或下調部分加工產品出口退稅,意味着引導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競爭力,減少對政策補貼的依賴。

「2024年1~9月,國內商品出口退稅達到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出口退稅佔出口的比重,從2022年的6.8%,增加到2023年的7.1%,以及2024年前9個月的8.4%。」中原期貨有色分析師劉培洋分析,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不僅可以減輕財政壓力,而且也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一部分。政策調整將擠出一些低端出口的泡沫,把資源集中到更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上,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使中國可以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具體到鋁行業,取消出口退稅將有利於改善過往我國基礎能源材料低價出口的狀況。」上述鋁企人士也提出,電解鋁生產過程中,需消耗大量電力,背後即是能源成本。低價出口鋁材,即等同於低價出口了能源資源,不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卓創資訊分析師米延濱認爲,取消退稅是提高鋁加工產業收益重要的一步,也將促進鋁加工產業積極向下遊延伸,繼續做強國內鋁深加工產業鏈。同時,基於我國已經趨近於成熟的鋁工業循環體系,出口產品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能夠消化掉出口政策調整帶來的衝擊。

加工企業短期盈利縮水

在資本市場上,出口退稅取消,近日來已成爲銅、鋁行業上市公司備受關注的話題。

北方銅業近日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就回復提問稱,公司新建高性能壓延銅帶箔及覆銅板項目主要產品爲銅板帶、壓延銅箔,但產品目前僅在國內銷售,且銅板帶、壓延銅箔收入佔公司整體收入比重較小,取消出口退稅政策目前對公司未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銅價獲得顯著上漲。目前礦山的生產利潤水平是最高的,且銅價上漲有利於礦山生產經營。但對於銅冶煉企業來說,價格上漲雖有利於企業經營銷售,但考慮到原料價格較高,實際生產利潤反而會出現一定程度倒掛,尤其是中小銅冶煉企業,生產虧損更爲突出。」

對於在當前市場價格形勢下,取消退稅對銅產業鏈各個環節盈利的影響,上海鋼聯銅事業部分析師肖傳康表示,受限於銅價上漲,今年下游銅加工品行業資金佔用率增加,原料成本和資金使用成本都在提升,實際利潤明顯收窄。以國內最大的銅加工品精銅杆爲例,今年的利潤只有去年的30%左右。退稅政策取消主要影響的即是以出口業務爲主的銅加工企業。這些企業未來可能需要重新調整生產和銷售安排,現有的模式難以實現盈利。

與銅產業鏈類似,近月來由於氧化鋁成本持續上漲,鋁冶煉企業成本快速提升,已經有少量高成本地區產能開始進入虧損區間。此番出口退稅政策變動後,下游加工企業亦將迎來虧損局面。

卓創資訊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2024年中國電解鋁利潤均值爲1827.74元/噸,較2023年增加481.47元/噸,增幅35.76%,利潤最高值出現在4月份,利潤均值爲3050.2元/噸,最低值出現在2月份,利潤爲973.8元/噸。

而據SMM(上海有色網)測算,國內鋁加工企業疫情後多采用國內鋁價作爲基價和外商簽單,按照單噸加工費4000元/噸算,實際出口價格爲20850(SMM11月15日現貨鋁價)+4000=24850元/噸,疊加13%退稅爲24850/(1+13%)*13%=2859元/噸,企業實際收入2859+24850=27709元/噸。

「對於銅鋁加工企業來說,隨着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加工費整體呈現下滑趨勢,銅鋁價格的漲跌對加工費沒有直接的影響。」劉培洋認爲,12月1日後,國內企業不再享受退稅的2859元/噸。最新數據顯示,國內鋁箔、鋁板帶、鋁型材每噸出口利潤分別爲385元、406元、233元。如果出口退稅取消,鋁材出口大概率會出現虧損。因此,國內企業需要與外商重新談判,協商之前2859元/噸利潤的重新分配。在談判結果出來前,國內鋁材出口規模勢必受到抑制,從而在短期利空國內鋁價。若滬倫比值修復後,出口利潤或將重新恢復。

採訪中程小勇也分析,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上漲,對於下游消費企業而言,無疑構成了很大的成本傳導壓力。以銅管爲例,2024年上半年,銅管加工能力佔全國總產能的37%的三家企業,海亮股份、金田股份和精藝股份,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7.5%、40.3%和34.5%。鋁加工企業上半年在鋁價上漲的情況下,利潤也出現明顯下降,例如豪美新材淨利潤同比下降36.2%。

他認爲,出口退稅取消或下調,將給銅鋁產品生產企業帶來多方面變化,短期內,出口數量和利潤會面臨溫和下降,但因中國供應了全球絕大多數銅材和鋁材,退稅取消後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會轉嫁給海外消費者,也將縮減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產品價差。

行業面臨加速洗牌

採訪中分析人士多認爲,短期來看,取消出口退稅將對我國銅鋁加工行業造成一定衝擊,但長期來看,中國銅鋁加工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仍在,全球銅鋁材供需平衡短時間內難以重塑,中國仍是國際中高端加工市場的主要供應者。

「取消出口退稅短期來看或將增加企業的出口成本,導致國內企業出口競爭力下降,進而影響企業盈利情況,部分依賴出口退稅的加工企業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財務壓力。但長期來看,取消出口退稅將促使企業調整出口策略,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爲企業帶來更多的盈利機會。」

上海鋼聯鋁事業部分析師王莉表示,出口退稅政策取消後,原先技術水平較低、生產效率不高、成本控制能力較弱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隨着競爭的加劇,部分落後企業將被淘汰出局,整個行業將進入加速洗牌階段。也因此,此番政策變化將有助於引導鋁行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產業升級。減少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也有利於優化外貿結構。

肖傳康提及,近兩年市場已經有洗牌跡象,一些訂單向頭部企業靠攏,中小企業停產情況時有發生,閒置產能也並不少。雖然行業調整速度並不慢,但此番政策調整後,行業利潤可能會再度分配,也勢必會影響到企業後續的出口安排。

「在11月底之前,國內或出現集中搶出口的情況。企業只有做好自身產品質量,提升附加值,才能在新形勢下提高市場競爭力。」他說。

劉培洋也判斷,隨着政策調整,銅鋁材出口成本增加,出口訂單價格上漲,將直接減少出口利潤,外貿訂單流失率增加。預計11月份的相關產品出口數量將出現翹尾增長,12月的出口數量大幅回落,明年的出口不確定性增強。經過不斷博弈,後期將推動國際價格上漲、國內價格回落,直至市場達到相對平衡區間。

這一過程中,對於企業而言,一要主動與海外客戶協商交流,穩定客戶,探討如何承擔取消退稅帶來的成本增加。二要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主動轉變出口方式,包括銅加工企業將產品出口調整爲來料加工或者進料加工,穩定銅鋁產品出口盤面。三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強原材料和產品的價格風險管理,在內外比價下降的情況下,需要做好產品的價值保值,提高運營效率和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