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2月重磅会议,有哪些值得期待?

12月重磅會議,有哪些值得期待?

中信證券研究 ·  11/26 11:52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將在12月中旬召開,會議將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定調2025年經濟工作目標。中信證券預計,會議對明年宏觀政策的定調將延續積極態度,後續新一輪政策部署將明顯提振市場信心:

1)化債:加快用於置換的專項債額度下放和發行;2)地產:落實城中村改造、收購限制土地及收儲、需求側政策放鬆;3)商品消費以舊換新延續擴容,服務消費拓寬供給;4)科技和產業政策聚焦產業升級、自主可控和民企參與;5)提振資本市場與深化國企改革共振,改善投資者回報。

中信證券研究主要觀點如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般在12月中旬召開,我們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宏觀政策的定調將延續積極態度。

根據我們對2015-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間的梳理,其通常安排在12月中旬召開。9月底以來的政策層一攬子增量政策和一系列積極表態已經極大提振了預期,不僅有助於完成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也就市場對明年的預期給予了較爲樂觀的指引。雖然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般不會公佈經濟增速、赤字率等具體目標,但我們認爲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將會維持加碼逆週期調節的積極定調。預計明年經濟增速目標或仍維持在5%左右,相應地,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特別國債額度或爲3萬億元,其中1萬億元用於補充商業銀行資本金,2萬億元或用於國家重大工程投資和消費品補貼等領域;最後,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達到4萬億元以上。

具體來看,我們判斷後續政策有望在以下幾個領域提出新要求、做好新部署:

化債:11月8日人大常委會新聞發佈會已經明確2028年前隱性債務清償節奏及資金來源,後續重在加快用於置換的專項債額度下放和發行。儘管化債的本質是防風險,但我們認爲其背後反映本輪政策思路轉向已經十分明確,類似2018-2019年從「去槓桿」到「穩槓桿」。預計化債將產生以下影響:一是降低政府償本付息的資金壓力,我們測算5年可累計節約6000億元利息支出;二是推動地方政府更好聚焦民生保障,我們粗略估算目前「三保」支出缺口或在1.6萬億元;三是加速企業欠款償還,根據上市公司公佈的政府相關應收款數據,我們簡單測算當前上市公司全行業政府負債總規模或在4萬億。

房地產:止跌回穩目標下,政策仍處於密集出臺和落實的窗口期,包括城中村改造、收購限制土地及收儲、需求側政策放鬆等。其中,「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有望在未來兩年逐步落地帶動投資,且通過貨幣化安置提高居民改造意願,建議關注後續規模是否會進一步擴容。此外,推動地產止跌回穩的核心邏輯仍然是推動供需態勢相對平衡,具體來看:供給側方面,預計後續將加大收購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以及支持地方政府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存量土地;需求側方面,預計公積金及按揭貸款利率降低、高能級城市限購放鬆仍將逐步落地,推動購房需求穩定釋放。

消費:以舊換新延續擴容,服務消費拓寬供給。消費是明年擴內需的勝負手。一方面,預計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力度有望在今年1000-1500億的水平上有所提升,或達到2000-3000億元,並在品類上可能將消費電子產品納入政策支持範圍。另一方面,促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文件已經出臺,短期關注免籤「朋友圈」的進一步擴大,長期關注從供給側構建文旅、養老、育幼等服務新體系。

科技和產業政策:或涉及產業升級、自主可控和民企參與。過去五年內,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會提及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特別地,2020年和2023年,科技創新甚至是中央部署來年經濟工作的第一大任務。考慮到2024年以來,最高決策層對科技創新的關注不減,我們預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科技的表述重點或在:一是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統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二是聚焦被海外「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三是落實好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積極性、創造性。

資本市場改革:今年來資本市場重要性明顯提升,預計資本市場政策將持續出臺及落地生效,以引導預期、注入信心。一是「市值管理指引」正式稿已經落地,疊加央行兩大貨幣工具,預計後續將進一步強化分紅和增持回購力度,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和加強投資者回報。二是後續將加大引導耐心資金入市,當前我國保險資金股票持倉比例和ETF指數基金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三是進一步鼓勵上市公司在新質生產力方向和產業整合方向的高質量併購重組。

國企改革:併購重組成爲央國企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第一,善做加法,或組建新央企集團擔負戰略使命,推進專業化整合,提高經營效率;第二,敢做減法,或聚焦主責主業,推動資產劃轉,做好「退」的文章;第三,巧做乘法,或積極佈局新質生產力;第四,會做除法,或破除一級市場堰塞湖難題,以耐心資本助力高質量產業投資。

風險因素:

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超預期惡化;中國宏觀經濟修復放緩;發達經濟體經濟超預期下行;國內宏觀政策不及預期;改革進展不及預期。

編輯/new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