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郭美婷
近日來,AI眼鏡的風吹得猛烈了些。
11月12日,百度首款AI眼鏡推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市面上隨後傳聞小米正緊鑼密鼓地籌備新一代AI眼鏡的發佈,並已與歌爾股份(002241.SZ)達成合作,預計該產品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面世。
近日參考消息網引用美國《紐約郵報》網站11月12日報道稱,蘋果公司正在大幅減少Vision Pro頭顯設備的產量,甚至可能在年底前停止生產這種一開始受人追捧的產品。此前,知名蘋果爆料人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也透露,蘋果公司內部已經悄然啓動了代號爲「阿特拉斯」(Atlas)的AI眼鏡項目,旨在收集蘋果員工對智能眼鏡的反饋。
事實上,AI眼鏡並非新物種。早在2021年,Meta與雷朋(RayBan)聯名的初代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就已經發布,彼時銷量慘淡。
不過,Meta第二代AI眼鏡產品的意外熱銷,讓行業看到了新希望。據TheVerge統計,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的全球銷量可能已經突破100萬副。今年9月底,Meta又亮相了新一代AI眼鏡Orion,同時也是Meta首款AR眼鏡。
Ray-Ban Meta的成功證明了智能眼鏡類產品成爲AI終端落地場景的可行性。但蘋果頭戴式設備Vision Pro停產的消息又給市場稍稍降了下溫。
對於Vision Pro的「滑鐵盧」,多名業內人士分析稱這是「蘋果光環」下的「預期過高」。
事實上早有媒體報道,蘋果一開始給其代工商立訊精密(002475.SZ)下的單就在40萬台左右。高昂的價格和不匹配的體驗也使其退貨率居高不下。
但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Vision Pro所肩負的責任已經完成。「它至少讓人們不再認爲頭戴裝置只能用於娛樂。」TrendForce集邦諮詢資深研究副總經理邱宇彬認爲,Vision Pro在元宇宙裝置的多樣性、適用性方面跨出了很大一步。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AI眼鏡市場尚處在技術創新與市場認知之間的「拉鋸戰」階段。它會是繼智能手機之後下一個超級硬件市場嗎?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又是什麼?
巨頭入場
掀起這波智能眼鏡熱潮的是百度發佈的小度AI眼鏡。
該款眼鏡首搭中文大模型,具備第一視角拍攝、邊走邊問、識物百科、視聽翻譯和智能備忘等功能。
從硬件設置上看,小度AI眼鏡搭載了16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結合了四陣列麥克風和定製的開放式防漏音揚聲器單元,基於其電路架構設計,能夠實現56小時待機。此外,眼鏡的重量僅有45g,和佩戴普通眼鏡幾乎無異。
小度科技CEO李瑩表示,小度AI眼鏡將於2025年上半年正式上市,價格「物超所值」。
另外,有消息稱小米正在佈局新一代AI眼鏡,屆時將與歌爾股份合作,全面對標Meta Ray-ban。該眼鏡搭載 AI 功能、音頻耳機模塊、攝像頭模塊,並將以小米自有品牌形式發佈。消息稱雷軍對這款AI眼鏡的銷售預期設定在「三十萬台以上」。而此前小米已經在2021年發佈了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
不過截至目前,小米和歌爾股份方均未對此傳聞做出回應。
今年3月,小米就曾試水智能眼鏡類產品,推出了MIJIA智能音頻眼鏡•悅享版,零售價爲599元。
從百度已公開和小米目前傳聞的信息來看,二者的智能眼鏡均強調AI功能,不同於AR眼鏡側重於將虛擬與現實融合。
另外,據國內研究機構Wellsen XR Research透露,三星預計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推出其首款AR眼鏡。這款設備或將命名爲「AI智能眼鏡」,搭載高通專爲AR開發的驍龍AR1芯片,同時支持谷歌開發的Gemini人工智能大模型。據悉,該產品重量僅爲50克,並計劃首批生產50萬台。
已經推出Ray-Ban Meta的Meta今年也發佈了最新的Orion,宣稱將AR和AI技術融合,Meta CEO馬克·扎克伯格稱其爲「地表最強」。據Meta介紹,每副眼鏡的生產成本大約1萬美元(約7萬人民幣),這可能也是史上最貴AR眼鏡。
Orion的鏡片被厚重黑色邊框包裹,重98g。眼鏡採用分體式設計,與Meta自研的肌電手環相適配,擁有手部跟蹤、眼部跟蹤、頭部追蹤等多種交互方式。
在演示視頻中,用戶戴上Orion可以刷網頁、看短劇,甚至玩一些簡單的3D遊戲。當然,你也可以在Orion上聽音樂、接視頻電話。
不過,目前該款眼鏡尚未對外正式開售。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其X平台賬號發文披露,Orion最快在2027年將實現量產。
近日,扎克伯格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提到了智能眼鏡的發展路徑:初期階段,全息圖的實現或許會先於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而在全息圖技術以親民價格實現規模化生產之前,人工智能的集成已悄然成爲可能。
他認爲,未來市場上將並存兩種智能眼鏡形態,分別是追求極致體驗的全息眼鏡,以及注重性價比、專爲人工智能體驗優化的簡約眼鏡。
此外,混合現實頭顯作爲另一探索方向,雖與智能眼鏡在形態上有所差異,卻同樣承載着實現全面計算與沉浸式體驗的願景。「我們明確了自己的定位:不盲目追求眼鏡的傳統外形,而是致力於將全部計算功能融入一款更接近於頭顯或護目鏡形態的產品中。」扎克伯格說。
Vision Pro爲何「失意」?
在行業內,AR、VR、MR等設備被統稱爲近眼顯示產品。
蘋果Vision Pro也曾被視爲近眼顯示類設備的一個標杆。它是蘋果戰略層面的新品,也是蘋果對下一代交互方式的探索。無論成功還是「失意」,它或都能給行業敲響警鐘或帶來啓示。
邱宇彬了解到,Vision Pro第一代折戟之後,蘋果原先想在現有架構下做改良,「將價格從3499美元降低到2500美元左右」,但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邱宇彬認爲,Vision Pro的目標用戶不僅僅是純粹的消費者,還包括一些軟硬件開發者或在元宇宙領域長期發展的開發商和企業,讓這些開發者和企業探索如何在該設備上增柴添火。從這個角度看,蘋果是已經達成了第一個目的。另外,Vision Pro在作爲生產工具、替代現有的筆記本層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
據外媒預測,Vision Pro 2有望在2025年秋季至2026年春季期間發佈。
據報道,核心硬件方面,Vision Pro 2預計將搭載蘋果M5芯片,相較於初代採用的M2芯片,性能或有大幅提升。蘋果在推出首款Vision Pro時,雖已搭載當時最先進的M2芯片,但隨着M3、M4芯片的快速迭代,高價位的Vision Pro在芯片配置上略顯「保守」。此次升級至M5,或將使Vision Pro 2與同期發佈的Mac電腦在性能上保持同步,避免重蹈覆轍。
外觀方面,Vision Pro 2 極有可能將延續初代產品的造型。他強調:「蘋果正爲Vision頭顯系列醞釀多項創新,但至少有一版Vision Pro 2——假設它能如期問世——在外觀上幾乎與現款無異。真正的變革,在於其內核,尤其是處理器的全面升級。」
下一代Vision Pro可能往什麼方向探索?
在邱宇彬看來,下一個階段有可能是高端跟入門兩個產品齊頭並進。
一方面,現階段較高端的裝置仍會繼續推行。「如果這個應用未來要替代目前手頭上的筆記本,它在視覺體驗上肯定不能有任何妥協,所以蘋果仍會繼續推進高端產品,只是在現有架構上再做降本。」邱宇彬表示。
另一方面,蘋果可能會嘗試推出一些較低成本的方案,產品的分辨率不需要做到那麼高,開放給資金沒那麼充裕的開發商或勇於嘗試新品的消費者。隨着市場的擴大,相關開發商的興趣也將與日俱增。
近眼顯示市場仍在初期
從今年整體情況來看,近眼顯示市場並沒到爆發期。
TrendForce集邦諮詢近日發佈數據顯示,預測2024年近眼顯示設備規模(AR/VR/MR)出貨量爲940萬台,對比2023年的950萬台同比下滑2%。而日前Omdia最新預測數據亦顯示,近眼顯示設備的顯示面板出貨量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1721萬片,與2023年大致持平。
「未來頭戴裝置量的增長是確定的,但可能在25、26年之前看不到爆發性增長的情況。」邱宇彬表示,有很多廠商推出芯片,但產品與消費者預想中的舒適、輕便和多元的體驗仍有一定落差。因此很難產生絕對的爆款,而更可能是廠商們前赴後繼地把市場份額墊高。
TrendForce集邦諮詢預估,2025年近眼顯示裝置設備規模出貨量增速有望達到57%,在2026年至2030年整體複合增速約爲30%。但這個增速僅是基於目前近眼顯示裝置行業市場基數較低,即使每年三四十個百分點的增速也不算高,快速增長期可能表現爲以每年翻倍的速度擴張。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萬雯認爲,無論是AR還是VR,產品如果要實現產業化,尺寸縮小化、輕薄化都是必由之路,尤其是AR眼鏡更被期待是像佩戴普通眼鏡一樣,在重量上相差無幾。
有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XR在初始階段面臨着兩大瓶頸:一是AI生態尚未成熟,沒有辦法爲XR提供很好的支撐,「AI是XR產品的靈魂」;二是在硬件層面,電池、光學系統等,仍存在較大挑戰。
對於近眼顯示的國產顯示屏供應商而言,他們尚未吃到蘋果Vision Pro頭顯帶來的蛋糕。「假設其出貨量爲50萬台,那麼大約對應到100萬片屏幕,這些屏幕的供應幾乎全部來自索尼。」邱宇彬說。
不過,未來這些廠商或也能從Vision Pro的經驗中窺見機會。邱宇彬認爲,Vision Pro的解法一方面是重新設計產品架構,另一條捷徑是採取更多元的供應鏈策略。目前國內廠商在硅基OLED上的投入很積極,大廠在選擇供應商時也會將這些廠商納入名單之中。
對於供應鏈廠商而言,在產品規格上至少滿足行業領導者10%的標準,並在價格上想辦法做一些差異化,這很可能是他們接下來在業績增長上可以仰賴的關鍵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