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创维式尴尬:黄宏生怪招凌厉缘何难见成效?

創維式尷尬:黃宏生怪招凌厲緣何難見成效?

新浪財經 ·  11/14 09:28

近日, 創維數字 公佈的2024年三季報顯示,業績繼續較大幅度下滑,延續了2023年以來的頹勢。作爲 創維集團 旗下成員,這一表現也映射出了創維集團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創維集團作爲港股上市公司,業務涵蓋智能家電、智能系統技術、 新能源 以及現代服務等多個領域。其中,創維數字作爲智能系統技術業務的主體,在深交所獨立上市。

根據創維集團2024年中報,上述四大業務中,除了智能家電業績略有增長以外,其餘三大業務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當前,外部需求疲軟對整個家電行業構成壓力,各企業都在積極尋求自身的突圍策略,創維集團亦置身其中。儘管並未公佈三季報,但以當前的市場趨勢,以及創維集團自身的運營來看,短期內並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而我們深入分析其公佈的中期報告,就足以探尋其正面臨的困境。

此外,除了採取多元化策略來應對困境,創維集團同時還採取了不少出人意料且充滿爭議的「策略」,但截至目前仍然沒能奏效。

1

精打細算的日子

數據顯示,創維集團2024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01.5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6%。其中,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業收入爲227.0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7%;而受益於2024年相繼舉行的全球性體育賽事,其來自海外市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3%至75.20億元。

在四大業務表現上,創維集團的智能家電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6.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1%;智能系統技術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43.3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15.3%;新能源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0.1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超過四分之一,幅度達到25.7%;現代服務業及其他業務主要包括家電維修、 物流 、物業等,實現的營業收入爲12.7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6.9%,現代服務業的海外業務同比略下降3.5%。

數據上看,其核心根基業務智能家電方面相對回暖,但是考慮到夏季家電旺季因素,以及「以舊換新」等政策紅利的拉升,這一回暖的持續性,尚待進一步觀察。

除了上述四大業務之外,創維集團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還涉足了平板電腦、 LED 照明等賽道,然而成果乏善可陳,具體數據並未詳細公佈。

在整體利潤方面,2024年上半年,創維集團實現稅後利潤7.14億元,同比增長15.9%;歸母淨利潤3.84億元,同比增長27.2%。不過,從過去三個完整年度來看,即2021年至2023年,其歸母淨利潤下滑明顯,分別爲16.34億元、8.27億元、10.69億元。其中,2022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達49.39%,近乎腰斬。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針對今年上半年營收下降、利潤卻反增的原因,創維集團宣稱,其正通過「降低營運成本和提升資源效率來提高整體營運效益」。同時表示,將「持續推進對經營的精細化管理,採取多種 綜合 手段提升產品毛利率,減低企業經營成本」。

數據顯示,在2024年上半年,創維集團確實在盡力控制相關的成本投入。其中,銷售費用爲17.8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100萬元,幅度爲1.7%;行政費用8.3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900萬元,幅度爲2.2%;融資成本2.5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300萬元,幅度爲8.3%。

這三項費用合計比去年同期節省了7300萬元,再加上研發費用的投入同比也減少2900萬元,數項疊加總共節省了1.02億元,對於半年報利潤而言,還是相當可觀的。

2

難掩的財務隱憂

進一步分析創維集團2024年半年報,正經社分析師發現,儘管業績略有增長,但其仍然面臨着衆多的財務隱憂。

數據顯示,創維集團於2024年上半年,應收貿易款項達100.86億元,應收票據達14.28億元,合計115.14億元;應付貿易款項爲117.89億元,應付票據爲39.19億元,合計157.08億元;存貨達到120.7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7.6%。

此外,2024年上半年,其應收貿易款項週轉期爲69天,較去年同期延長了10天,變動率爲16.9%;存貨週轉期爲77天,較去年同期延長了16天,變動率達到26.2%。

僅從表面數據觀察,上半年應付款項高於應收款項41.94億元,這意味着創維集團一定程度上正利用供應商的資金進行運營,這相應地增加了償債壓力和財務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應收、應付、存貨等數據高企,除了必然引發的企業內部財務壓力,同時也如一顆「惡魔的果實」,時刻散發着「誘人」的氣息:它們常常成爲違規公司用來操縱營收或者盈利等的重要工具。比如,虛假銷售(將未來的銷售收入提前計入當期或虛構的銷售交易等)以操縱營收;調整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操縱盈利;故意延遲支付應付款項操縱現金流表現等。

比如正經社「家電突圍賽」之三《內耗嚴重業績一再惡化,深康佳「妖風」能刮到幾時?》中提及的, 深康佳A 被處罰的原因中,「購銷交易缺乏商業實質」實際就是虛假銷售以操縱營收和利潤;“不審慎的資產減值測試”實際就是操縱計提實現利潤虛增;「延遲披露被查封存貨」則由於存在的存貨減值或無法變現的風險,本質上依然是對營收和盈利的操縱。

回到創維集團本身,其當前未有類似的財務操縱處罰發生。然而,綜合考慮應收款項、應付款項、存貨以及相關週轉期的變化,其在運營效率方面顯然正面臨一定的挑戰。存貨的增加和週轉期的延長增加了公司的資金壓力和運營成本,而應收款項週轉期的延長則對現金流造成不利影響。

事實上,2024年上半年,創維集團的現金狀況(包括已抵押及受限 銀行 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22.52億元,同比減少了8.6%。此外,其期末銀行結餘及現金爲86.78億元,較期初減少了4.8%;期末已抵押及受限銀行存款35.74億元,較期初增加了3.3%。這一減一增之間,表明創維集團整體的現金流動性有所下降,當然這可能受到了市場環境、經營策略或資金運用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其半年報負債率爲67.5%,可謂壓着財務紅線在運營。負債與股權比率更是高達84.2%,這意味着在極端情境下,如果資產全部用來還債,那麼股東們只能拿回15.8%的資產(因爲100%-84.2%=15.8%)。當然,這僅表明潛在風險,而非實際情況。但與2023年底的67.3%相比,2024年上半年其負債相對於股東權益顯著增加,財務槓桿進一步加大。

多方因素綜合來看,創維集團的債務和財務的「弦」崩得略緊。

3

雷人的劍走偏鋒

事實上,創維集團面臨的挑戰或困境並不止於當前,而在不同的挑戰或困境之下,創維集團及其創始人黃宏生,時常採取一些出人意料的策略,頗有「劍走偏鋒」之感。

黃宏生曾因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而短暫獲刑,但此事件並未打垮黃宏生的鬥志。不久之後,他不僅重新執掌創維集團,還在商用 汽車 領域實現二次創業,這可是一個極大跨度的領域。

早在2010年,黃宏生就已經成立了自己的汽車製造公司。後來通過重組「南京金龍」,全面涉足整車和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依託「金龍」這個底子,在車圈取得了一定成績。

不過黃宏生的雄心並未就此止步,他將目光瞄向了 乘用車 市場,並於2019年正式入局。不過至今爲止,其業績可謂「赧然」。

事實上,黃宏生在2017年就已拿到了乘用車准入資質,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在2019年正式投資成立了天美汽車。他對乘用車業務充滿了厚望,當年公佈將在5年內完成50萬輛產銷量的目標。不過實際成績離此目標甚巨,比如,有媒體查詢交強險數據發現,2020年其總上險數僅有400多輛。

於是,黃宏生打起了「創維」這個品牌的主意,於2021年以2800萬元代價從創維集團獲得了品牌使用授權,天美汽車也隨之更名爲創維汽車。彼時還設下了2022年上市的目標,但至今仍未實現。

至於銷量,根據創維汽車官方數據,2022年其總銷量僅2.19萬輛,遠低於當年自設的3萬輛目標。而根據中國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2023年創維汽車全年銷量共約1.86萬輛;2024年1-9月則僅約9681輛。

按照創維汽車曾經的目標,2024年全年要實現5萬輛的產銷目標,後下調至4萬輛。就目前情況來看,即便是這一調整後的目標也面臨着極大的實現難度。事實上,更早前創維汽車爲自己設定的銷量目標更加雄心萬丈:2023年是10萬輛,2025年要挑戰的是25萬輛,到2030年要挑戰的更是100萬輛。

顯然,當前的實際情況與目標之間,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從家電橫跨汽車,再到借名創維,一定程度上都算別闢蹊徑。不過都不如黃宏生對於自家汽車的「語出驚人」,他曾公開說,「創業者的壽命平均會縮短10歲,但用了創維汽車後,將會延長30歲。」「開創維汽車,壽命延長30年,讓每位車主享百歲人生。」「自從開了電動車,我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毛病都好了。」

黃宏生這麼說,或許也是打着「黑紅也是紅」的營銷主意,然而事實證明,其目的並未達成,

如今,且不說實際銷量,知道創維汽車的又有幾人?

再回到創維集團本身,其曾推出過單機售價爲199,999元、套裝定價爲359,999元的奢侈系列電視。這在整個家電行業恐拍都是前無古人,後恐也難有來者的。這一奢侈系列剛一推出,就引發了諸多質疑。其在市場表現上,也未能掀起波瀾。

此外,創維集團還簽下了運動員吳豔妮的代言。然而,吳豔妮本身就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比如,其賽前略顯浮誇的動作,更被指抄襲自歐美運動員,全妝出賽也被指偏離運動本質,最近的「無褲風」更是將吳豔妮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黃宏生到創維集團,似乎都在冀望「黑紅也是紅」所能帶來的流量效應。然而,這本身就是雙刃劍,雖可能帶來關注度,但也可能反噬自身。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