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創新藥企而言,醫保目錄如今已成爲一座「龍門」,只要順利躍過龍門,創新藥企便能依靠以價換量的邏輯實現產品的快速放量,公司變現速度和造血能力由此跨越一大臺階。
自2017年國內醫保談判機制進入常態化階段起,在2017年至2023年間已完成7批談判。10月16日-18日,隨着醫保預談判順利開展,意味着本年度國家醫保正式談判即將到來。
數據顯示,今年申報醫保談判的藥品數量爲574個,創近3年來最高。共有445個藥品通過形式審查,其中目錄外249個,目錄內196個。與去年570個藥品390個通過的情況相比,申報和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藥品數量均有所增加。而其中,創新藥的談判表現和結果也繼續成爲行業關注的重點。
「保基本」定位不變,加大創新支持力度
今年醫保談判的時間節奏、流程與過往醫保目錄調整基本一致,依舊分爲準備、申報、專家評審、談判和公佈結果五個階段。
今年9月,國家醫保局已組織專家對2024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進行評審,並完成評審工作。根據常態化工作時間線,接下來即將進入談判/競價階段(2024年9-11月)以及公佈結果階段(2024年11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堅持常態化工作的同時,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准入退出機制也在不斷完善。近期,《2024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徵求意貝稿)》以及《2024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下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發佈。
總的來看,整體續約和競價沿用去年規則,區別是增加了一類調出的規則,例如:近3年未向醫保定點醫藥機構供應的常規目錄藥品;截至2024年6月30 日,未按協議約定保障市場供應的談判藥品。從改革方向來看,醫保目錄調整的整體基調仍是堅持「保基本」定位,在此基礎上加速騰籠換鳥持續釋放創新動能。
近年來,國家在政策端對創新藥產業的支持有目共睹,而每年的醫保談判也逐漸成爲國內創新藥企的工作重心之一。
從政策端來看,例如剛剛過去的醫保藥品名單的評審環節,此前便有政策強調要堅持支持創新藥優先納入目錄,並依據藥品的創新程度、臨床獲益情況將藥品的創新優勢轉化爲準入優勢;
針對目錄內創新藥,國家醫保局自2022年便引入了簡易續約機制,依據現行規定,只要藥品進入醫保目錄後的實際基金支出未超出預算的200%,即具備簡易續約資格。並且,對於觸發簡易續約的創新藥,政策還允許企業申請重新談判,重新談判確定的降幅可小於簡易續約的降幅,從而使更多創新藥受益。今年在評審環節,通過形式審查的目錄內品種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96種,便從側面反映出企業端對於政策的認可和積極響應態度。
而針對目錄外藥品,今年的通過率僅有43.4%。數據顯示,在2020-2023年,專家評審環節通過率分別爲42.9%、43.2%、45.6%和43.5%,均低於50%,今年的入圍通過率不出意外再次低於50%。
實際上,專家評審的主要目標是將具有高臨床價值、高創新性且可負擔的獨家藥品納入國家醫保談判名單,不能讓一些缺乏臨床價值的小藥企藥物「濫竽充數」,佔用我國創新藥上市公司的「真創新」。因此,專家評審要求高,同樣是國內加大支持「真創新」力度的具體表現。
港股創新藥板塊分水嶺明顯
對於國內創新藥企而言,醫保目錄如今已成爲一座「龍門」,只要順利躍過龍門,創新藥企便能依靠以價換量的邏輯實現產品的快速放量,公司變現速度和造血能力由此跨越一大臺階。
在投資邏輯仍集中在藥企商業化和造血的港股創新藥板塊,「進醫保」甚至成爲創新藥企估值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也加速了港股創新藥板塊分水嶺的形成。
港股18A政策讓衆多未盈利創新藥企有了上市融資的機會,但在2021全球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以來,投資者在創新藥板塊的投資邏輯均已偏向保守。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創新藥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融資數額都已回落到2018年的水平,分別是309億元和215億元。而在2021年頂峯,這個數字888億元。從內部原因來看,研發週期長、不確定性多,未能以產品盈利來證明自身增長邏輯是創新藥企成爲投資人首先看空對象的主要原因。
而醫保談判雖不能解決藥企研發效率問題,卻能爲有創新產品商業化的藥企解決市場問題。
往期數據顯示,在醫保談判規則趨於穩定背景下,2019年-2023年醫保談判成功率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創新藥受到政策傾斜進醫保目錄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以2023年的談判藥物名單來說,就有25個創新藥參加談判,其中23個談判成功,成功率高達92%。
而在以價換量方面,數據顯示,在醫保執行之前,藥品銷量和銷售額增長相對緩慢,從醫保執行年份開始,銷量則呈50倍左右的同比增長,在價格下降的影響下,銷售額呈10倍左右增長。據西南證券的研報數據,從2019-2022年醫保談判新增品種價格平均降幅看,分別爲61%、51%、62%;醫保內第1年的銷售額平均增幅分別達到2692%、5697%、15367%。
另外,對比醫保及非醫保新產品從上市到2023年底的銷售額也可以發現,在醫保藥品中,有近2/3的產品銷售額累計過億,其中有約50%的產品銷售額超5億元,21.7%產品銷售額超10億元,還有多個產品銷售額達到百億元以上;相較之下,非醫保藥品中,78.3%的產品從上市到2023年底銷售額累計未過億,過10億的產品數僅爲6.7%,遠低於醫保藥品過10億產品的數量佔比。
回到港股創新藥市場,此次2024年國談中,港股公司及重點品種分別有百濟神州(06160):替雷利珠單抗(新適應症)、澤布替尼(新適應症),戈舍瑞林(新適應症);君實生物(01877):特瑞普利單抗(新適應症);中國生物製藥(01177):貝莫蘇拜單抗(首次) 、安羅替尼(新適應症)、安奈克替尼(首次);康方生物(09926):卡度尼利單抗(首次)、依沃西單抗(首次);綠葉製藥(02186):託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首次)、羥考酮納洛酮緩釋片(首次)、紫杉醇脂質體(續約);石藥集團(01093):納魯索拜單抗(首次)、恩朗蘇拜單抗(首次)、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續約)、丁苯酞軟膠囊(續約);翰森製藥(03692):阿美替尼(續約)、氟馬替尼(續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續約);雲頂新耀-B(01952):布地奈德腸溶膠囊(首次);和黃醫藥(00013):賽沃替尼(續約)。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今年年初至今港股通醫藥漲幅榜前十家幾乎都是已實現產品規模商業化且有核心產品進入醫保目錄的創新藥企,漲跌幅分水嶺已趨於明顯。
編輯/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