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纪录片宣称揭秘“比特币之父”真实身份,当事人坚决否认

紀錄片宣稱揭秘「比特幣之父」真實身份,當事人堅決否認

財聯社 ·  10/10 08:22

①電影製作人Hoback在片中暗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加拿大軟件開發商、幣圈專家Peter Todd;②Todd本人則堅決否認,他寫道,Hoback只是想製作一部受歡迎的紀錄片,並不真正關心誰是比特幣的創造者。

當地時間週二(10月8日),美國「家庭票房」(HBO)頻道首次放映了一部名爲《貨幣電子化: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的紀錄片電影。

來源:HBO官網

在這部100分鐘的影片中,爲了深入探究比特幣的起源及其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身份,電影製作人Cullen Hoback採訪了幾位早期參與了比特幣領域的人物。

Hoback最爲人熟知的作品之一是2021年推出的紀錄片 《Q: Into the Storm》,探討了互聯網現象「QAnon」的起源及其背後推動者。這部作品追溯了QAnon的形成過程,還深入探討了網絡匿名文化、社交媒體平台的影響力以及虛假信息如何影響現代社會。

作爲結論,Hoback在片中暗示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加拿大軟件開發商、幣圈專家Peter Todd,引發了輿論震動。但在影片播出後,託德本人很快回應稱,他「絕不是中本聰」。

中本聰是誰?

2008年,自稱日裔美國人的中本聰發表了題爲《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概念,併爲其設計了基礎技術區塊鏈。

2009年,中本聰發佈了比特幣的第一版軟件,並挖出了創世區塊,啓動了比特幣網絡。2010年,他逐漸淡出並將項目移交給比特幣社區的其他成員。直至今天,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仍然是一個謎。

儘管有許多人聲稱自己是中本聰,或試圖揭示其真實身份,但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中本聰的比特幣帳戶據稱持有約100萬比特幣,但他自2010年後逐漸淡出公衆視野,也沒有再動用過這些比特幣。

分析認爲,如果中本聰的身份被揭示並且他決定動用這些比特幣,可能會對市場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比特幣價格的大幅波動。

2014年,有媒體聲稱中本聰是日裔美籍計算機工程師Dorian S. Nakamoto,雖然他本人否認了這一說法,但Dorian的外貌被外界廣泛拿來作爲中本聰的形象。另有人認爲,中本聰應該是一個團體。

Dorian S. Nakamoto

多年來,Todd也被認爲是可能的人選之一。Todd是一位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和密碼學專家,因其在比特幣網絡的隱私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方面的貢獻而聞名,在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開發社區中具有重要地位。

Todd曾參與過比特幣協議的多個改進項目,尤其是有關共識協議和交易隱私的方面。Todd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觀點比較務實和保守,通常強調網絡安全和去中心化的核心原則。

作爲倡導者之一,Todd曾警告防範區塊鏈領域可能出現的過度創新或對系統穩定性帶來的風險。除了比特幣之外,他還參與過多個與密碼學相關的項目,並且在隱私保護技術如零知識證明和可信硬件方面有研究。

Peter Todd自拍

各方爭辯

在社交媒體上有人認爲,Todd在白皮書發佈的時候只有20歲出頭,還太年輕不可能開發出這種技術。

對此,電影製作人Hoback回應稱,Todd當時已經23歲,大多數密碼學家在年輕時就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指出Todd的父親是經濟學家。

Todd本人則堅決否認,他寫道,Hoback只是想製作一部受歡迎的紀錄片,並不真正關心誰是比特幣的創造者。

分析指出, 中本聰的身份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果他的身份被揭露,可能會有各國政府或監管機構試圖與他對話,探討比特幣的法律地位、稅收以及其在全球金融系統中的角色。

另外,作爲去中心化和個人隱私的象徵,中本聰的匿名身份代表了一種理念。如果他的身份被揭示,可能會削弱這一象徵,最壞的結果可能會引發社區的分裂。

編輯/ric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