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实用主义投资观: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批判性的思维

實用主義投資觀: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批判性的思維

期樂會 ·  08/23 23:04

來源:期樂會

《投資的柵格理論》第6章講的是投資和哲學的關係,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在中學時候,記得老師給我們的定義是哲學是一門研究思維的學科,思維驅動行動,行爲則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這一章中,作者其實更着重介紹的是實用主義這個細分學科,其標題便是《哲學:投資的實用主義觀點》。學習和接受哲學最重要的好處,就是「你會發現自己學會批判性思考了」。

「不管誰先說的,反正那些哲學原則如果沒有通過我們的詮釋重新闡述,沒有通過我們自己經驗和信念的過濾,對我們是不起作用的。」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說《道德經》裏面都是些獨斷論,沒有什麼論述的東西,即便如此,難道我們自己不知道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給這些獨斷論增加一些自己的解釋麼?不管是不是「獨斷論」,沒有經過自己的過濾和再加工,都難以對我們的生活起什麼作用。

哲學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學科,最簡單在於哲學所要解釋的問題,是每個人日常都會面對的,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而最困難在於哲學跟自然科學不同,它幾乎完全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一定要分出對錯的話,那就是從事情的結果來評價,能夠帶來正確的實踐,就是正確的哲學。否則,不管表述起來多麼雄辯、被多少人認可,都沒有什麼實踐意義。

哲學中首先有一個認知論,也就是回答這麼幾個問題「什麼事物是可知的?」、「構成認知的要素是什麼?」、「怎樣才能被接受?」、「怎樣才能稱爲已經理解?」

我們都知道投資是賺認知的錢,對認知本身的認知,也是一種必要的思考。

如果試圖去認知不可知的事物,必然會耗費很多時間精力,卻沒有什麼收穫。這裏說的不可知性,當然是相對的,就比如兩三千年前,去思考什麼量子力學、僱傭關係,對實踐基本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去研究什麼鐵器、青銅器之類的玩意。

科學研究的關鍵在於發現描述所觀察現象的新方法

將理論理解爲一種對現象的描述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儘可能地避免執念。畢竟理論不是事物關聯性或者規律本身。

「描述」的作用在於理解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無序,並通過對無序的理解獲得更有利的行動。

而在「無序」方面,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內在的無序性遠比外在的無序性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難。

股票價格的運行體現着某種無序性,而其內部更體現着人類行爲的無序性,人類互動的無序性,還有人類思維和情緒變化的無序性。如果能夠通過某種描述,將這種無序性變成一定程度的有序性,超額收益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問上帝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純屬浪費時間。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實用主義》一書中討論了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當然,他並不關心「上帝是否存在」,而是關心這個問題本身,也就是去思考「認爲上帝存在,或者不存在,對我們行爲的影響是否會有本質的區別」。

換在投資領域,比如思考「價值投資在A股是否有效」的問題,可能價值投資的支持者覺得有效,而反對者覺得無效,但是站在實用主義的角度,爭論「價值投資是否有效」這種傻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重要的是去思考:相信價值投資有效(或者無效),能不能讓我們的投資成果出現顯著的差異。如果認爲價值投資有效,能夠幫助到我們自己獲得更滿意的收益,那麼就相信它有效。

比爾·米勒:“在股市上要比別人做得更好的唯一辦法,是用與別人不同的方法詮釋這些數據。爲此,你必須有不同的信息來源和不一樣的經驗”

在股市上長期屹立不倒,就得尋求用不同於其他人的方式方法來描述市場,我們常常所說的「燒冷竈」、「逆向思維」,都是試圖尋找不同的描述世界的方法。

這樣問題又來了,怎麼樣才能形成不同的描述呢?比爾·米勒給的方案是不同的信息來源和不一樣的經驗。其中後者可能會比前者更重要一些,尤其是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在市場上大多是依靠公開信息,信息渠道是基本相似的,當然,如果將對信息的解讀也理解爲「信息渠道」,那麼確實也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的經驗來自於不同的經歷,就像關於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文章「《資治通鑑》:奇貨可居,奇在能抓住這幾點」,呂不韋能發現其他人發現不了的機會,顯然是跟他的長期從事套戥生意的經歷密切相關。

當然,對於「如何實現不同」也有其他的描述,哲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們知道:沒有一個標準是絕對的,沒有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模型是永遠正確的。這體現了一種批判性思維。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