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黑芝麻智能(2533.HK)开启招股:自动驾驶AI芯片第一股,明星机构投资者云集

黑芝麻智能(2533.HK)開啓招股:自動駕駛AI芯片第一股,明星機構投資者雲集

格隆匯 ·  08/01 08:58

港股市場正迎來極爲稀缺的自動駕駛芯片領域的投資標的——7月31日,黑芝麻智能開啓招股。

近期,蘿蔔快跑在多個城市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測試,並在武漢等城市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商業化運營,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一事件不僅預示着Robotaxi商業模式從量變走向質變,也標誌着無人駕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場自動駕駛技術的浪潮中,武漢這座城市不僅見證了蘿蔔快跑的崛起,更將見證自動駕駛AI芯片第一股的上市。港股市場正迎來極爲稀缺的自動駕駛芯片領域的投資標的——7月31日,黑芝麻智能開啓招股,離港股上市咫尺之遙。根據公開信息,公司每股發售價不超過30.30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爲3061港元。

黑芝麻智能的上市是自動駕駛領域又一重要事件。自動駕駛AI芯片作爲無人駕駛汽車的"大腦",對於提升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爲智能汽車AI芯片領域的明星企業,黑芝麻智能的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衆多知名汽車製造商之中。公司不僅在市場上贏得了高度認可,還成功吸引了衆多明星投資機構的青睞,進一步彰顯了其蘊含着較大潛力和投資價值。

第一部分 “雙核”引擎強勁驅動

黑芝麻智能的研發團隊彙集了半導體設計、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領域的業內頂尖專家,這些精英人才平均擁有超過15年的行業經驗,曾服務於博世、英偉達、安霸、微軟、高通、華爲等全球知名企業。這支團隊的深厚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爲黑芝麻智能的自主研發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併爲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力支撐。

公司的產品開發效率之高,便是這一實力的最佳證明。自2016年成立以來,黑芝麻智能僅用六年時間,便在2022年實現了華山A1000芯片的量產。相比之下,Mobileye的車規芯片從研發到正式商用歷時8年;全球通用AI芯片龍頭的英偉達,在CUDA發佈後9年才將K1芯片應用於奧迪A8的車用系統。更值得一提的是,華山A1000芯片的性能十分優秀。作爲華山系列的首款產品,它專爲L2+及L3自動駕駛設計,提供了58 TOPS的強勁算力,並通過了ASIL-B及AEC-Q100 2級認證,標誌着中國在高算力自動駕駛SoC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歷經數載深耕,黑芝麻智能現已形成兩大核心產品線:華山系列高算力SoC與武當系列跨域SoC,精準捕捉並引領了行業高算力與跨域融合的發展趨勢。

隨着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爲各大汽車製造商的核心競爭力。高級自動駕駛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長,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已成爲應對複雜場景和確保安全冗餘的關鍵。據海通證券研究所的分析,L2級自動駕駛的算力需求大約爲10+TOPS,而L4/L5級自動駕駛則需要至少1000+TOPS,算力需求增長了100倍。此外,今年以來,xAI推出Grok-1.5V多模態大模型、小鵬等車企加速大模型自動駕駛研發、特斯拉FSD版本不斷更新等事件,持續驗證大模型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這將倒逼自動駕駛AI芯片不斷迭代升級,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算力需求。

華山系列SoC是黑芝麻智能針對自動駕駛應用推出的高性能計算平台,包括華山A1000、華山A1000L、華山A1000 Pro、華山A2000。此外,正在開發中的華山A2000預計採用7nm工藝,將提供超過250 TOPS的算力,旨在滿足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的需求,預期將成爲世界上性能最高的車規級SoC之一。

與此同時,隨着安波福、博世等Tier1供應商以及大衆、寶馬等汽車製造商開始探索新型的電子電氣架構,傳統的分佈式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正逐漸向域集中式架構轉變,這推動了跨域大算力芯片的需求。面對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革新,黑芝麻智能以前瞻性的視角推出了武當系列跨域SoC。該系列以高度集成化的設計理念,實現了座艙、智能駕駛、車身控制及網關等多域合一的跨界融合,其中武當C1200更是業界的先行者,不僅提升了智能汽車的人機交互體驗、實現了行泊一體的智能化駕駛,還增強了數據交換能力,靈活適配當前及未來多樣化的行業架構需求。通過跨域整合,武當系列有效降低了對多個獨立芯片的需求,從而在保障全面功能的同時,實現了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華山與武當兩大系列構成公司發展“雙核”引擎,使其能把握行業發展的脈搏,並站上自動駕駛技術浪潮之巔。

第二部分 三年四倍的業績飛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權威數據,黑芝麻智能以其2023年車規級高算力SoC的出貨量,榮登全球第三大供應商的寶座;在中國市場,黑芝麻智能更是以約7.2%的市場份額,在高算力自動駕駛SoC市場中穩居三甲之列。

公司客戶基礎持續擴大,從2021年的45家增長至2023年的85家,其中公司與超過49家汽車OEM及一級供應商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包括億咖通科技、百度、博世、採埃孚等國際知名企業,構建了強大的產業生態鏈。黑芝麻智能的A1000系列芯片已成功贏得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吉利集團、江汽集團等國內多家頂尖車企的青睞,爲20多個車型提供核心驅動力。量產車型陣容星光熠熠,包括領克08、合創V09、東風eπ007及東風eπ008等,成爲目前國內量產車企採用最多的自動駕駛芯片。

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相互印證,凸顯了黑芝麻智能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的持續創新、市場拓展以及與汽車製造商和一級供應商的深入合作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黑芝麻智能的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從2021年的3,426.1萬元,佔總收入的56.6%,飛躍至2023年的2.76億元,佔總收入比重高達88.5%,三年時間收入增長超過七倍。這一板塊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公司整體業務的快速增長,整體收入從2021年的6050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12億元,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27.2%,平均每年翻一番以上。

公司正處於商業化初期階段,已邁入爆發性增長的快車道;商業化路徑經過市場驗證,下一代產品開發及商業化正以加速度推進,展現出無限潛力的未來圖景。黑芝麻智能曾表示,將繼續致力於開發以卓越性能引領行業的車規級SoC及IP核。備受期待的下一代SoC華山A2000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開發中,預計於2024年面市。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擴大在車規級芯片領域的能力,包括進一步開發和商業化武當系列跨域SoC。目前,武當C1200 SoC已向潛在客戶提供原型,並正與知名汽車OEM深入洽談合作,預期於2024年實現C1200的收入,並目標在2025年前實現量產。

展望未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全球車規級SoC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人民幣579億元增長至2028年的人民幣2,053億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爲28.8%。中國ADAS應用(L1及L2級自動駕駛)的SoC市場規模在2023年達到人民幣141億元。在技術儲備上,黑芝麻智能的L2、L2+級產品已實現商業化成熟,L3技術儲備雄厚,能有效滿足市場前沿需求。因此,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商業化應用的深入推進,黑芝麻智能有望率先受益於市場機遇,在未來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並進一步擴大其在自動駕駛芯片市場的份額。

第三部分 資本市場催化劑不斷

從資本市場的視角來看,黑芝麻智能無疑佔據了話題中心,享有較高的市場關注。

作爲自動駕駛AI芯片領域的先行者,公司摘得"自動駕駛AI芯片第一股"的桂冠,是高度稀缺的自動駕駛芯片標的。此外,黑芝麻智能的硬科技和專精特新的屬性亦十分突出,科技稀缺性進一步凸顯。在下半年的港股新股中,其獨特性脫穎而出。

另外,豪華的股東陣容爲其市場關注度再提升。它的股東包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北極光創投、上汽集團、招商局集團、騰訊、博世集團、蔚來資本、吉利控股、海松資本、武嶽峯資本、中銀投資等。如此多元化的股東背景,不僅爲公司注入了豐富的資源與廣泛的行業視野,更是建起了強大的戰略協同效應。

具體而言,汽車製造商如上汽集團、吉利控股等,以其深厚的行業經驗與渠道網絡,爲黑芝麻智能提供了寶貴的市場洞察與接入路徑,促進了雙方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的深度合作與產品落地,加速了公司產品的市場滲透。而騰訊、博世集團等科技公司,則以其卓越的技術研發實力與創新能力,爲黑芝麻智能帶來了前沿的技術支持與廣闊的合作機遇,共同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邊界拓展。投資機構作爲市場的敏銳觀察者,憑藉其深厚的行業理解與豐富的資源調度能力,與其他股東攜手並進,助力黑芝麻智能向更高層次邁進,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汽車芯片領域的領軍地位。這些戰略合作不僅爲黑芝麻智能帶來了資源的整合,也爲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展望未來市場,我們不難發現,自動駕駛領域在下半年將頻繁迎來各類催化劑,市場表現因此備受期待。6月,蘿蔔快跑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緊接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佈了《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徵求意見稿)》,該條例在產業創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規定,涉及創新研發、產業鏈發展、測試評價、認證能力建設、標準制定和數據利用等。7月,上海正式發放了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許可;同月,特斯拉也被納入江蘇地方政府和上海國企的採購目錄,預計將進一步推動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8月,黑芝麻智能作爲自動駕駛AI芯片的領軍企業即將登陸資本市場,標誌着該公司將邁入成長的新階段。

從蘿蔔快跑的熱潮到黑芝麻智能的上市,我們見證了自動駕駛技術與自動駕駛AI芯片行業的發展勢頭強勁。未來,這一領域的發展藍圖將如何展開,值得我們共同期待與見證。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