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银行股迎来并购春风,消费者困境不容忽视

銀行股迎來併購春風,消費者困境不容忽視

金十數據 ·  15:57

隨着美國大型銀行因併購交易回暖而大獲其利,華爾街歡欣鼓舞。然而,普通美國人正艱難應對持續的高通脹和利率壓力。

摩根大通等公司的股價一直在上漲,但普通美國人面臨的困境在他們的業績中顯而易見。

華爾街投行的好日子回來了,那普通百姓呢?差得遠。這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機構公佈本季度業績後得出的最大結論。

摩根大通(JPM.N)、花旗集團(C.N)、富國銀行(WFC.N)、美國銀行(BAC.N)、摩根士丹利(MS.N)和高盛(GS.N)向投資者表明,有一點是肯定的:大型交易正在回歸。這讓交易商受益匪淺,推動了銀行的利潤,並推高了它們的股票。

由於聯儲局通過提高借貸成本來抑制通脹,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極度低迷之後,企業又開始就昂貴的收購和銷售向銀行家們尋求建議。在政治、監管和貨幣政策等不確定因素的籠罩下,高管和投資者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隨着投資者更有信心地預期利率將在今年下降,經濟將避免衰退,這種猶豫開始消退。

摩根大通表示,由於投資銀行業務全面走強,其投資銀行業務費用比一年前增長了52%,而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的投資銀行業務費用分別增長了70%、51%和63%。更多的交易也在進行中。摩根士丹利首席財務官莎倫·耶沙亞(SharonYeshaya)週二對分析師們說:“投資銀行業務管道是健康和多樣化的,對話是積極的,市場是開放的。”

這種交易慾望表明,企業在爲大交易支付資金或承擔更多債務方面的信心在不斷增強。這確實反映了經濟的穩健,也應該反映經濟的穩健。與此同時,最新的業績也表明,許多消費者正在與頑固的通脹和高利率作鬥爭,他們的處境十分微妙。

花旗集團首席財務官馬克·梅森(MarkMason)在討論第二季度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美國消費者一直具有“韌性”,但他指出,信用度和收入較高和較低的消費者之間存在行爲差異。梅森說:“縱觀我們的消費者客戶,只有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人群的儲蓄額超過了2019年初的水平。”

他說,FICO分數超過740分的客戶正在推動支出增長,而分數較低的客戶則在拖欠還款。

FICO信用分是由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開發出的一種個人信用評級法。

富國銀行也描述了類似的趨勢。該行財務總監邁克爾·桑托馬西莫(MichaelSantomassimo)在與記者的通話中表示,總體而言,“消費持續強勁”。不過他也承認,隨着疫情時期刺激政策的結束和通貨膨脹的持續,“財富和收入較低的人群受到了更大的影響,我認爲這種情況還在繼續”。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國際發達市場股票部門主管亞歷克西斯·德拉德里爾(AlexisDeladerriere)說,消費者在大流行病期間積累了儲蓄,但"現在儲蓄已消耗殆盡,消費者正在受到傷害,因爲更高的利率確實對他們的財務造成了壓力。他在7月9日高盛爲媒體舉辦的活動上說,他們仍在消費,但“眼光更挑剔了”。

普通美國人面臨的財務壓力迫使摩根大通採取更多的“charge-offs”(註銷)措施,即銀行將未償債務作爲損失註銷,因爲他們不相信會得到償付。摩根大通的淨沖銷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2億美元,達到22億美元,主要來自信用卡持有者,摩根大通首席財務官傑里米·巴納姆(JeremyBarnum)將此歸因於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指標。第二季度,富國銀行和美國銀行的消費者業務部門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6%和45%

以阿比蓋爾·瓦特(AbigailWatt)爲首的瑞銀經濟學家在6月下旬告訴客戶,美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被低估的”放緩,並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放緩以及零售和儲蓄疲軟。她寫道:“收入分佈的頂端人群仍然手頭寬裕,但其他人群......就沒那麼寬裕了。”

與此同時,大額借款人也對經濟走向表示猶豫。摩根大通首席財務官巴納姆在其公司的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由於中型和大型企業客戶“受經濟環境影響,仍然有些謹慎”,因此對新貸款的需求仍然疲軟。

總而言之,銀行投資者有很多值得高興的事情。摩根士丹利、高盛和摩根大通的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美國銀行的股價創下12月以來的最佳表現,花旗銀行的股價接近兩年來的最高水平。即使是富國銀行,也在7月12日公佈業績後下跌了7%,成爲當天標準普爾5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但截至週二收盤,該公司7月份的股價上漲了1.4%。聯儲局9月降息的可能性上升、對減少繁瑣監管的預期以及共和黨在11月美國大選中橫掃的可能性上升,這些因素都提振了銀行股。

銀行股表現得彷彿投資者一個月前談論的所有擔憂都消失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不然。如果美國普通民衆已脆弱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漲勢可能曇花一現。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