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集中投资——巴菲特的股票组合管理之道

集中投資——巴菲特的股票組合管理之道

期樂會 ·  06/18 22:50

作爲集中投資者,我們的目標是達到對我們的企業了解的程度超過所有華爾街的投資者。如果我們願意努力工作並儘可能多地了解我們的企業,我們很有可能會比一般投資者知道更多企業的情況,這就是我們獲得競爭優勢所需的全部。

集中投資的戰略思想

集中投資雖然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但它卻根植於一套複雜的彼此相關聯的概念之上。這種想法與傳統思維方法背道而馳。集中投資的精髓可以簡要地概括爲: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

集中投資是在主動投資和指數投資流行的背景下產生的。主動投資頻繁買賣,不斷更換投資組合,希望能從預測中獲利。指數投資則收集並持有各種各樣的普通股並創造性地將投資組合設計得貼近標準普爾500指數這一基準價格指數。巴菲特讚賞指數投資,認爲它最適合門外漢投資者,但他卻開闢了第三種選擇,即集中投資戰略。集中投資的核心是,將你的投資集中在產生高於平均業績的概率最高的幾家公司上。

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戰略思想來自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成長股之父”菲利普·費雪。凱恩斯曾說他有信心投資的公司不過兩三家。費雪則將他的股本限制在十家以內,其中有75%的投資集中在三四家公司身上。他們總是寧願投資幾家他們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衆多他們不了解的公司。他們認爲,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公司股票可能比沒有充分多樣化還要危險得多。

尤其是費雪,他對巴菲特的影響巨大。費雪堅信遇到可望而不可即的極好機會時,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而且,最優秀的股票總是極爲難尋的,一旦找到,就必須集中投資。這就意味着“少即是多”。

巴菲特對此積極響應:對你所做的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淨資產的10%以上投入此股。巴菲特在1963年購買美國運通時,將公司資產的40%共計1,300萬美元投在了這隻優秀股票上,佔當時美國運通股本的5%。在其後的兩年裏,美國運通股票翻了三翻,巴菲特所在的合夥公司賺走了2,000萬美元的利潤。

集中投資是廣泛多元化、高週轉率戰略的反論。在所有活躍的投機策略中,只有集中投資最有機會在長期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業績,但它需要投資者極度耐心。何謂“長期”?哈格斯特朗給出一條經驗準則:將資金週轉率定在10%~20%之間。10%的週轉率意味着持股10年;20%的週轉率意味着持股5年。

集中投資尋求的是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無論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際案例分析上,大量證據表明,集中投資的追求是成功的。但是,在追求的旅途中,充滿顛簸,集中投資者必須忍受這種顛簸,因爲他們知道,從長期來看,所持公司的經濟效益定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查理·芒格與巴菲特的觀點一致:“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實際上參照複利表,針對普通股的表現進行各種各樣的假設分析以找出我能擁有的優勢。”他的結論是,只要你能頂住價格波動,擁有三隻股票就足夠了。

集中投資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汲取了彼此相關的邏輯學、數學和心理學的精華。使用巴菲特的投資戰略,選擇幾家在過去投資回報高於一般水平的公司,將大部分資金押在概率最高的股票上。只要事情沒有變得很糟,保持股本原封不動至少5年,超過更好。

在哈格斯特朗看來,集中投資被界定爲一種“文化”。它建立在“狹窄文化”的幾個模式之上。這些模式包括心理學中的行爲模式、統計學中的概率論和複雜適應性原理。將這些原理綜合起來並用於同一目的,就是所謂的“格柵思維”。巴菲特在總結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積累起來的經驗時,形容自己的公司爲“通過一些重要概念的實際應用來教會人們正確思維方式的教誨型公司”。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真理:基本的生活常識、基本的恐懼感、基本的人性分析,這使得他們能對人的行爲進行預測。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並遵守一些基本原則,就會在投資上做得很好。

集中投資有效性實驗

爲了驗證集中投資有效性,哈格斯特朗利用普通股投資回報的計算機統計數據庫,分離出1,200家公司,這些公司展示出可供測量的數據,包括總收入、淨收益、資產回報。獲取數據的期限是1979~1986年。讓計算機進行隨意組合,從這1,200家公司中組合出1.2萬種規模不同的證券投資組合。於是,就形成了

①3,000組包括25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

②3,000組包括10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

③3,000組包括5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

④3,000組包括15種股票的投資組合。

然後,計算每類投資組合中每種投資組合的平均年回報率,並按10年和18年兩個時間段分別計算。將四類不同投資組合的回報與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相比較,得出一個關鍵性結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減少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數量,獲得高於市場回報的可能性就將增加。

當觀察最少種股票組/最多種股票組——每組最差表現與最佳表現時,可以發現:

①在25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裏,最高回報率爲16.0%,而最多最低迴報爲11.4%;

②在10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裏,最高回報爲18.3%,最低迴報爲10.0%;

③在50種股票的投資組合裏,最佳回報爲19.1%,而最差回報爲8.6,%; 

④在15種股票的投資組合裏,最佳回報爲26.6%,而最差回報爲4.4%。這一組就是研究中的集中投資組合,而且只有這一組的最佳回報選超標準普爾500指數。

同樣的相關趨勢也在長期 ( 即18年期 ) 階段中找到。擁有少量證券的投資組合比擁有大量證券的投資組合產生更高或更低的回報。這些結果導致兩個不可忽略的結論:

第一,擁有集中的投資組合,你會有更大的機會打敗市場;

第二,擁有集中的投資組合,你會有更大的機會輸給市場。

爲了給懷疑家加深第一個結論的影響,哈格斯特朗發現10年期的數據有一些重要的統計結論:

①在3,000種15只股票的投資組合中,有808種投資組合擊敗市場;

②在3,000種5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中,有549種投資組合擊敗市場;

③在3,000種10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中,有337種投資組合擊敗市場;

④在3,000種25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中,有63種投資組合擊敗市場。

第④個結論作爲強有力的證據證明:證券擁有數量減少,擊敗市場的可能性增加。

擁有15只股票,擊敗市場的幾率是4 : 1;擁有250只股票,擊敗市場的幾率是50 : 1。

而第二個結論則更強調了英明選股的至關重要。巴菲特在1984年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演講中列舉的超級投資家個個都是超級選股能手,這絕非偶然。如果你沒有適時買入應買的公司股票,你的不佳業績亦會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哈格斯特朗還是認爲那些超級投資家所贏得的超級回報完全出於他們願意將他們的證券集中在最好的創意投資組合上。

持有時間需要足夠長

巴菲特所列舉的超級投資家,比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禾倫·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魯安和盧·辛普森,基本上都採用集中投資的戰略。他們都是圍繞那些長時間持續擊敗市場的人,這些人不是依靠運氣,而是依靠遵循同一個人所制定的基本原則,這個人就是本傑明·格雷厄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策略密切相聯,那就是充分利用公司的市場價格與其內在價值的差異。

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家難得的好股票上,讓投資組合圍繞這些選擇進行,而這些股票的售價大大低於估算的市值。他們的共同信念是,降低風險的方法是購買安全邊際係數高的股票。

然而,即便他們努力踐行集中投資的戰略,超級投資家們也都經歷過短期業績低潮的階段。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經營切斯特基金的18年裏,有1/3的時間是低於市場平均業績的,在他掌管基金的前三年,他的業績比市場業績低了整整18個百分點。

比爾·魯安掌管的紅杉基金在20世紀70年代連續4年遭受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業績,1974年,紅杉基金比市場落後36個百分點。查理·芒格在掌管他的合夥公司16年中,有36%的時間是虧損的,在1972~1974年,落後了市場整整37個百分點。

盧·辛普森在掌管政府就業保險公司17年中,有4年是低於市場業績的,佔總體年數的24%。短期來看,他們的業績確實糟糕。

對此,哈格斯特朗利用在實驗室裏建立的1,200家公司那幾組數據,看到了在不同階段企業收益與股價之間表現出的關係。當開始決定企業收益與股價之間關係密切的程度時,哈格斯特朗發現時間越長,相關性越大:

①當持股3年時,相關係數爲0.131~0.360 ( 0.360的相關係數意味着價格方差的36%由收益方差來解釋 ) ;

②當持股5年時,相關係數爲0.374~0.599;

③當持股10年時,相關係數增至0.593~0.695;

④當持股18年時,收益與股價的相關係數達到0.688——具有顯著意義的相關性。

這就驗證了巴菲特的論點,如果時間足夠長,一個效益好的企業定將產生強勁的股票。儘管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收益與股價之間存在的越來越大的相關性,但它並不總是可以預知的。正如巴菲特所說的,從長期角度講,市場價值與企業價值是齊頭並進的,但在某個單一年度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神祕莫測的。

對此,本傑明·格雷厄姆早就爲我們指出:“只要企業的內在價值在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它是否也以同樣的速度被別人認可它的成功就不重要了。事實上,別人晚些認可它的成功反而是件好事,它可以給我們留出機會以較低的價格買進高質量的股票。”

集中投資必須是長期投資。巴菲特持股的最理想年限是“永遠”——只要企業的仍然產生高於平均的經濟效益,而且管理層能以理性的態度分配公司的收益,這隻股票就值得繼續持有。巴菲特告誡我們,如果你持有的是一家很差的企業,就應該將它出手,因爲丟棄它你才能長期擁有更上乘的企業;但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家優秀企業,千萬不要把它出手。

如同樹獺般行動遲緩的投資管理策略,除了能增加高於平均水平的資本以外,還有其他兩項經濟利益:

①它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②它增加稅後利潤。每項經濟利益都是很有價值的,兩者相加其好處更是無可比擬。

一項研究表明,只要換手率達到25%,證券投資所產生的80%的稅就相當於換手率達到100%所產生的稅。其結論是,在你投資換手率較低的時候,你就要引起相當的重視,而不是在換手率很高的時候才對其重視起來。

爲了保持稅後的高回報率,投資者必須將其年平均投資換手率保持在0%~20%之間。

什麼樣的戰略才有助於保持低換手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是指數基金戰略,另一個就是集中投資戰略。換手率低意味着交易成本也低,而集中投資戰略使你有最大機會將未兌現的資本利潤複合累積成爲增值利潤。

在手握勝算時下大注

凱利原則是以貝爾實驗室科學家約翰·凱利的名字命名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優勢越大,那麼投注金額就越大;如果沒有優勢,那就根本不值得投注。如果根據凱利原則,我們就永遠不會去玩老虎機、輪盤賭這類沒有優勢的遊戲。

不管怎樣,都應該按資金總額的某個百分比下注。如果我們連續失利導致資金總額變少,那麼應該根據變少的資金總額相應的減少投注金額。

只要遵循凱利原則,我們就不太可能破產。對此,芒格十分讚賞:“當這世界讓出機會時,聰明的投資人會下大注。當他們手握勝算時他們下大注,但在其他的時間裏,他們不會這樣做,就是這麼簡單。”

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塞思·卡拉曼認爲,爲了將投資組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所需要持有的股票數目也不多,通常情況下,持有10至15只股票就足夠了。

格雷厄姆提出有限的分散,最小的組合應包括10只,最大的應包括30只。巴菲特則說他如果運作5000萬美元、1億美元或2億美元,他會將80%的資金分散在5只股票上,並在重配的那隻股票身上投入25%的資金。

之所以必須集中投資,與冪律分佈法則直接相關。依據這個法則,一小部分的公司將完勝其他所有公司。一個好的投資組合,每家公司都必須真正具有取得極大成功的可能性。

根據冪律分佈法則,最具特色的公司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公司會勝過其他所有公司。因此,並不需要持有太多的公司股票,只需要三五家公司足矣。投資組合如果越分散,其收益表現也越傾向於市場平均收益。

而將投資高度集中在滿足投資標準的幾家公司身上,只要在風險收益比對我們有利時,明智地承擔風險,就有機會獲取高額回報。

芒格是集中投資的倡導者。在芒格自己的股票資產帳户裏,只有三隻股票,其市值超過了20億美元。芒格認爲,在這三個裏面,有一個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爲零,而三個同時失敗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分散投資是教給什麼都不懂的人,按照定義也只能得到平均收益。分散投資只會令自己分身不暇,所以宜重錘出擊,集中火力專攻少數優質企業,在創富道路上便能一本萬利。

思考三個基本原則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他考慮的順序總是選擇公司、公司的管理狀況、財務業績以及現行價格。由此形成了三個基本原則並一如既往地思考之。

①以市場原則思考如何評價一家企業。巴菲特採用了約翰·伯爾·威廉姆斯在《投資價值理論》中提出的股息折現法,對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進行評估。

②以財務原則思考用還是不用經濟附加值。對此,巴菲特的明確答案是“不用”。正如他所說的,他不需要經濟附加值告訴他可口可樂公司又升值了。

③以管理原則思考能否評估企業經理。巴菲特對公司經理的最高誇讚是公司經理無例外地表現出公司主人翁的精神並想公司之所想。否則,就不應當去投資。

無論是集中投資還是長期投資,都不容易並且很難做到。因此,哈格斯特朗建議將《巴菲特之道》與《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兩本書放在一起作爲投資者的指南。如果我們準備繫上集中投資這條安全帶,哈格斯特朗爲我們提出下列忠告:

①除非願意將股票看成是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而且自始至終都這樣認爲,否則不要踏入股市。

②做好刻苦研究所擁有的企業以及擁有企業的競爭對手的準備。你應該做到沒有人比你更了解這家企業或這個行業。

③除非願意進行5年以上的投資,否則不要實施集中投資戰略。長期的投資期限會增加你投資的安全性。

④記得永遠不要舉債進行集中投資。一個不依靠舉債進行投資的集中投資將會使你儘快達到目標。

⑤駕馭集中投資需要正確的心態和性格,投資者要滿足這種需求,否則就不要實施集中投資戰略。

作爲集中投資者,我們的目標是達到對我們的企業了解的程度超過所有華爾街的投資者。如果我們願意努力工作並儘可能多地了解我們的企業,我們很有可能會比一般投資者知道更多企業的情況,這就是我們獲得競爭優勢所需的全部。

贏家自有贏家的策略。巴菲特曾說,他的投資策略並非超出一般認真從事投資業的人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需要時間去研究。“投資比你想象的要簡單,但也比它看上去的要難。”成功的投資者不需要學習高難度的充滿希臘符號的數學,也不需要學會破譯衍生工具和了解國際貨幣的波動,更不需要深刻了解聯儲局的政策,當然也更不需要跟着市場行情預測者每日的陳詞濫調走。

編輯/Jeffre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