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不会复盘,再努力也是原地踏步

不會復盤,再努力也是原地踏步

期樂會 ·  06/14 22:46

用不好復盤,就會陷入低水平做事

1. 成年人的學習,90%來自書本以外

對於成年人來說,學習的內容10%來自正式培訓和教育,20%來自和他人交流,70%來自工作崗位的實踐。

但是,實踐的積累不會必然帶來能力的提升。

《刻意練習》的作者認爲,一個人有可能在一個領域浸潤數年而沒有多大提升,因爲他只是在進行天真的練習。

什麼是“天真的練習”?就是漫無目的地、機械地練習,很少看到練習中的問題,也就很少能進行改進,因此,日積月累反而成了低水平的重複。

想要超越低水平的重複,就需要自己去復盤。

2. 復盤,讓團隊的成功與失敗都有意義

20世紀90年代,柳傳志閱讀《曾國藩》一書時,對曾國藩的復盤方法倍加推崇,他不僅將復盤應用於企業,還將復盤放入聯想三大方法論中(聯想三大方法論:極強的目的性,分階段實施,復盤),要求團隊小事及時復盤,大事階段性復盤,事後全面復盤。

聯想認爲,復盤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這也是選拔幹部的重要參考標準——做任何事情,除了看結果好壞,也要看做事的人能否從中學到東西。

如果能夠從失敗中找到原因和改善措施,這種失敗值得寬容。相反,如果成功了,但是不知道爲什麼會成功,這種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未經足夠痛苦,復盤往往流於表面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復盤呢?

1. 復盤三角

“復盤三角”,也就是記錄、反思、提煉這三個動作。

第一步:記錄。

一天過完以後,把你當天或者過往一天的主要發生記錄下來,遇到了什麼人,談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緒怎麼樣……

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老老實實把一整天能記錄的都記錄下來,作爲一種刻意練習,作爲一種基本功的修煉。

有很多人會懷疑,說記錄會不會是在浪費時間,其背後的意思,實際上是想有一個取巧的辦法,能不花時間也有反思的成果,我目前的看法是,別想多了,還是老老實實、扎硬寨打呆仗。

爲什麼要如實記錄?因爲我們的大腦不一定靠譜,大腦自己會編造事實,事後就變成了“我以爲”,實際上不是真相。記憶有時候是會騙人的。

當我們有一些我們無法接受的情況發生時,如果我們很痛苦的話,大腦就傾向於抹掉那一部分或者掩蓋、改寫一部分,好讓自己變得舒服一點。

第二步:反思。

就某個點、某件事慢慢進行剖析,比如爲什麼有這種情緒?爲什麼不愉快,發生了什麼?爲什麼發生?我的判斷是什麼?我爲什麼會有這種判斷?這種判斷是一時的還是一種固有的模式?怎麼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煉。

復盤到最後,提煉形成行動指南,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

提煉很簡單,就是形成一句話,復盤到最後,你要找到一句話,用這句話作爲你的行動指南,作爲你的方法論,作爲你的原則和價值觀,然後再去踐行出來。

提煉也不簡單,這句話要求有觸發效應,能夠在一個場景當中有效的指引自己,當你一想到這句話,就會讓自己的行爲有所改變。

我們的行爲處事要有一套指引體系,要有一套指南。我們要用這些東西去逐漸規範、干預、調整自己的行爲,用這些東西去重塑一個不同的自己。

這些指南、指引,實際上就是一些所謂的原則。史蒂芬·柯維的7個習慣就是7個原則,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也是6個原則。

但這些原則是史蒂芬·柯維、稻盛和夫的,不是你的,雖然你很認同,但是它不一定能指導你的實踐,你需要轉化成自己的,擁有自己的原則。

就像達利歐在《原則》當中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總結出你自己的原則,最好將其寫下來,尤其是在你與其他人共事的情況下。”

提煉這個步驟就是直接指向原則,這一步就是爲了生產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原則的。提煉的標準最好是:自己的語言,夠具體,一句話,記得住,用得上。

2. 好的復盤長什麼樣?

① 好的復盤首先都是“過電影”

所謂“過電影”,就是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一幕幕進行回顧。一天結束以後,先把一天的主要經歷過一遍,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今天到底過得怎麼樣,需要做到心裏有數,掌握一定的素材,搞清事實狀況,然後才能梳理出個所以然。

② 復自己的盤

復盤需要指向自己,如果復盤來複盤去,找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看到的都是別人的毛病,那就不叫復盤,那叫批評大會、抱怨大會、吐槽大會。

所以還差一個東西,就是自我批評。有一個詞叫反求諸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盤。

③ 復盤給自己看

當你寫復盤的時候,不要想着寫給別人看,抱着這樣的心態去寫,自己面對自己。

④ 復盤自己的痛苦

《原則》的作者達利歐有一個公式:痛苦+反思=進步。沒有經歷足夠的痛苦,沒有痛徹心扉,反思通常也會停留於表面,不會那麼深刻。

所以,當你經歷痛苦的時候,最好把痛苦記錄下來。當然,這種時候還不是反思的最佳時刻,因爲你很難保持頭腦清醒。最好是在痛苦之後,進行回顧和反思。

⑤ 好的復盤會指向並加速行動

我們判斷一個復盤好不好,不是看你的復盤的文字寫得好不好,而是看復盤之後,你有沒有采取相應的行動,有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果。復盤不是目的,而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⑥ 好的復盤需要不斷質疑

復盤也需要更多的質疑。質疑什麼?質疑自己的基本假設,自己的判斷標準。

這一點是最難的,首先,你要能看到自己行爲處事背後的原則和標準,其次,你要能夠對這些原則和標準進行自我質疑。這不是一日之功,這才是復盤中最難突破的地方。

3. 復盤的三個標準

① 能反觀

很多人在參加一項培訓之後會要求自己進行復盤,但他們更多所做的動作其實叫複習,把學到的東西再過一遍,看看老師講了什麼、做了什麼練習或者最觸動自己的是什麼。

他們更多所做的是記憶或者說強化記憶的行爲,從復盤的角度來看,只是完成了反觀的一部分工作——反回頭去看。

不過,這還不徹底,還要去看看所學的內容如何和自己的工作相結合,如何去落地和應用,從而讓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果有所改變。還要對照學習的內容,看自己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找出差距,然後才能有機會彌補差距。

這就是“能反觀”。

② 會反思

“能反觀”之外,還要做到“會反思”。根據史蒂芬·柯維的“觀爲得”模型,想法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結果。也就是所謂的“觀”決定“爲”,“爲”決定“得”。

反思就是從結果倒推,去看看我們當初到底都做了什麼,有哪些行爲,然後再去看我們所有行爲背後的想法,爲什麼要這樣去做,爲什麼有這些行爲,原因是什麼,背後的信念假設、思維模式是什麼。

比如家裏來了客人,作爲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女兒將玩具和客人的孩子分享,但是你的孩子的表現令你非常失望,她把玩具據爲己有,一點也不願意分享。你剛開始還好言相勸,慢慢變成了言語威脅,最後竟演變成了打罵,家裏立刻變得烏煙瘴氣。

從結果倒推,家裏氣氛不好,發生了什麼呢?原來是你打了孩子。你爲什麼要打孩子呢?因爲她不願意分享,你覺得非常沒有禮貌。

再去倒推“觀”的層面,你會發現孩子不配合,讓自己在客人面前失了面子。要把玩具跟別人分享,這是你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

再倒推,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很虛僞,孩子卻很真實;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只有先學會擁有,才能學會分享;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之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問題,你讓孩子養成了吃獨食的習慣,沒有學會分享;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一直也是這樣,跟人交往不願多付出,只是一味索取,所以孩子也不知道什麼叫付出和分享,等等等等。

最後你一定會在自己身上發現很多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反思,我們用的是“得-爲-觀”倒推的方法。

③ 有反省

一般的復盤,最多到這裏就截止了,實際上,更高層面的復盤,還要有反省。

有了反省,自己反觀、反思出來的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你的固有模式才有可能被調整,你的“木馬程序”才有可能被清除。

反省是從事上,回到心上,去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去除惡念、保持善念。

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日復一日的復盤

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僅取決於行動,更取決於行動背後的反饋。日周月年復盤體系恰似一套評價反饋系統,爲人生保駕護航,幫助我們校正方向,少走彎路,順利抵達目的地。

1. 日復盤

每天過完之後,對當天進行一次復盤,問問自己“今日何成”,今天過得怎麼樣,今天有沒有什麼收穫,今天學到了什麼,這是每日復盤。

在做日盤的時候,有幾點注意事項:

① 記錄≈復盤

記錄,是在幫你找感覺,回顧的過程,就像一個像素模糊的照片,慢慢變得清晰起來的過程。

② 確定一個固定的復盤時間

把一件事情固定下來的好處是,到某個點你就會自動去做這件事。就像到點了就吃飯,你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節奏。

③ 復盤日記VS復盤日誌

有人5分鐘就可以寫完復盤,有人要花1個小時、2個小時才能完成每日復盤,前者叫復盤日誌,後者叫復盤日記。復盤日誌主要是清單式,列出一些要點和關鍵點,不會長篇大論,相當於內容提要,方便你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中使用。

④ 對標復盤

復盤是行動導向的,也就是說,復盤是爲了更好地行動,如果你復盤之後不去行動,那復盤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我們要時常去對標,從每一天的生活中跳出來,去看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去看自己目標達成得如何。

對標復盤的方法,需要找到一種對照的原則和標準,很多人會用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以及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來作爲這種參照標準。

“六項精進”:1.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2.謙虛戒驕;3.天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謝;5.積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七個習慣”:1.積極主動;2.以終爲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

每天,當你在做復盤的時候,就可以對照這些原則和標準,去看自己每天落實得如何,差距在哪裏,如何調整,下一步具體的行動等等。

2. 周復盤

相對於日盤,周盤的跨度更大。周盤就相當於局部全景,從相對大一點的畫面來看一個時間段之內的整體情況,退出畫面看畫面,從而可看到共性的東西。

在日復盤的基礎上,每週復盤的內容可以增加以下幾個方面:

① 本週主要事件回顧

回顧過去的這一週,主要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重大的收穫,取得了哪些重要的進步,跟什麼人見了面,有什麼重要的談話,遇到哪些問題與挑戰,工作項目的進展情況等等。

② 工作經驗總結

這一週發生了很多事,你也總結出了很多原則、方法論和行動指南,針對某一個問題該如何解決,針對某一種會議該如何舉辦,針對某一類事情該如何判斷和選擇,你總有自己的應對措施,那麼它們是什麼,從這一週的實踐來看,它們是否足夠的有效,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調整?

把它們整合起來,甚至是挑選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幾條,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打磨更新,然後加入到你的工作經驗彙總表當中去,這些都是你的智慧寶庫,是你據以進一步行動的指南。

③ 價值觀梳理

人是意義的動物,事情只是人追求意義的一個載體。如果僅僅陷於對事情的追逐當中,人就會慢慢喪失前進的動力。

因此,每週的復盤當中,可以去回顧和梳理自己的使命、願景與價值觀。

以下一些問題可以幫你更好的思考這些主題:

你爲什麼而活着?

你想從事或者成就的事業是什麼?

你對什麼東西最感興趣、最有熱情?

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最重要?

你的優勢和核心能力在哪裏?

你喜歡現在做的事情嗎,還可以怎麼做?

你的客戶或者說服務對象是誰?你想帶給他們什麼?

④ 下週計劃

根據上一週的整體進展,安排好下一週的主要工作計劃。可以按照你的角色、目標、任務來分解你需要做的事情,並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不貪多求大,少就是多。

⑤ 更新原則庫

我們在平時每日的復盤當中,會提煉出很多的原則,但是這些原則有沒有效,能否得到落地,需要定期進行檢視和更新。有的原則需要加進來,有的原則需要刪除,有些原則需要用新的語言去表述,有些原則互爲重複,需要合併同類項。

另外,原則也有大小之分,大原則可能就那麼幾個,事關人生戰略與安身立命的根本;小原則可能有很多很多,甚至是針對做某一件事就有好幾個原則,涉及到更爲微觀的層面。

哪些原則是你的大原則,是你的底層操作系統,你需要花時間去琢磨和確定。在更新原則體系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記得住、用得上”。

3. 月復盤

月盤相當於一個連接器,一邊連着日盤和周盤,一邊連着年盤。所以,月度的檢視,其結果會是一個信號,提示我們可能存在的風險並需要及時予以跟進和調整。

月復盤的主要內容有這幾個方面:

① 梳理月度大事記

② 找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以及最待改進的一件事

過往的一個月,哪件事做得最好、最讓自己滿意、收穫最大,爲什麼?這件事帶給你的驚喜或者體驗是什麼?你是怎麼做成的?可以將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作爲你的成就事件進行拆解,總結其中的要點、方法、原則以及套路。

相反,也需要找出一件最需要改進的事情,爲什麼是這件事,自己對此耿耿於懷的原因在哪裏?這件事對於自己的影響可能是什麼?

③ 找出收穫最大的一個點

④ 檢視各類習慣的推進情況

⑤ 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內在狀態

⑥ 檢視年度目標落地進度

⑦ 梳理問題和風險

過去一個月暴露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爲什麼它們會出現或持續存在,從這些問題中看到自己哪些固有的模式,這些模式帶給自己可能的風險是什麼?

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和風險,過往曾經做過哪些努力,過去的一個月又做了哪些努力?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和風險,結果可能是什麼?

⑧ 尋找發力點

通過過往一個月的表現,摸索自己的優勢是什麼,自己的發力點應該定位在哪裏?

⑨ 尋求反饋

可以找一個自己信得過並且對方也能夠責善(勸勉從善)的人作爲你的教練,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內尋求對方的反饋。

⑩ 制定接下來的行動計劃

下個月的重點工作是什麼,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點在哪裏,什麼地方需要加強,什麼地方需要暫時放緩,可以新啓動或暫停哪些事情,據此羅列出一個初步的行動計劃。

4. 年復盤

年盤,需要通過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的全方位梳理,找出人生定位、發力點,並制定出新的年度戰略與行動計劃。

這個過程,有時需要藉助一些問題來思考,幫助我們進行更好地梳理。

我在過往這一年的關鍵成就事件有哪些?

在過去這一年,我最深刻/痛/的領悟或者經驗是什麼?(一個點足矣)如何用這個領悟和經驗去指導未來的行動?

如果現在是過往這一年的1月1日,我會怎麼過這一年?(比如在有些事上你會怎麼處理?)

說說你的過去:你在哪裏出生,在哪裏長大,在哪裏讀書,在哪裏工作,這麼多年你的關鍵成長事件,這麼多年你的成長心得和收穫?

回到自己的終極目標,展望當一切都完成的時候,你想要的一切都已經擁有的時候,你會做什麼,你在哪裏?

假設今天是你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最後一天,你會留下什麼遺言?亦或,你這一輩子會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遺產?

你的優勢是什麼?

你在未來一年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你的用戶是誰?他們的苦與痛是什麼?你的核心產品會是什麼?他們爲什麼要購買你的產品或者服務?

小結

《小王子》這本書裏說到,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通過持續的復盤,不斷去看自己、看生活,慢慢地,我們看的能力會提升,這種提升依靠的不是知識的積累、廣博的見聞,而是心力的提升。

心明才能眼亮,人的覺察力、洞察力並非來自於眼睛,而是來自於心。

編輯/Jeffre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