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重磅金融数据出炉!权威解读来了

重磅金融數據出爐!權威解讀來了

證券時報 ·  06/14 19:08

剛剛,央行發佈多項重磅數據。

6月14日,人民銀行發佈的5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50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2.06萬億元,均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但總體符合市場預期。5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7.0%,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4.2%。

市場專家普遍表示,5月融資總量平穩增長,利率水平維持低位。當前信貸增速雖受去年信貸高基數和一些短期擾動因素影響,但節奏更加平衡,信貸增長“擠水分”效果顯現,金融實際支持力度不減。

金融“擠水分”下融資總量總體平穩

初步統計,今年前五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4.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52萬億元;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4%,依然明顯高於名義經濟增速,反映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穩固。

有分析指出,近期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形成穩定支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財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不斷優化。

作爲“貢獻”社融增量的“大頭”,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基本符合市場預期。記者從權威人士了解到,金融機構信貸投放依然缺乏足夠的需求儲備,加上季度GDP覈算方式優化後,地方政府督導虛增存貸款的現象有所緩解。“在這樣的背景下,5月新增貸款仍然接近萬億元水平,並不算少。”

深究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成因,另一個短期因素也不容忽視——叫停“手工補息”對金融數據擠水分的影響仍在。

近日,全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 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下稱“《倡議》”),規範銀行手工補息行爲。記者從銀行人士了解到,此前,規範手工補息加點範圍大約在10—100點子之間,違規補息金額佔此類存款利息支出總金額的比例約70%。

“禁止違規手工補息後,銀行存款付息率將有所降低,對公存款成本持續高企及存款定期化帶來的銀行負債端壓力也會有所減少;同時,此前調降存款利率的政策成效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增強銀行在貸款端讓利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上述銀行人士稱。

數據顯示,5月新發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71%,比上月低6個點子;新發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爲3.64%,比上月低6個點子,均處於歷史低位。

此外,業內人士還反映,地方化債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5月貸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後,當月新增貸款實際上是高於上年同期水平的。

“總的來看,當前金融支持力度明顯較大,政策效果還會持續顯現。”上述業內人士稱,央行指導商業銀行挖掘信貸需求,加強規範手工補息,意在引導銀行實現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均衡發展,擠完水分後也能更好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目前的貨幣信貸增速符合中國經濟運行需求,接下來要做好的是均衡投放,確保信貸資源在年內均衡擺佈,避免在某些時段過度集中或短缺。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金融機構業績衝量的影響進一步弱化,傳統投放大小月的波動將一定程度上平滑。

三大主因致M2增速略有放緩

5月末,M2餘額同比增長7%。權威人士表示,M2增速放緩是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去年高基數擾動。2023年是疫情平穩轉段後的第一年,政策支持力度較大,M2增速明顯加快,高基數上會有回落。數據顯示,2023年5月M2同比增速高達11.6%,存量M2已經超過300萬億元,很難寄希望於貨幣總量持續兩位數的高增速。

二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動擠水分。今年以來規範手工補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覈算實際上都是在主動擠水分,在這個過程中,M2增速會有所回落。

三是階段性因素的影響。5月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億元,部分企業在銀行存貸款擠水分等影響下還在提前還款,對信貸增長也有下拉作用。特別是近期發行的特別國債具備收益率高於存款、流動性較強、風險相對較小等特點,受到機構、個人投資者的熱捧,通過購買理財等渠道,居民和企業存款大量流向債市,對M2帶來一定影響。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債券型基金資產規模增加了4921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爲732億元。

應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

截至5月末,M2餘額超過301萬億元大關,社融存量規模超過391萬億元,本外幣貸款餘額突破253萬億元。面對龐大的存量基數,權威人士認爲,金融存量數據變化不宜以同比多增方式來衡量。

據上述人士解釋,GDP、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是流量概念,而M2、社融規模存量、人民幣貸款餘額等常用金融指標是存量概念,是過去全部累計流量扣除到期量的總和,是淨增量加總的概念。金融存量是考慮了金融資源到期續投後的結果,前期的流量資源是滾動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覆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而經濟流量指標統計的是一次性活動,不存在滾續使用的情況,兩者存在明顯區別。

“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實際上是用某一段時間的淨增量再與其他時期的淨增量作比較,是在多增的基數上的多增。”上述人士稱。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爲,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較是有必要的,這種比較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對金融資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夠準確。我國貨幣信貸正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信貸需求“換擋”。貸款增速自然會有一個換擋減速的過程,拉長時間維度看,金融規模指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在逐漸減弱。

“我國長期高度關注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等總量金融指標,潛在假定是其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實際上,隨着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這種相關性正在減弱。歷史上,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曾關注過類似的總量指標,但隨着金融脫媒加劇,又逐步淡化並放棄盯住這些指標。”有業內人士稱。

上述權威人士稱,未來的政策調控方向會更加註重盤活存量資金,將低效貸款收回來投放到新動能領域,在信貸結構有增有減等方面見到實效。應當看到,盤活存量會對經濟注入新動能,但不體現爲貸款增量;客觀上,貨幣增速會有所放緩,但並不說明央行主觀上想收緊信貸。

進一步降息面臨着內外部“雙重約束”

今年以來,當前的利率水平是否合適持續受到市場關注。數據顯示,5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0.2個和0.5個百分點,均持續處於歷史低位。

業內人士表示,中性利率是衡量利率水平的一個角度。中性利率屬於實際利率,是評估貨幣政策立場的一個理論標準,如果扣除通脹因素後的實際政策利率低於中性利率,表明貨幣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中性利率也稱自然利率,是指經濟實現潛在產出和目標通脹的利率水平。通俗來講,就是經濟既不過熱、也不過冷環境下的利率水平。學術界基於不同的假設條件對我國中性利率進行估算,主流觀點認爲,當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

“今年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7天期逆回購利率保持在1.8%的較低水平,考慮通脹因素後的實際政策利率水平不到2%,仍低於中性利率。”上述業內人士稱,這說明當前我國政策利率較低,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穩固的。

近期,隨着多國央行開啓降息週期,市場對於中國央行是否會再度降息的討論熱了起來。對此,市場專家認爲,利率下調仍有空間但也面臨內外部約束。今年以來,央行已多次公開發聲表示貨幣政策仍有空間,但前期政策效果還在顯現,未來也會結合形勢變化繼續做好逆週期調節。客觀來說,進一步降息面臨着內外部“雙重約束”。

具體來說,從內部看,銀行淨息差繼續收窄。截至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54%。利潤是當前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來源,淨息差繼續收窄會影響銀行可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引導存款利率下降可適度減緩銀行淨息差收窄的速度,但又會影響居民端消費,而且還要防範出現手工補息等不規範行爲。”上述專家稱,實際上,在銀行規範手工補息的背景下,原來“虛高”的存款利息會回歸正常,也相當於是銀行負債成本的回落,再考慮到存量定期存款到期後重新定價的因素,此前存款利率下行的效果還在持續顯現。

從外部看,人民幣匯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2023年以來,中美利率持續倒掛,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目前中美利率利差倒掛已經達到220個點子,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能繼續保持在7.2左右實屬不易。利率調整也需要考慮對匯率的影響。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