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苹果暴涨,AI真的能带来价值重估吗?

蘋果暴漲,AI真的能帶來價值重估嗎?

巴倫中文 ·  06/13 21:48

OpenAI推出ChatGPT近560天后,$蘋果 (AAPL.US)$終於在2024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獻出“AI大禮包”,趕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晚班車”。

蘋果將其AI能力命名爲“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基於內置大語言模型來理解、執行用戶的語音或文字指令,覆蓋自有及三方原生應用。同時,公司還宣佈與OpenAI達成合作,接入GPT-4o支持下的ChatGPT完成更高級任務。

由於多數AI功能已經被市場預判,蘋果股價在當日(美東時間6月10日)下跌1.92%。不過兩天之後,該股連續上漲7.26%和2.86%,股價創下了歷史新高。兩天內,蘋果市值增加3059億美元,反超英偉達(NVDA.O),重新奪回美股市值第二桂冠。

此前,分析師對蘋果估值的擔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手機銷量增長放緩、人工智能前景不明。如今,在蘋果堅定人工智能戰略後,市場期待AI能爲公司帶來新的增量空間——特別是收入佔比過半的手機業務,進而拉動估值增長。

目前來看,蘋果AI項目的戰略意義高於實際價值,下一個關鍵節點在於9月即將上市的iPhone 16系列。高盛硬件分析師邁克·吳(Michael Ng)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一定對蘋果短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關鍵要看它能否隨着時間推移,提振硬件銷售。

截至發稿,蘋果股價漲1.5%,報216.27美元/股,總市值爲3.32萬億美元,再度超越微軟和英偉達。

搭上AI“晚班車”

Mac、iPod、iPhone、iCloud……蘋果樂於創新,也擅於整合。“很多產品和服務並不是他直接發明的,但他是把創意、藝術和科技結合在一起的大師。”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史蒂夫·喬布斯傳》(《Steve Jobs》)一書中寫道。

例如iPod上市(2001年)之前,新加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已經推出過一款開創性的音樂播放器設備;iPhone誕生(2007年)以前,摩托羅拉(Motorola)嘗試將RAZR手機與iPod結合生產出ROKR音樂手機;而混合現實耳機Vision Pro在2023年推出時,“元宇宙”的浪潮早已漸漸退去……

跟很多人印象中不一樣的是,蘋果並不是一個立在潮頭浪尖的創新者,但它善於在合適的時機將逐漸走向成熟的技術整合,爲用戶提供出色的使用體驗。

AI技術的應用同樣如此。2017年以來,蘋果就在其iPhone和Mac芯片中加入了“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用戶可使用人工智能面部識別解鎖iPhone,或是在Mac上進行指紋掃描。之後,蘋果還發表了關於大型語言模型的相關論文。

直到今年初,蘋果AI戰略的具體方案依然模糊。在最新季度電話會上,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只是提到:“我們相信人工智能的變革力量和前景,相信我們擁有能夠在這個新時代脫穎而出的優勢。”

蘋果猶豫背後,是當前AI技術無法爲硬件設備帶來革命性創新——根據中銀證券梳理,AI手機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AI應用階段,各類大模型做成App產品,例如文心一言等;二是AI功能化階段,大模型初步融入手機應用,例如Galaxy S24等;三是AI原生化階段,AI智能體成爲鏈接數字生態的入口。

目前,AI應用階段相對成熟,市場正從AI功能化向AI原生化過渡。這意味着,用戶其實可以直接下載App,而不是購買AI PC或者AI手機。

TechInsights新興設備技術服務副總監維爾·佩特里·烏科納霍(Ville Petteri Ukonaho)對《巴倫週刊》中文版表示,多數對人工智能功能感興趣的用戶,都是通過App下載使用相關功能。對蘋果等手機廠商而言,人工智能不會成爲一個重要的銷售賣點。

在AI硬件應用場景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蘋果選擇此時入局,主要因爲已有業務的市場空間正在收縮。

回望過去,蘋果收入在2023財年(截至2023年9月30日)出現下滑。到了2024財年,蘋果一季度(截至2023年12月30日)收入在iPhone 15系列帶動下實現2%同比增長,但二季度(截至2024年3月30日)又同比回落4.3%。

單位:億美元;來源:公司業績製表:《巴倫週刊》中文版
單位:億美元;來源:公司業績製表:《巴倫週刊》中文版

其中,iPhone銷量下滑是“拖累”公司收入的主因。TechInsights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iPhone出貨量同比微增1%,低於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7.1%;今年一季度,iPhone出貨量同比下降11%,而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9.7%。

特別是佔比約18%的中國市場,iPhone一季度出貨量同比跌幅高達19%,TechInsights認爲是中美地緣政治緊張以及華爲在5G市場捲土重來,爲蘋果帶來強勁逆風。

正因如此,蘋果自5月末開始在中國地區進行大幅降價,iPhone 15系列最高價格跳水超過2000元,各大電商平台也紛紛打出“iPhone 15限時促銷”的信息流廣告。本輪降價的最終效果,將在公司7月24日發佈的三季報中體現。

就在蘋果囿於銷量困境之時,“AI概念”卻瘋狂崛起。英偉達因其AI芯片需求激增,第一財季(截至4月28日)收入同比增長262%;微軟智能雲部門(Intelligent Cloud)在截至3月31日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21%,成爲表現最好的業務板塊。

從已有業務成長性、AI增長潛力等角度來考量,蘋果都需要加入這場AI領地之戰——至少要向外界釋放“參戰”的信號。

股價先於基本面上漲

面臨銷量挑戰的廠商不止蘋果。由於換機週期延長、消費電子疲軟,手機廠商經歷系統改造、摺疊屏等一系列嘗試後,將新的希望寄於AI刺激銷量增長。

IDC初步預測,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從上年的5100萬部增至1.7億部,佔智能手機總出貨量近15%。隨着行業參與者推動新芯片發展和使用場景進一步成熟,這一份額預計將在2024年之後迅速攀升。

自2023年末,主流廠商開始密集發佈AI手機。例如今年1月,三星電子(005930.KS)推出搭載谷歌Gemini大模型的Galaxy S24系列,可實現“即圈即搜”“實時通話翻譯”等實用功能。

根據Counterpoint統計,Galaxy S24系列上市後三週內銷量比上一代產品增長8%,一季度佔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58.4%,頭部效應明顯。而其他機型中,少有能得到類似的正向反饋。蘋果想要追趕也並不容易。

來源:Counterpoint;製表:《巴倫週刊》中文版
來源:Counterpoint;製表:《巴倫週刊》中文版

對於“AI大禮包”,用戶短期內可能爲了新鮮感而更換手機。目前,Apple Intelligence適用於iPhone 15 Pro系列機型,這類機型僅佔iPhone安裝總量的約5%。而將於9月上市的iPhone 16系列,成爲市場下一個關注重點。

“Apple Intelligence限制在去年售出的iPhone,讓我們更加堅信AI可以幫助公司開啓iPhone超級週期。”Evercore ISI分析師阿米特·亞納尼(Amit Daryanani)寫道。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銀證券(BofA Securities)等機構也表達了相似觀點。

拉長時間線來看,“AI大禮包”對硬件銷量的提振效果卻充滿不確定性。Apple Intelligence的確優化了使用體驗,可並未帶來真正意義的革新,包括用“備忘錄”將草圖生成圖像、在“照片”中用語音完成視頻創作等功能。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直言,如果只是從功能和使用場景上看,蘋果AI功能並沒有帶來更多有新意的內容,大多數都是在安卓手機上已經實現過的。

在創新不足的情況下,郭天翔認爲封閉系統才是蘋果的獨特優勢。他指出,蘋果AI功能在各手機廠商中最接近於“AI智能體”概念——也就是前文所述第三階段AI原生化。AI功能可在自有和三方應用落地,是安卓廠商目前甚至未來都很難實現的。

不過,由於端側算力有限,蘋果高級生成式人工智能任務需要依靠GPT-4o雲端完成。具體場景是,當處理AI任務時,蘋果會優先使用其端側小模型,將數據保留在本地;如果任務超出小模型算力,則會被調至私有云的大模型進行計算;當面對更難的任務,蘋果則會尋求ChatGPT更精準的反饋。

雖然蘋果聲稱用戶數據不會被OpenAI儲存,但依然引發市場關於數據安全性的擔憂。烏科納霍指出,安全的人工智能是蘋果的最佳選擇,也是最大銷售動力之一。與OpenAI合作意味着一些數據可能超出蘋果控制範圍,或導致部分用戶選擇退出AI。

硬件銷售之外,蘋果還需將向OpenAI支付使用費(也有消息稱蘋果將通過分銷系統推廣OpenAI)。理論上,公司可以從iPhone 16銷量增長中受益,後續還可能向用戶收取高級人工智能費用,或者向相關App開發者收費。可目前,蘋果沒有披露相關資金支出,現金流走向尚未可知。

“目前來看,Apple Intelligence只是蘋果快速進入生成人工智能領域並且‘取悅’投資者的方法,解決方案沒有最終確定。”烏科納霍表示,預計蘋果將在2025年或2026年的操作系統中改進人工智能,屆時才能看到AI項目對硬件銷售的更多影響。

即使iPhone 16銷量、財務影響未知,蘋果股價連續兩天大幅上漲,已經說明這種“取悅”產生了效果。作爲硬件廠商,蘋果估值的底層邏輯仍然基於產品銷售。但在現階段,蘋果能夠站上AI賽道就夠了——哪怕Apple Intelligence尚未顯示出太多優勢和特性,根據歷史經驗,投資者們仍然看好蘋果能夠後來居上。

年初至今,蘋果股價上漲11%,仍落後於納斯達克指數17%的漲幅,而這11%的漲幅幾乎全部發生在過去兩天。其他科技股中,微軟、英偉達、ALPHABET(GOOGL.O)、亞馬遜(AMZN.O)、Meta(META.O)今年漲幅依次爲18%、153%、27%、23%和44%;特斯拉(TSLA.O)今年下跌29%。

編輯/new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