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美媒:拜登显现出“状态下滑”的迹象

美媒:拜登顯現出“狀態下滑”的跡象

財聯社 ·  06/05 19:59

①對於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而言,有一個核心焦點將是兩位高齡候選人的認知表現; ②最新報道顯示,在一些閉門會議期間,拜登的表現會出現較大的波動——有時能夠進行輕鬆的交流,而有些時候似乎有些反應緩慢; ③白宮對此堅決予以駁斥,強調拜登總統依然頭腦敏銳。

財聯社6月5日訊 本月27日,2024美國總統大選的兩名候選人:81歲的喬·拜登77歲的唐納德·特朗普將舉行面對面的總統候選人辯論。

鑑於兩人的高齡,這場辯論也有着另一層含義:美國選民將通過現場直播,確認即將在未來4年裏率領他們的總統,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撐住持續90分鐘的公開博弈。種種跡象也顯示,拜登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據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週二報道,在一些幕後會議期間,拜登的表現時不時會有波動——有時能夠進行輕鬆的交流,而有些時候似乎有些反應緩慢。對此,白宮方面明確予以駁斥,強調拜登依然是一位“敏捷有活力”的總統。

“狀態下滑”的跡象

有關拜登的表現,歸根結底依然是兩黨有關其認知健康狀態的爭論。

報道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稱,今年1月,拜登在白宮西翼與國會領導人見面討論援烏事宜時,他會掏出筆記重申一些早已獲得在座議員廣泛認同的觀點,並經常推遲講話讓其他議員發言——以至於一些參加會議的人回憶稱大多數的對話都沒有他的參與,而當問題指向他時,拜登又會推給身邊的工作人員。

還有一些與會者表示,拜登有時講話聲音很輕,導致一些人難以聽清。同時他在開會時也偶有“長時間閉眼”的狀況,讓房間裏的一些人擔心“他是否已經不在聽”了。

而在去年,拜登與衆議院共和黨人(當時的議長還是麥卡錫)談判債務上限問題時,他的態度以及對談判細節的掌握程度“似乎每天都在變化”。據麥卡錫和參與談判的知情人士稱,有些時候他能和共和黨議員們進行輕鬆、自發的交流,而有些日子只能盯着筆記含糊其辭

麥卡錫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過去在他擔任副總統時,我常常和他見面,有時會去他家裏。但現在的拜登已經不是同一個人了。”

在2009年擔任奧巴馬政府的副總統前,拜登在1973年至2009年期間一直都是特拉華州的參議員,並曾擔任過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和外交委員會的主席。當年拜登也普遍認爲是國會山的立法談判大師,以洞察談判對手的需求和動機而聞名,同時面對壓力陡增時也能表現出色。

根據報道,一些與拜登有過長期合作的人,其中也包括民主黨人,紛紛表示現在的拜登總統看上去“更慢了”,同時表現也時好時壞

不過站在臺面上的白宮官員和民主黨議員,對此予以堅決駁斥,並強調拜登總統依然頭腦敏銳。

白宮新聞發言人安德魯·貝茨表示,國會共和黨人、外國領導人和非黨派安全專家們都已經清楚表明,拜登總統是一個精明、有效的領導人,他在立法方面有着深厚的成就。現在共和黨人正把提出虛假主張當作政治策略,這與他們自己之前的發言自相矛盾。

《華爾街日報》表示,過去幾個月裏他們對45人進行了採訪,其中政府官員和多數民主黨人強調拜登在處理會議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大多數表示拜登表現不佳的是共和黨人,不過也有一些民主黨人表示拜登在交流中顯出老態。

非常有趣的是,白宮也密切關注着整個採訪的進程。在一些民主黨議員辦公室向白宮分享採訪細節或錄音後,議員們又打電話給媒體,重複強調了拜登的優勢。紐約州民主黨衆議員格雷戈裏·米克斯表示:“他們(白宮)只是,你知道的,說我應該給你回個電話。”

對此貝茨回應稱,最重要的事情是陳述所有角度的觀點,來糾正“虛假和基於政治動機的指控”。

“少當衆出錯”將是競選關鍵因素

相較於這種幕後爆料,美國選民並不缺少兩位總統候選人在公衆場合“說胡話”的素材,特別是拜登。

舉例而言,在今年5月20日白宮慶祝猶太裔美國人傳統月的活動上,拜登表示一名被扣押在加沙的美國籍人質也參加了當天的活動,隨後改口糾正了自己。而在一天前,他在競選活動時表示自己曾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副總統,但事實上新冠爆發時特朗普的任期也已經到了最後一年。因此,白宮官員們不得不常常在總統講話實錄中劃線修正。

(拜登5月19日的講話稿(官方修改版),來源:白宮)

再往前數,拜登在今年2月的籌款活動期間,對着賓客們回憶自己在2021年G7會議上與前德國總理科爾(2017年去世)進行的交談;同樣在2月,他也曾表示自己在那場峯會期間與前法國總統密特朗(1996年去世)進行了交談。

當然,另一位衝擊美國總統位置的老人特朗普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今年1月,他在演講中混淆了黨內競爭對手尼基·黑利和前衆議院議長佩洛西;而在今年3月,他也曾把現任美國總統的名字,也就是拜登,錯誤地稱爲奧巴馬。

編輯/emil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