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每股185美元的伯克希尔交易被宣告“无效”!但当年有日本投资者借此斩获20亿日元

每股185美元的伯克希爾交易被宣告“無效”!但當年有日本投資者藉此斬獲20億日元

智通財經 ·  06/04 11:17

來源:智通財經

有些技術故障事件,明顯是監管不力和交易所運營的漏洞造成的,通常會導致市場混亂、投資者信心受損或者經濟受損。誰來承擔責任?

2024年6月3日,美股市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開盤不久,$伯克希爾-A (BRK.A.US)$/$伯克希爾-B (BRK.B.US)$,這家由投資大師禾倫·巴菲特掌管的、以穩健投資和卓越業績聞名於世的大公司的A類股突然暴跌,跌幅達到了驚人的99.97%,股價從每股62萬美元左右,瞬間跌至185.1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A類股,是華爾街價格最高的股票之一,是全球投資者心中穩定和財富的象徵。然而,這種跌法,按照賬面價值算,1萬億美元市值憑空蒸發,僅剩下2.6億美元。

所有投資者都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紛紛開始檢查自己的交易軟件和網絡連接。金融界一片譁然,是技術錯誤嗎?是黑客攻擊嗎?是烏龍指嗎?是內部人士操縱嗎?

除了伯克希爾哈撒韋A類股暴跌外,還有其他股票也受到了影響。據統一證券行情協會(CTA)稱,共有數十隻股票受到了影響。其他涉及的知名股票包括$巴里克黃金 (GOLD.US)$和電力公司$NuScale Power (SMR.US)$。此外,$蒙特利爾銀行 (BMO.US)$、巴里克黃金等股票的跌幅也在98%左右。

在混亂中,敏銳的交易者嗅到機會的味道。如果這次暴跌只是一個技術錯誤,那麼股價很快就會恢復,這意味着巨大的利潤空間。

很快,紐約證券交易發佈緊急聲明,稱本次故障是由於漲停板和跌停板機制 CTA SIP 失效導致的。一會兒之後,紐交所更新說明稱,已經修復了股票異常報價問題,受影響的股票已重新開盤或正在重新開盤。

但交易記錄顯示,在185.1美元這個價格,居然還成交了46股。

這些敏銳的投資者,是不是因此而大發橫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紐約證券交易所很快意識到這才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在對這一技術故障進行調查的同時,還在郵件中寫到,“由於技術問題導致的所有錯誤交易都將被撤銷”,並宣佈在特定時間段內,伯克希爾哈撒韋所有價格異常的交易都被裁定爲無效。

隨着問題的解決,市場逐漸恢復了正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也回到了它應有的水平。那些抓住機會的已成交的交易,雖然最終被宣佈無效,但這些行動卻仍然是華爾街新的傳奇,讓人們津津樂道——因爲在金融市場,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意外,而那些能夠迅速反應、抓住機會的人,往往能夠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瑞穗證券烏龍指事件,有人爆賺20億日元

2005年12月8日,日本東京。本來是一個平凡的交易日,瑞穗證券的一名交易員接到了一個指令,要賣出一家上市第一天、名爲J-Com的公司股票。

這名交易員坐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準備輸入賣出指令。然而,一個微小的失誤,卻引發了一場金融風暴。他本應輸入的是“1股以610,000日元的價格賣出”,卻錯誤地輸入成了“610,000股以1日元的價格賣出”。

這個指令立即被髮送到了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瞬間陷入了混亂。J-Com的股票價格從正常的價格瞬間暴跌到幾乎爲零,而瑞穗證券的這個錯誤指令,導致了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跟風式的恐慌性拋售。在短短的30分鐘內,這個錯誤指令造成了瑞穗約400億日元(約合3.9億美元)的損失,全年的利潤歸零。

61萬股賣單,這個數量甚至是J-com流通股數的42倍!單子一出,馬上被市場上的日內交易牛散和部分機構投資者發現,一名叫“CIS”的投資者在跌停板上火速搶到了3300股,這是實際成交的量的25%,並最終憑藉這3300股爆賺6億日元。

有意思的是,這位“CIS”在2018年還與日本最大的出版商之一的Kadokawa株式會社合作,分享自己的投資心路。書名大意爲:《能憑一己之力左右日經指數的男人的投資哲學》(The Investment Philosophy of Man Who Can Single-Handedly Move the Nikkei)。

在這次事件中最出名的還不是“CIS”,而是日本曾經2 chanel論壇上活躍、後來又在股民的謾罵聲中銷聲匿跡了的“大神”BNF。

在事件發生的一瞬間,BNF的手更快,資金量更大,也搶到了更多,最終爆賺20億日元,是CIS的三倍還多。直到烏龍指事件後一部分股票以現金交割,這部分投資者的真實姓名被打到公屏上,人們才知道,BNF的真名爲小手川隆。

交易所運營的爛攤子,誰來收拾?

交易所的技術穩定性對於維護市場秩序和保護投資者利益至關重要。在瑞穗證券的烏龍指中,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統就存在無法撤銷交易的缺陷,因而對這起事件負關鍵責任。

具體來說,當瑞穗證券意識到這一錯誤並嘗試取消交易時,東交所的系統未能識別取消指令,且東交所表示沒有權限隨意取消特定交易,必須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上報 。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判決認爲,東交所的交易系統存在缺陷,對於明顯異常的交易沒有進行停止交易的行爲,具有重大過錯。法院判決東交所應承擔70%的責任,並賠償瑞穗證券107億日元。

瑞穗證券和東交所的案子最後上升到了東京高等法院, 東京高院二審維持了一審判決 。最終瑞穗認栽;而東京證券交易所除了賠款,還不得不斥巨資完善交易系統。

美國證券交易所的技術故障在歷史上發生過多例:2013年8月22日,納斯達克交易所因爲技術問題導致了一系列交易延遲,影響了包括蘋果、亞馬遜在內的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2014年8月2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因爲技術問題導致交易中斷,影響了期貨市場的正常交易……

這些技術故障事件,有些明顯是監管不力和交易所運營的漏洞造成的,通常會導致市場混亂、投資者信心受損或者經濟受損。但在處理技術故障問題上, 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卻可以“撤銷重來”,這公平嗎?

編輯/tolk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