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芯片巨头高位腰斩,敢抄吗?

芯片巨頭高位腰斬,敢抄嗎?

格隆匯 ·  06/03 23:36

業績低谷,價值低估?

幾乎所有做股票投資的人,都聽過巴菲特的名言: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但真到那個時候,你敢嗎?

比如下面這家芯片巨頭英特爾,從去年底的高位到現在跌幅高達40%,如果從2021年的高位算下來,已經腰斬。

從下跌斜率上看,真有點2022年的傾巢覆卵時刻。

作爲穩坐了全球芯片龍頭數十年的大公司,英特爾真到抄底時刻了嗎?

基本面就一個字:爛

爲什麼會跌這麼多?

看看英特爾的財務就知道了,2021年的時候,英特爾一年的淨利潤還有198億美元。到2022年,跌到80億美元,2023年,就只有16億美元,年均下滑速度將近-70%。

淨利潤如此瘋狂下滑,也難怪股價會一泄如注。

那到底什麼原因造成淨利潤暴跌?

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營收在減少,2021年,英特爾營收爲790億美元,但到了2022年,減少到630億,降幅超過20%。而到2023年,進一步降低至542億美元,雖然跌幅略微收窄到14%,但兩年的下滑幅度依然很驚人。

其次,是成本大幅上升。銷售成本整體變化不大,2022年還比2021年上升近10億,2023年也只是比前一年下降了36億,明顯不及營收的下降速度,因此毛利率被拖累。2023年,英特爾的毛利率只有217億,只有2021年的一半。

毛利之後的三費,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變化不大,都是60-70億的水平,但研發費用一直維持高位,2021年是151億,2022年上升到175億,2023年依然有160億。

營收下跌,成本卻持續維持在高位,最終拖垮了英特爾的盈利能力。2023年的英特爾淨利潤比上一次金融危機施虐時的2009年還要低60%,說是公司歷史上的至暗時刻都不爲過。

曾經的全球半導體一哥,爲何會淪落到如此田地?

一句話總結,英特爾在爲過去的“擠牙膏”買單。

大概2013、2014年左右,當時的英特爾,還是巨無霸般的存在。雖然錯過了智能手機的浪潮,但依然是絕對的“老大”。

著名的“Tick Tok”戰略,也就是2年提升芯片研發,2年提升先進製程,使得英特爾左右逢源,一手壟斷PC芯片市場,一手壟斷先進製程。

而老天還送來“助攻”,老對手AMD深陷債務旋渦,瀕臨破產,台積電也還在頭疼怎麼追趕英特爾的製程,遠不如今天這般強大。

既然“江山”已是自己說了算,敵人已經無法撼動自己的地位,英特爾索性躺平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了被後人極盡嘲諷的“擠牙膏”時期,也就是研發推進得很緩慢,吃技術老本過日子。

到2018年,英特爾CEO換成了財務出身的Bob Swan,所謂屁股決定腦袋,Swan不但沒在技術研發上有所建樹,反而想的都是如何回購,提高股東回報這些事,這就進一步埋下了技術落後的惡果。

商場如戰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衰退的種子,往往在極盛時期種下的。

就在英特爾顧着通過回購刷ROIC時,對手們可沒有閒着,AMD在蘇媽帶領下成功走出困境,台積電也第一個在阿斯麥EUV光刻機技術上取得突破。

昔日的兩個最大競爭對手,突然跑到了自己前面,英特爾也就開啓了漫長的,被後來者吊打的下行期。

換帥,劇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因爲大量工薪階層居家辦公,使得PC和數據中心需求突然放量,英特爾壓力有所消減。但問題始終是問題,不會因爲一時的突變而有所改變。

到2021年初,英特爾的低迷就再也藏不住了,英特爾只能換上技術出身的老將帕特基辛格,取代財務出身的Swan,由此拉開了英特爾龐大的業務轉型序幕。

說起這個轉型計劃,當時非常有爭議。

先說一個小插曲,在計劃推出之前,有一家對沖基金的老闆給英特爾管理層寫了一封信,建議英特爾效仿當年的AMD,把製造業務剝離,徹底轉型成爲fab公司,也就是芯片設計公司,還詳細地列出了很多有利於公司未來發展,以及投資者的理由。

如果單純從利潤和回報角度,這位基金經理說的都在理,甚至傳出英特爾管理層在認真考慮這個建議,因爲AMD的成功經驗在前,加上現在做得好的芯片公司,基本都是fab模式,一度點燃了資本市場對於英特爾轉型的熱情,股價漲過一段時間。

但是,後來轉型計劃出來的時候,這位基金老闆,以及整個市場都大吃一驚。因爲新上任的基辛格非但沒有采取基金公司的建議,反而逆道而行,重重地加碼芯片製造,也就是後來熟知的IDM2.0

按照計劃,英特爾在未來10年,會投資2000億美元建設晶圓廠,廠房將分佈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同時以最快速度追趕全球最先進的製程工藝,回到當初吊打台積電的狀態。

爲什麼劇情會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這就得結合當時的地緣政治考慮了。隨着中美貿易戰的出現,芯片產業鏈的自主安全成爲各國,特別是大國首要考慮的產業,美國對這個問題自然不會放過,爲此還拋出了數百億的芯片補貼政策。

而環顧整個美國芯片製造業,只剩下英特爾這根獨苗了,當年從AMD拆分出來的格芯,早早就宣佈放棄先進製程的研發,已無法擔大任。所以,基辛格雖然知道要燒錢,但國家利益面前,英特爾也只能硬着頭皮上。

這就是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英特人這一步到底走對了嗎?是讓英特爾浴火重生還是會讓它深陷泥潭?

戰略分歧

市場對於英特爾的IDM2.0戰略的看法,分歧非常大。

一方面,晶圓廠的建設耗時耗力,建好要幾年,達產也要幾年,實現盈虧還有幾年,先進製程更是如此,這幾年又幾年,何處是個頭?

另一方面,即使先進製程研發順利,晶圓廠建設也很順利,已經被台積電拿下的客戶,願意投奔英特爾嗎?何況很多客戶跟英特爾本來就是競爭對手,例如AMD、英偉達。同時,投入期裏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吞噬,英特爾的股價能支撐多久?

至少從後來的業績和股價表現上看,市場暫時是持否定態度的。

但是,如果從長遠眼光看,英特爾重注製造業的戰略方向,真的就錯了嗎?

其實也未必。

首先,美國政府如此重視芯片製造本土化,是英特爾最大的支持,台積電、三星雖然也在美國建廠,但這些公司始終不是美國公司,不像自己人那麼安心。尤其是台積電,背後的地區局勢處在什麼狀態,不多說了。

在剛過去的Q1業績會上,英特爾宣佈自己的20A先進製程已經得到美國國防部這個大客戶。美國國防部爲何不把訂單給台積電,也不用多解釋。

第二,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衆多,每年的訂單也非常龐大,像英偉達、AMD、蘋果、特斯拉等等,都是台積電的用戶。如果有美國芯片製造商作爲選項,他們也不是不能重新選擇,即使和台積電合作久了,更換供應商會帶來額外成本,但從供應商多樣化和安全性的考慮,完全可以將英特爾作爲第二選擇,只要英特爾有相應的製程和產能。

試想一下,如果有朝一日,英特爾真的追平台積電的製程,產能也能夠釋放,公司的經營困境就可以反轉。

這又有沒有可能呢?

有的。

台積電當年能夠彎道超車英特爾,是它勇於採用一種新的光刻技術,這種技術的主要設備正是阿斯麥的EUV光刻機,這在當年看來是有風險的,但很幸運,台積電成功了,阿斯麥的EUV光刻機也成爲全球芯片廠爭搶的香餑餑,這個咱們應該最清楚了。

現在英特爾也開始效仿台積電,大量採購阿斯麥的EUV光刻機。而以英特爾的研發實力,要做出5nm、3nm、2nm,可能性還是很高的。更重要的是,有台積電已經成功的路徑可以依賴,有可能縮短研發時間,這也是英特爾的先進製程研發進度,曾經被外界認爲太過急躁,甚至被嘲笑貪補貼,而不顧公司未來發展的原因。

只不過,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線性推理範圍內,但事情的發展還有很多線性以外的因素,這個就且行且看吧。

敢抄嗎?

從2021年推出IDM2.0,到現在過去了三年。

英特爾爲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加上疫情消退,PC和數據中心需求下降,半導體週期下行,對手AMD又步步緊逼,新興的AI,一直是英偉達唱獨角戲,英特爾沒有什麼產品可以享受到產業發展紅利,導致了英特爾業績和股價都大跌。

曾經的帶頭大哥,正在爲過去的躺平買單。

從短期上看,英特爾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製造業務依然要持續投入,依然成爲利潤和現金流的最大負擔。Q1業績表現也很普通,Q2指引也沒有特別亮眼,所以股價在業績當天大跌9個點。

另外,ARM架構繼續在數據中心、AI PC方面蠶食英特爾X86架構的市場份額,包括不久前的微軟build大會,後者大張旗鼓地發佈windows on ARM的AI PC產品,也算是給合作數十年的wintel使了個不好的臉色。

不過,今年也可能是英特爾的谷底。

一方面,公司預計今年在製造上的投入會達到峯值,單獨覈算的製造業務虧損額,也將達到最大,而相關的產能會在明年陸續釋放,開始貢獻營收。

另一方面,PC業務在AI加持下,會陸續釋放換機需求,成爲帶動英特爾傳統的PC業務修復的主要貢獻。即使有ARM的競爭,但X86架構從1970年代末沿用至今,軟件生態還是具備比較大的優勢,未來大概率會共存,被ARM完全取代的可能性並不高。

同時,過去因爲公司製程落後而造成的產品競爭力問題,隨着設計部門轉型台積電,以及自有製程的突破,會得到改善,重獲競爭力。所以,公司維持出貨4000萬顆AI PC芯片的全年指引。

現在英特爾的市值只有1300億美元左右,動態PE33倍,和英偉達(2.7萬億)、AMD(2697億)、台積電(7833億),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不過,這也說明英特爾其實並不貴。

如果用分部估值,製造業對標格芯,都值300億,剩下的1000億就純看做設計業務,如果按照10倍的估值,淨利潤需要做到100億便可。

從2010年到2021年,除了2017年的96億,其餘年份英特爾的淨利潤都超過100億,如果真的恢復到昔日榮光,100億的淨利潤其實並非遙不可及。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今年可能是英特爾的最低谷,熬過去之後,隨着盈利能力的逐步回升,英特爾的價值會被重新發現。

但也要提醒大家,這個過程可能會相對漫長,需要更多的耐心。而眼下最需要關注的,是英特爾下個月的業績,以及Q3的指引。

編輯/rub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