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除了英伟达,AI投资者真的赚到钱了吗?

除了英偉達,AI投資者真的賺到錢了嗎?

巴倫週刊 ·  05/30 23:21

來源:巴倫週刊 作者:比爾·阿爾珀特

人們並不懷疑人工智能的革命性,不過,人工智能的投資回報率還有待觀察。

全球投資者都在追捧$英偉達 (NVDA.US)$的人工智能價值——5月22日以來已經將該股股價推高至1000美元以上。在上一季度,數據中心建設者投向英偉達的支出增加了五倍。爲了爭奪英偉達CEO黃仁勳所說的“AI工廠”,企業資金投入已經排到了明年。

這些投資者期望從中得到什麼?

人們並不懷疑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就像蒸汽時代和電力時代一樣。不過,人工智能的投資回報率有待觀察。在每位股票分析師的目標價、每位首席財務官批准的數十億美元數據中心背後,都有他們預期的回報。

英偉達的投資回報率真的高嗎?

在5月22日召開的業績電話會上,黃仁勳表示,企業甚至是國家機構,都在使用英偉達的加速計算產品(GPU),用以改造價值一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

據英偉達投資者介紹,這些數據中心在英偉達的計算和網絡產品上每投資1美元,四年內就能賺到5美元——意味着年回報率爲50%。

英偉達稱,投資回報率的計算只是“說明性示例”。由於競爭公司的保密性,人工智能模型的創新性,人們獲得AI實際投資回報率存在一些困難。

目前,市場上基於OpenAI旗下ChatGPT或者ALPHABET$谷歌-A (GOOGL.US)$旗下Gemini的產品很少;$微軟 (MSFT.US)$對其Copilot虛擬助手每月收取10-30美元費用。

此外,$奈飛 (NFLX.US)$$亞馬遜 (AMZN.US)$和谷歌內部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向搜索受衆定向呈現內容,但這些屬於經營成本,而不是購買單獨定價產品。

尋找人工智能投資回報率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本身。因此,我們詢問ChatGPT 有關人工智能的量化投資回報。

ChatGPT表示:“量化人工智能的投資回報率 (ROI) 可能很複雜,並且取決於各種因素,例如具體應用場景、所屬行業情況、使用成熟度以及組織目標。”“不過在很多情況下,人工智能投資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ChatGPT補充道。

Anthropic、Perplexity旗下聊天機器人給出的答案與ChatGPT類似。

谷歌在其搜索結果列表中添加了“概覽”摘要,由聊天機器人Gemini生成。Gemini的答案比上述聊天機器人更加呆板:對於人工智能計劃,ROI的計算方法是從淨投資回報中減去投資成本,然後將該數字除以投資成本,再乘以100。

聊天機器人列出的投資成本包括數據中心、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設施費用,以及使用包含數千億個變量人工智能模型的費用——數據科學家需要資金,用於訓練模型完成特定任務的數據也需要資金。例如,《巴倫週刊》所有者新聞集團(NWSA),上週就宣佈了一項允許OpenAI使用旗下新聞內容的協議。

聊天機器人還列出了人工智能投資帶來的好處(即回報):節約成本、提高收入和客戶滿意度、降低風險。其中,節省成本排在首位。

這或許有助解釋,爲何難以找到人工智能回報的真實案例。ChatGPT表示:“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執行重複或耗時的任務,從而節省勞動力成本。例如,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可以處理客戶查詢,從而減少對人工客服的需求。”

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工人或影響他們的工資,每個聊天機器人都表明了這一點。不過,部署人工智能的組織不太可能這樣做。

在工業革命取代體力勞動的200年後,美國的失業率仍然很低。人工智能可能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而無需裁員。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我,我也不會哭泣,因爲它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即使如此,失業的政治影響不太正面,這使得公司不太願意分享他們在使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資回報率。

回到英偉達,它列出了一些適合“從AI獲得巨大投資回報”的工作:10億知識工作者、5000萬內容創作者、100萬法律專業人士、900萬教育工作者、1500萬呼叫中心代理、10億農業和食品工人。讓我們希望這些影響只是在收益方面,而非成本方面。

人工智能創新性之外,它們的後續影響更難預測——這些模型的新功能會隨着規模擴大而出現,可能帶來設計之初未曾預想的事情。

例如,新的藥品可能出現;“錯誤”政府可能利用人工智能製造危害;工人的短期失業也可能助長極端主義政治傾向。

在現階段,我們至少可以了解華爾街對英偉達股票的預期回報。FactSet覆蓋的分析師中,給出英偉達平均12個月目標價爲1169美元,較5月29日收盤股價1148.25美元已經幾乎沒有溢價。自2022年以來,英偉達已經產生了超過800%的投資回報。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