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百济神州总雇员过万,康方生物员工数大增18.7%,港股创新药企还有谁在“屯兵”?

百濟神州總僱員過萬,康方生物員工數大增18.7%,港股創新藥企還有誰在“屯兵”?

醫藥魔方 ·  05/16 07:43

港股48家創新藥企2023年年報已經披露完畢:24家企業總僱員或/和研發人員減少,“降本增效”似乎成爲衆多企業面向2024的一致方向。但在趨冷的大環境下,仍有創新藥企在逆勢“屯兵”。

注:“港股創新藥企”指以創新藥、創新疫苗爲主要業務,以及有研發管線的CXO企業。綜合製藥企業不包含在內。該表以研發人員2023年同比增幅排序,僅披露總僱員數的企業則按總僱員數增幅排序。這些“屯兵”或減員的創新藥企境況,也顯現出涇渭分明的“分水嶺”:那些已經有產品上市初具規模規模的biopharma及準biopharma,已經從生存進階到發展階段;而尚處於研發階段的Biotech,面對的現實則更加殘忍——現金爲王,剩者爲王。人才是創新的第一生產力,無論對於研發還是商業化環節。這些創新藥“排頭兵”人才的變化與流向,無論對於創新藥產業整體還是其中的個體而言,都有啓示作用。

研發向左,商業化向右

2023年港股創新藥企中,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榮昌生物、康方生物、君實生物、再鼎醫藥僱員總數超過2000人。其中,百濟神州、榮昌生物、康方生物僱員總數和研發人員總數同步增加,復宏漢霖和再鼎醫藥在總僱員增加的同時減少了研發人員。百濟神州2023年手握近39億美元現金、現金等價物及受限現金,3款已上市產品全年營收22億美元,同比增長74.54%,百悅澤更大賣約13億美元,成爲首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憑此,百濟神州在2023年持續擴張,僱員總數突破1萬人,研發人員同比增長26%至4100餘人,同時增加臨床及臨床前候選藥物,全年內部研發費用達到11億美元,同比增長12.3%。這七家企業中,康方生物和復宏漢霖是唯二在2023年實現盈利的。總僱員數同樣增長背後,兩家企業人員調整的不同傾向,顯示出創新藥企邁向商業化階段的不同路徑。2023年,康方生物總僱員數達2778人,較2022年同比增長18.67%,研發人員增長近200人至999人,增幅僅次於百濟神州。其中,臨床前研發人員由275人增長至320人,同比增長16.36%,臨床人員由532名增至679名,同比增長27.63%,是康方生物各部門中人員漲幅最大的部門。

這是康方生物“乘勝追擊”的直接體現。就憑藉開坦尼貢獻的13.6億元收入以及依沃西的29.23億元授權許可首付款,康方生物選擇加快兩款基石產品在不同適應症的佈局。具體而言,2023年,康方生物累計有50多個在研項目,相較2022年增長了約20個。其中,開坦尼及聯合療法新增6項臨床試驗至22項,依沃西及聯合療法新增10項臨床試驗至24項,均涵蓋消化道腫瘤、肝細胞癌、結直腸癌等16個適應症,依沃西尤其全面佈局肺癌各患者人群。復宏漢霖更看重市場化。2023年,復宏漢霖總收入達53.95億元,5款商業化產品中,漢曲優(曲妥珠單抗)和漢斯狀(斯魯利單抗)這兩款其自建商業化團隊主導推廣和銷售的產品貢獻最大,前者營收26.44億元,後者銷售11.20億元。其年報表示,2024年將持續基於漢曲優的國際品質和雙規格優勢,深挖各層級市場潛力;以及進一步擴大漢斯狀的銷售隊伍,並針對近期獲批上市的食管鱗狀細胞癌適應症組建消化道腫瘤銷售專隊。體現在人員變動上,2023年,復宏漢霖總僱員增長231人至3637人,研發及技術人員由1130人減少至1035人,佔比28.46%,商業運營團隊則大增400人至1445人,佔比39.73%。

注:2022年開始,復宏漢霖“研發”、“質量及技術支持”、“臨床醫學事務”團隊合併爲“研發及技術”團隊。拉長時間來看,2021年至2023年,首款生物類似藥上市到首款自研創新藥上市,復宏漢霖商業運營與研發及技術人員於總僱員的佔比也已然翻轉,標誌着復宏漢霖發展重心向商業化轉移。這種研發與商業化職能人員佔比的翻轉,在以再鼎醫藥、雲頂新耀爲代表的以license-in模式運作的創新藥企的發展中更加明顯。再鼎醫藥和雲頂新耀目前已有商業化產品均由國內外藥企授權許可而來。2023年,再鼎醫藥5款商業化產品全年營收2.67億美元(約合19.26億元),同比增長25%。雲頂新耀首款商業化產品依嘉上市5個月營收1.26億元;其全球唯一獲批對因治療IgA腎病的藥物耐賦康也計劃於2024年上市。

兩家企業都計劃在2025年實現現金盈虧或整體盈利。2023年,兩家企業總僱員增長的背後,都是商業化團隊增員、研發團隊減員。再鼎醫藥商業團隊由965人增長至1138人,增幅17.93%,而研發團隊由832人降至764人,降幅8.90%。

雲頂新耀商業化團隊由31人擴張近7倍至209人,臨床開發團隊減員過半至60人。不過,近兩年雲頂新耀的新藥發現人員維持在30餘人,計劃加大自主研發創新,以腫瘤治療性疫苗爲未來重點。

康諾亞生物也開始“屯兵”以迎接商業化元年。2023年底,康諾亞生物申報首個藥品上市許可申請——司普奇拜單抗注射液治療成人中重度特應性皮炎,並被CDE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這也是首款國內自主研發的IL-4Rα單抗。2023年,康諾亞生物總僱員數增長46.33%至897人,增幅爲港股創新藥企之首。其年報稱已快速搭建起商業化核心團隊,預計到2024年底規模有望突破250人。

小步慢跑,保持節奏

在研發人員增長的幾家企業中,諾誠健華、亞盛醫藥、博安生物、和譽醫藥四家創新藥企規模較小,但近三年臨床候選藥物和管線數量相對穩定,總僱員和研發人員保持增加態勢,穩中求進。2023年,諾誠健華總僱員數突破1000人,研發人員由418人增至474人,增幅僅次於百濟神州和康方生物。穩步擴張的背後,離不開“錢”的支持。諾誠健華覈心產品宜諾凱2023年銷售6.71億元,三年累計營收近15億元,還有82.25億元現金及銀行結餘。臨床開發策略上,諾誠健華以BTK抑制劑奧布替尼(宜諾凱)爲核心推進血液瘤、自免、實體瘤領域的佈局,同時探索其他有潛力的候選藥物。2023年,諾誠健華研發開支增加17.5%至7.51億元,業績說明“主要是由於臨床試驗開支增加,多個在研產品取得重大進步,對有望成爲未來資產的早期候選藥物進行戰略投資”。和譽醫藥則是典型的“小而美”。管線維持在15種候選藥物、10餘項臨床試驗,近三年研發開支分別爲2.26億元、3.79億元、4.34億元,算得上“輕裝前進”,加上20餘億元現金及銀行結餘“家底”,讓和譽醫藥能夠在尚無商業化產品及收入的情況下心無旁騖地推進研發。2021年至2023年,和譽醫藥研發人員分別有111人、200人、218人,分別佔總僱員的69.38%、85.47%、84.50%,將biotech“專注”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相較於這兩家企業,亞盛醫藥和博安生物的“現金焦慮”更明顯,人員增幅也相對較小。亞盛醫藥目前唯一一款商業化產品耐立克(奧雷巴替尼)於2021年11月獲批上市,截至2023年末累計銷售3.62億元。期間兩年,亞盛醫藥的研發開支均在7億元左右,現金及銀行結餘則從17.44億元減少至10.94億元。在年報中,亞盛醫藥表示將“繼續提升商業化能力,推動耐立克的報銷範圍”以及“加快奧雷巴替尼,lisaftoclax及其他領先資產的全球臨床開發”。不過從人員組成來看,亞盛醫藥仍然聚焦於研發。近兩年,亞盛醫藥的研發人員由2022年的392人稍微回增至401人,其佔總僱員的比重保持在70%上下,以支持其40餘項在中國、美國、澳洲及歐洲開展的I/II期臨床試驗。在逆勢增員的幾家企業中,博安生物是上市最晚、募資淨額最少(僅1.53億港元)的一家,2023年末其現金及銀行結餘僅有2.02億元。近兩年,博安生物的經營資金主要來自於其兩款已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博優諾(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和博優倍(地舒單抗注射液)。2023年,這兩款產品貢獻總計6.18億元收入,較2022年同比增長19.8%。造血能力出色的同時,博安生物目前將資源主要分配至有望獲批並開始的商業化的候選藥物,同時提升管理效能。2023年,其總僱員由745人增加至813人,研發人員由285人增加至303人,而其銷售、研發及管理費用三項費用率合計同比下降47.9%。開源節流,讓博安生物在2023年的艱難之中仍然實現了經營性現金流流入和流出基本持平,且於2023年下半年首次扭虧爲盈。綜合來看,如百濟神州、康方生物、諾誠健華、亞盛醫藥、和譽醫藥這樣的創新藥企,不論有無商業化產品以及銷售額怎樣,可以看出企業整體重心仍在於研發,加之現金充足或至少尚能維繫,研發人員增長也就是應然之事。而復宏漢霖、再鼎醫藥、雲頂新耀將“憑藉產品實現盈利”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已經邁入商業化階段,希望早日實現自主造血——對於博安生物這樣現金緊張的企業來說,這就不是選擇,而是燃眉之急。研發固然是創新藥企的靈魂,但企業任何發展的前提都是“活下來”。這不僅是環境所迫、市場所向,更是對企業是否能夠把握時機、平衡資源與戰略的考驗。

推薦閱讀

JP Morgan風投,首次出手一家biotech

高盛又出手一家華人biotechCopyright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歡迎轉發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時請在顯要位置標明文章來源;如需轉載,請給微信公衆號後臺留言或發送消息,並註明公衆號名稱及ID。免責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可直接作爲決策內容,醫藥魔方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