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阳光电源:用“小业务”成就光伏新王

陽光電源:用“小業務”成就光伏新王

阿爾法工廠 ·  05/15 17:33

(原標題:陽光電源:用“小業務”成就光伏新王)

導語:當大多數光伏企業還在豪賭技術路線時,陽光電源一直在挖掘新應用場景,持續投入充電樁、電控、水面光伏、智能運維等巨頭看不上的“小業務”,逐步打造出“光風儲電氫”新能源一體化平台。

01 問鼎“一哥”

令人意想不到,一個輔材公司,市值能超越隆基(601012.SH),成爲“光伏茅”新王。

從$陽光電源(SZ300274)$2023年年報以及2024年一季報數字看,收入幾乎全面增長,盈利結構顯著改善,在手訂單充足。

第一季度末合同負債81.8億,同比增長109%,環比增長25%,更是創歷史新高。

數字背後,主業逆變器和交流器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能成爲“光伏茅”,逆變器的故事,當然遠遠不夠講。

早在2023年三季度,陽光電源已是爲數不多能夠實現環比增長、業績連續超出市場預期的光伏企業。

但一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爲陽光電源逆變器超過15%的淨利率,是產能錯配的短暫利好,對其能否持續,仍抱持謹慎態度。

在機構圈,甚至傳出過“陽光電源利潤暴跌”的悲觀預測。

畢竟,這一數字高於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而逆變器的技術壁壘並不及鋰電池高。再加上逆變器玩家衆多,下游電站也會扶植其對手,避免陽光電源一家獨大。

直到2023年底,陽光電源展示了“光風儲電氫橫向一體化”的新故事,才獲得了投資者認可,繼而問鼎“光伏一哥”寶座。

02 不走尋常路

光伏這一輪產能過剩,不再是單點的過剩,而是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四大環節的集體過剩。

從硅料到組件的縱向一體化龍頭,過往“卷產能”的致勝策略,正面臨新挑戰。

在這場光伏產業的變局中,陽光電源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它將逆變器作爲電站“流量入口”——以電站EPC爲跳板,進而向儲能、氫能業務拓展。

陽光電源原有的客戶資源,包括終端業主、EPC、經銷商和安裝商,與儲能系統集成的客戶高度重合。這爲陽光電源提供了天然的交叉銷售優勢。

作爲平台的電站,與組件廠深度綁定。這一策略,可拉動逆變器出貨,也能敏銳地捕捉到行業投標的風向和製造業的冷暖變化。

體現在業績上,2023年第四季度,陽光電站開發預計實現收入超過120億,爲2023年全年貢獻利潤在10億元左右。

在儲能方面,自2020年以來,全球儲能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國內政策的大方向,是推進能源儲存,建立分佈式能源網絡,努力提升儲能的利用率。

受益於此,四年間,陽光電源的儲能業務從2018年的3.8億元飆升至2022年的百億規模。

就在陽光電源的業績交流會上,董秘陸陽提到,2024年是儲能業務元年,公司出貨目標20GWh以上,市場規模和公司市佔率都會提升。

從業績看,陽光電源電站EPC獲得不菲收益,第二增長曲線——儲能業務與主業形成齊頭並進的局面。

當大多數光伏企業還在豪賭技術路線時,陽光一直在挖掘新的應用場景,持續投入充電樁、電控、水面光伏、智能運維等巨頭看不上的“小業務”,逐步打造“光風儲電氫”新能源一體化平台。

陽光電源市值超越隆基,不僅是業內競爭此消彼長,更標誌着光伏產業發展路徑,開始向綜合能源管理服務商的方向切換。

03 新王能當多久?

當下光伏主鏈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主鏈價格幾乎全線暴跌,下游電站毛利率反而大幅提升。縱向一體化企業如晶澳科技(002459.SZ)等,也捕捉到這一變化,積極佈局電站建設。

相比硅料到組件的縱向一體化,光儲橫向一體化的演進,只是多了渠道和應用場景變化,並未顛覆光伏產業舊有的增長邏輯與過剩實情。

何況電站與儲能業務,還有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

2021年,組件價格大漲,最高觸及2元/W的高峰,讓電站EPC業務面臨前所未有的虧損壓力。陽光電源還曾被質疑,是否能持續支撐這場重資產的遊戲。

集中式電站EPC業務模式,本質上就是自建電站後轉手出售,賺的是一點辛苦費和材料差價。

由於前期的施工、材料採購非常吃資金,資金回收週期也長(12-18個月不等),屬於不折不扣的重資產。

因此,大型央國企會利用資金的利率優勢,親自下場做電站,甚至捆綁中游製造“減少中間商賺差價”。

反觀儲能市場,也陷入另一場即將過剩的輪盤遊戲。已經反應過來的光伏一體化巨頭,開始加碼儲能。

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東方日升(300118.SZ)等多家頭部組件廠紛紛推出覆蓋大儲、戶用和工商業多場景的產品,風頭絲毫不弱於垂直儲能廠商。

其中,尤以晶科能源高調爲甚,提出要將儲能放到和光伏一樣重要的位置。

相對上述對手,陽光電源儘管在大儲和品牌上有渠道和先發優勢,但在國內工商業儲能並無優勢。

2023年,儲能“元年”即紅海。入局者已多,利潤空間日益壓縮。陽光電源也在業績交流中提到,2023年儲能市佔率下降,主要是放棄國內低價單影響。

在光伏(儲能)產業供需論壇會議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也提到,外部資本對儲能市場的分析與炒作熱情很高,但目前儲能現狀並不樂觀。

特別是,國內儲能已經成爲新能源開發的“枷鎖”,實際利用率極低。超過九成的儲能閒置,成本卻由電站負擔。

地方政府和電網對儲能電力的夜間接收並不積極,電站投資收益因此大打折扣。

縱向一體化龍頭紛紛殺入,價格戰火蔓延至儲能市場,亦難避免。

耐人尋味的是,陽光電源也將手伸向了他們的地界,“主動”捲入範圍更大的一體化競爭。

爲了在組件採購中保持優勢,在上市公司體外,陽光電源正在扶持“小弟”。

陽光電源投資光伏主鏈一直比較剋制。陽光電源實控人曹仁賢,近期作爲LP(有限合夥人)參投的多隻基金,都投資了光伏製造。如做電池片的中潤光能、製造研發組件的大恒能源等。

本來已經衝出逆變器、成爲王者的陽光電源,似乎又跳進了紅海。(來源:阿爾法工場Gre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