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当前金价下还要“追高”吗?专家提醒黄金走势已有分歧 消费者不能盲目入市

當前金價下還要“追高”嗎?專家提醒黃金走勢已有分歧 消費者不能盲目入市

財聯社 ·  05/13 20:32

①一路飆漲的黃金市場又高位震盪了。今日現貨黃金一度失守2340美元/盎司,日內跌幅0.88%。 ②金價回落緣於國際金價已處歷史高位,地緣衝突降溫後出現獲利盤迴吐。金價在高位後震盪反映出市場對黃金未來走勢出現分歧。

財聯社5月13日訊(記者 王宏)一路飆漲的黃金市場又高位震盪了。今日現貨黃金一度失守2340美元/盎司,日內跌幅0.88%。實際上進入5月以後,國際金價一度最大跌6%。業內專家指出,金價回落緣於國際金價已處歷史高位,地緣衝突降溫後出現獲利盤迴吐。金價在高位後震盪反映出市場對黃金未來走勢出現分歧。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黃金需求總量(不含場外交易)有所下降,全球金飾消費需求也同比下降。而一季度回收金總量也創下三年來新高。專家提醒本輪國家金價上漲驅動邏輯與2011年不同,消費者要注意盲從風險、行情風險和渠道風險。建議投資者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入市,進行多元化、穩健投資。

近期金價震盪反映市場預期分歧

近幾個月來,全球黃金市場價格走勢一路高漲。瑞銀指出,金價在2月中至4月中旬期間飆升了20%。“進入3月以來,受聯儲局降息預期、國際地緣衝突持續升溫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等因素綜合影響,國際金價連續刷新歷史紀錄創新高”,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廣國在分析金價高走背後的原因時表示。

世界黃金協會資深市場分析師Louise Stree也指出,近期金價飆升的背後存在多種因素,首先是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疊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存在,合力推高了投資者對黃金的避險需求。此外,全球央行持續購金、強勁的場外投資以及金融衍生市場淨買入的增加,也都構成了金價上漲的原因。

但黃金市場卻在近期踩了一腳“剎車”。倫敦黃金現貨價格自4月12日創下歷史新高2431.78美元/盎司之後,便展開震盪調整,5月3日一度創下4月5日以來新低,期間累計最大跌幅達6.36%。今日現貨黃金一度失守2340美元/盎司,日內跌幅0.88%。

而“五一”假期期間,受國際金價回落影響,國內黃金市場也迎來了降價潮。不少黃金品牌紛紛跟進降價促銷,優惠後的價格甚至跌回600元/克以下。

對於黃金市場近期在歷史高位震盪加劇的表現,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爲這反映出市場對黃金未來走勢已產生明顯分歧,對這種短期單邊、大幅走高行情開始警惕。“金價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國際黃金價格處於歷史高位,隨着地緣衝突出現降溫跡象,實際利率上升,導致獲利盤迴吐”。

周茂華表示,從趨勢看,黃金走勢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地緣衝突仍在持續,發達經濟體逐步向降息週期過渡,出現部分央行多元化官方資產結構趨勢等;但另一方面,黃金價格處於歷史高位,未來實際利率仍可能構成阻力,而且市場對地緣衝突也已有較爲充分的定價。

專家建議投資者多元化穩健投資

雖然近期金價一路高走,但對投資者和消費者而言一些宏觀數據背後傳遞的信號不容忽視。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2024年一季度,全球黃金需求總量(不含場外交易)爲1102噸,同比下降5%;黃金投資需求(不包括場外交易)爲199噸,同比下降28%;全球金飾消費需求同比小幅下降2%至479噸。

李廣國表示,凡是市場都有漲跌,凡是投資都有風險。當下盲從風險、行情風險、渠道風險是必須關注的幾個方面。一些消費者、投資者主觀上對於黃金市場缺乏了解,買漲不買跌,盲目跟風、急於上車。最直觀的例子是2011年的黃金投資熱潮下有人被套9年後,在2020年才解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投資者已經趁金價走高進行獲利了解。世界黃金協會報告指出,一季度回收金總量創下自2020年三季度以來的季度新高,同比增長12%至351噸。

“客觀上本輪國際金價背後的驅動邏輯與2011年大相徑庭。行情漲跌難以把握,行情的巨大波動幅度,更是令普通消費者、投資者難以把握和承受”,李廣國提醒消費者還要注意當前黃金市場的行情風險,並建議對黃金首飾消費量入爲出,金條投資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入市,跟風追漲。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爲,投資者仍應關注黃金理財背後的風險問題,儘管黃金長期來看具有較強的增值潛力,但短期價格波動或是常態,投資者應對此有所預期和準備。在涉足黃金投資時需保持理性謹慎,要基於個人的風險偏好制定合理投資策略。在挑選黃金投資產品時,產品的流動性和投資門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周茂華則建議,接下來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對投資者專業性要求較高,從穩健投資角度,建議投資者要更多傾向於多元化投資組合,穩健投資。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