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创意广告搞出舆论危机?苹果新iPad广告引发互联网抨击

創意廣告搞出輿論危機?蘋果新iPad廣告引發互聯網抨擊

財聯社 ·  05/09 22:30

①用象徵着力量的液壓機,將鋼琴、顏料、吉他、雕塑壓個粉碎,蘋果的新廣告引發藝術創作者的強烈不滿; ②蘋果iPad Pro的目標客群,恰恰正是這群專業創作者; ③但也有從業人士認爲,這則廣告充分傳達了產品的核心功能,同時還成功引發了強烈的話題熱度。

財聯社5月9日訊(編輯 史正丞)看過本週蘋果發佈會的股民肯定會對其中的一個場景印象深刻:巨大的液壓機將一系列傳統藝術創作工具緩慢地壓個粉碎,最後液壓機抬起,一塊iPad Pro出現在視野中央

imageimageimageimage

(來源:蘋果廣告)

這個1分鐘長的廣告名字就叫《壓碎》(Crush!)。粗略算來,被蘋果“壓碎”的東西有小號、顏料桶、吉他、鋼琴、留聲機、雕像、架子鼓,還有相機、遊戲街機、顯示器、塑料玩偶等。

惡評如潮

雖然這個廣告的創意不難理解:蘋果將海量的功能“壓進”這塊又薄、又強大的平板,畫畫、編曲、拍照修圖等專業藝術創作都能做。

但問題在於,作爲一個定位面向專業用戶的消費電子產品,這個廣告把這些創作者“吃飯的傢伙”全都壓碎了。這種異樣的負面情緒,最終從一小批專業人士的憤怒聲討,變成了一場輿情風暴。

蘋果公司CEO庫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這條廣告後,底下一萬多條評論大多都是在罵的。不難想象,網友們最反感的正是蘋果展現“技術的力量碾壓創造力的象徵”。

有網友嘲諷稱,蘋果用粉碎人類創造力和文化成就的象徵,來吸引專業創作者,真不錯

image

還有網友批評稱,這是一個令人心碎、不舒服和自私的廣告

image

英國知名演員休·格蘭特則抨擊庫克稱,人類體驗之毀滅,由硅谷造就

image

這個廣告也迅速被拿來與四十年前的蘋果經典廣告《1984》進行對比。那一款喬布斯力排衆議強推的麥金塔電腦廣告,也被廣泛認爲是世界廣告史的經典傑作。

市場營銷機構Inkling Culture的創意總監Christopher Slevin比較稱,《1984》將蘋果定義爲解放充滿壓抑單色世界的公司,而新iPad廣告則使他們成爲自己當年想要摧毀的東西。

知名風險投資家、YC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評價稱,喬布斯不會同意發佈這則廣告的,光是看看就會令他痛苦不堪

2011年3月,喬布斯在發佈iPad 2時曾說到,蘋果的基因中有這樣一種理念:單靠技術是不夠的——只有技術與文科聯姻(Liberal Arts),與人文(Humanities)聯姻,才能產生讓我們心靈爲之共鳴的效果。

黑紅也是紅?

雖然這類“液壓機”視頻近年來在短視頻平台蔚然成風,但蘋果使用“鈔能力”搞來一臺巨型的液壓機,並擺上大量創作工具後,視頻的焦點就從物體是如何被壓碎、爆裂,轉向更深層次的含義。

庫克在發佈廣告的文案裏,盛讚機器的強大芯片和輕薄機身後,還提了句“想象一下它將被用來創造所有的事物”。結合近些日子,AI工具可以輕鬆模仿藝術家的作品、撰寫歌曲、複製聲音,並越來越多地取代創意產業的工作,不難理解創意工作者們爲何會對“技術的力量”有點敏感。

不過,也有一些聲音認爲蘋果的新廣告“充分地完成了工作”。

營銷機構 Joint 創始人表示,這個廣告是否完成了它的工作?它令人難忘,獨特,我現在知道新iPad擁有更多功能,而且比以往更薄

消費者洞察平台 Zappi的首席營銷官也表示,蘋果iPad廣告是天才之作還是反烏托邦時代的標誌?這實際取決於你的年齡。這則廣告的震撼價值是其展現的力量,它設計上就是充滿爭議的,所以人們對此進行討論,本身就是廣告的勝利

Zappi的研究顯示,這則廣告在通常受追捧的情緒(如幸福和笑聲)方面表現不佳,而在傳統上被視爲負面的情緒(如震驚和困惑)方面表現超標,老年人比年輕消費者更可能對這個廣告產生負面反應。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