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一个造车独角兽Fisker,要破产了

PE Daily ·  May 4 15:55

一声叹息。

美国电动车公司Fisker坦言要破产了近日,公司在监管申报文件中承认:若无法履行债务,将不得不在30天内申请破产保护。此前,这家造车新势力因股价过低被纽交所摘牌。

曾几何时,Fisker的电动车外观连马斯克也忍不住赞叹,留下过不少高光时刻。尤其是2020年通过SPAC上市后,Fisker巅峰期市值高达80亿美元,但随着泡沫散去,技术、量产、交付这些最基本的商业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一家明星独角兽走入绝境。

随便造车就能融到资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巅峰市值580亿

特斯拉昔日对手要破产了

Fisker是谁?

故事得从创始人Henrik Fisker(亨里克·菲斯克)说起。设计师出身,此前他一直从事汽车设计。1989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宝马集团旗下的高级设计工作室,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宝马初次尝试却最终没有量产的纯电电动车,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后来,他从宝马跳槽到了阿斯顿·马丁,担任设计总监。凭借负责阿斯顿·马丁DB9和阿斯顿·马丁V-8Vantage的设计工作,亨里克在圈内走红。

但亨里克不甘心继续“打工”。2005年,他成立一家名为Fisker Coachbuild的汽车设计公司,主要针对豪华车做私人订制。两年后,一笔重要的订单改变了亨里克的命运

彼时,特斯拉找到Fisker Coachbuild,希望为Model S进行初期设计工作,亨里克在随后一年内完成了交稿设计,同时迅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Fisker Automotive专注于电动车正因如此,Fisker Automotive一直被马斯克认为剽窃了特斯拉。

总之,2007年亨里克开始了他的造车之路,首款车型Karma是一辆增程电动车,颜值高,但产能一直没有跟上,产品质量也一直为人诟病。2013年,随着电池供应商倒下,亨里克的第一家造车公司也宣告破产,最终卖给了中国万向集团。

之后的故事才属于今天的主角Fisker Inc,亨里克的第二家造车公司,保留了原来的商标和品牌名。那是2016年,中 美造车新势力你追我赶,亨里克找来一众车企高管重新组建团队,Fisker没有延续上一家公司的增程路线,而是打造纯电电动车。

当时,特斯拉的狂飙让美国投资人看到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机会,所有人试图寻找下一个特斯拉,因此华尔街对于造车新势力十分追捧,Fisker以及Rivian、Lucid抓住机会,融到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2020年,Fisker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partan Energy Acquisition Corp达成反向合并上市,成功募集10亿美元现金。但直到那时,Fisker都还属于“PPT造车”阶段,首款车都还没有交付。

巅峰时Fisker市值接近80亿美元(580亿人民币),但很快美国造车新势力情形急转直下,Fisker的股价狂跌超过99%,停牌时股价仅剩9美分,濒临破产,让人唏嘘不已。

为何陨落?

回过头来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许在于它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两度造车,Fisker始终没有解决电动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第一次采用合作伙伴的增程技术;第二次曾放话研制自己的固态电池,但最终还是放弃。

亨里克是设计师出身,造车的外观收获一众好评,但正如马斯克评价,“他根本不懂电动车,总以为凭借优秀的设计就能让电动车变得畅销,但其实一切的根源是技术问题。”

Fisker也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一直采用外包这样的轻资产模式。虽然通过代工来生产自己品牌的车型,确实具有前期投入少、运营成本低的优势,但长此以往,脆弱的供应链很容易崩塌。

例如,Fisker代工生产的合作方麦格纳,负责在奥地利格拉茨工厂生产Fisker Ocean,但从奥地利向美国运输车辆的物流是一大阻碍。此外,当全球供应链紧张,供应商在面对大众等车企巨头时,往往也会放弃Fisker这种小订单。

而这家造车新势力也一直经历“难产”。Fisker Inc的首款车型是一款对标特斯拉Model Y、名为Ocean的中型纯电动SUV,但直到2023年5月才交付了首台车。产能也迟迟跟不上,原本Fisker在2023年的产量目标是4.24万辆,结果全年只生产了10142辆车,且并未全部交付,仅交付了约4929辆。

车卖不出去,就会导致更加致命的循环没有营收,资金无法回笼,慢慢地,亏损持续扩大,融资资金消耗殆尽,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Fisker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96亿美元。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金额达2.98亿美元。资金链告急,Fisker于3月初宣布,全面停工停产。

原本,焦头烂额的Fisker急于寻找新的外部资金。但3月25日,Fisker与“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的谈判破裂,公司进入退市流程。隔天,纽交所以股价“异常低”为由,对Fisker启动摘牌程序,此时Fisker股价仅有0.09美元。

最后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则是海外新能源汽车环境变化。如今,欧美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需求整体放缓,价格竞争加剧,据统计,2023年美国纯电动车总销量为120万辆,特斯拉占据半壁江山,其余60万辆销量主要由福特汽车、通用汽车、Stellantis等传统车企瓜分,新势力们的日子普遍不好过。

2024,造车最残酷一年

此时此刻,一大批明星汽车公司正在经历着至暗时期。

Fisker的同行,美国电动汽车洛兹敦汽车(Lordstown Motors)在去年7月就启动了破产重组程序,巅峰时期市值曾达到约300亿人民币,凭借旗下电动卡车被视为特斯拉最有力竞争对手之一。

深究背后不难发现,洛兹敦和Fisker有着相似的路径:交付能力薄弱,自身造血能力差,无法盈利,而在烧光资金后,亏损依旧不断扩大,最终传出噩耗这也是众多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致命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电动商用车制造商ELMS、自动驾驶卡车独角兽Embark纷纷宣布破产。其中,Embark在鼎盛时期成功借壳上市,最高市值达360亿人民币,但成立六年的时间内只交付了一辆无人卡车,更多的时候都是PPT式的演示效果。

这里有一个时代背景是,2020年,全球汽车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彼时美联储为了救市,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是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并启动了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而电动汽车成为热钱流入最多的领域之一。

但接下来,美联储开始以40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热钱消失,那些上市却仍没有实现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走下神坛。正如与Fisker齐名的Rivian、Lucid等几家明星公司股价大幅度缩水,处境惨淡。

如此一幕,无疑为国内造车新势力敲响警钟。

犹记得2024年后一开工,曾被称为“最贵国产电动车”的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以应对公司的资金压力。创始人丁磊随后现身上海总部,称“要在三个月内拼尽一切努力将公司救活。”

不久前,小米SU7横空出世再次点燃国产电动车赛道,这里俨然是全球最热闹的市场。但也不得不引起足够警惕,用何小鹏的话来说,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