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光伏产业链业绩分化,上游厂商普遍“暴雷”,巨亏的隆基绿能开始裁员减损 看财报

TMTPost News ·  Apr 30 18:26

随着2023年年报收官,光伏行业A股上市公司喜忧参半。

2023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跌跌不休,甚至击穿成本线。在上述背景下,光伏不同环节的企业业绩分化明显。上游硅料、硅片厂商普遍承压,部分龙头企业业绩“腰斩”。相比之下,电池组件环节的部分厂商业绩则实现了翻倍式增长。不过,随着N型逐渐替代P型成为主流技术路线,押注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表现自然也不尽相同。坚定看好TOPCon的企业吃到了N型需求增长的红利,业绩表现可圈可点。

业绩之外,2023年各光伏厂商员工规模普遍扩大,但部分企业人均薪酬出现同比下滑。今年以来,光伏行业“淘汰赛”依旧激烈。“光伏茅”隆基绿能(601012.SH)2024年Q1深陷巨额亏损,不得不通过裁员“瘦身”来降本节支。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光伏行业前景总体向好,仅少数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通过裁员减损。

业绩冷暖分化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端显示,2023年A股63家光伏上市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910.55亿元,同比增长12.61%;实现归母净利润1025.55亿元,同比下滑18.89%。其中,共计46家公司实现了营收增长、34家公司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增长。

纵观全产业链,可以明显看到,各环节厂商业绩出现明显分化。

“拥硅为王”的时代不再,上游端硅料厂商普遍遭遇业绩“滑铁卢”。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391.04亿元、135.7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33%、47.25%,结束了连续11年的增长势头;大全能源(688303.SH)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63.29亿元、57.63亿元,同比下滑47.22%、69.86%。特变电工(600089.SH)新能源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01799.HK)负责经营,新特能源实现营收307.52亿元,同比下滑16.51%;归母净利润下降67.37%至43.45亿元。

硅片环节也是以跌为主。硅片寡头TCL中环(002129.SZ)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591.46亿元、34.1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1.74%、49.9%;弘元绿能(603185.SH)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18.59亿元、7.4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5.87%、75.58%;双良节能(600481.SH)实现营收231.49亿元,同比增长59.91%;归母净利润15.02亿元,同比增长57.07%。其光伏业务整体营收172.73亿元,同比增长100.41%。

电池片方面,爱旭股份(600732.SH)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271.7亿元、7.57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2.54%、67.54%;钧达股份(002865.SZ)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186.57亿元、8.16亿元,增速分别为60.9%、13.77%。

组件厂商的业绩增速较为显著。组件龙头晶科能源(688223.SH)营收突破千亿,同比增长43.55%至1186.8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3.2%至74.4亿元;天合光能(688599.SH)收入紧随其后,实现营收1133.92亿元,增幅33.32%,对应归母净利润55.31亿元,增幅50.26%;异质结龙头东方日升(300118.SZ)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353.27亿元、13.63亿元,增幅20.22%、45.81%;晶澳科技(002459.SZ)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815.56亿元、70.39亿元,增速为11.74%、27.21%。

然而,隆基绿能却是为数不多业绩负增长的组件头部厂商,其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94.98亿元、107.51亿元,增速分别为0.39%、-27.41%。

下游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表现亮眼,实现营收722.51亿元,同比增长79.47%;对应归母净利润94.4亿元,同比增长162.69%。就算是与主材领域企业相比,阳光电源的业绩增速也处于前列。固德威(688390.SH)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73.53亿元、8.52亿元,增速为56.1%、31.24%。锦浪科技(300763.SZ)分别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61.01亿元、7.79亿元,增速为3.59%、-26.46%。

产业链价格下行是诱因

从整个光伏行业来看,在供需失衡的压力下,去年光伏主产业链价格先扬后抑,部分产品的“断崖式”降价超出了市场预期。2023年末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第四季度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进入“1元”时代,光伏发电经济性进一步增强。

2023年,产业内周期性库存消耗叠加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国内多晶硅供给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多晶硅价格快速回落。通威股份坦言,业内企业经营整体承压,分化显著,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经营亏损,投资项目被迫推迟或取消。大全能源称,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尽管公司报告期内产量上升且保持满产满销,但业绩较上年同期仍有所下降。

硅料价格下跌直接影响硅片产品价格,部分硅片厂商盈利能力大幅受挫。去年初,硅片价格还在4-5元/片,到今年初已降至2-3元/片,价格“腰斩”。截至目前,130μm厚度的N型硅片均价1.5-2.3元/片,企业利润持续被压缩,部分厂商已陷入亏损。

受此影响,TCL中环结束了连续10年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态势,弘元绿能也出现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京运通(601908.SH)称,2023年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的供需波动,使得硅片环节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价格下行趋势,导致产品售价承压。其新材料业务收入同比下降9.3%,全年毛利率水平较2022年减少3.98个百分点。此外,京运通还对募投项目“乐山22GW高效单晶硅棒、切片项目”进行了延期。

受供需失衡持续扩大影响,光伏组件主流价格由2023年初的1.8-1.85元/W降至年底的0.9-0.95元/W。特别是在第四季度,组件价格持续下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同时也刺激了行业P型电池产能加速淘汰出清。

随着大尺寸、N型等新型产品技术转型加速,N型需求将逐步代替P型需求。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2023年,N型产品占国内组件采购定标比例从1月份的13.9%提升至12月的66.7%。

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押对技术路线的企业从中受益。截至2023年底,坚定看好TOPCon技术的晶科能源已投产超过70GW高效N型电池产能,2023年N型组件出货48.41GW,同比增长352%,位居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得益于组件出货量的增加和先进产品占比提升,晶科能源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天合光能TOPCon组件产品的销售占比显著提高,在下半年面临行业供需关系变化、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波动下行的情况下产品销量仍显著增长。自产N型硅片产能的逐步释放,进一步降低了组件产品的综合成本,公司的N型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凸显。

然而,坚定BC技术路线的爱旭股份和隆基绿能就略显逊色。爱旭股份2023年销量同比增长12.4%,但受市场价格下降影响,收入成本同步减少。电池价格和下游组件价格的快速下跌,一方面给公司现有主营业务盈利带来阶段性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也对公司部分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带来减值压力,报告期内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额同比大幅增加。隆基绿能增收降利则受产品价格下降与技术迭代影响,此外2023年计提存货和固定资产跌价准备高达67.57亿元。

2023年光伏装机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速高达148.12%。光伏发电系统主要部件之一的逆变器环节销售也随之“火爆”。

不过,受海外客户去库存导致的新增需求下降影响,固德威与锦浪科技的销售收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收入占比仅38.27%,海外去库存的影响相对较小。锦浪科技为保持市场竞争地位,对内销产品进行一定幅度的降价,使得内销毛利率有所下降,进而影响了全年利润。

去年行业人员规模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隆基绿能以75066名员工总数位居光伏企业人员规模之首,超出第二名晶科能源17691人。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的员工人数在5-6万人之间,另有9家企业员工人数在1-5万人之间。

进一步来看,63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保持了增员。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5家企业2023年员工增长人数在1万人以上,分别为19954人、17667人、15192人、14465人、10881人。放眼全行业,员工增长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有22家。

另外,有9家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较2022年有所减少。其中*ST中利(002309.SZ)员工缩减人数达到845人,晶盛机电(300316.SZ)、锦浪科技(300763.SZ)、聆达股份(300125.SZ)缩减人数在100-200人之间。

从员工人均薪酬指标来看,导电银浆厂商聚和材料(688503.SH)2023年人均薪酬达到40.18万元,位列第一。人均薪酬在30万元以上的分别有昱能科技(688348.SH)、阳光电源、航天机电(600151.SH),分别为38.47万元、37.81万元、30.49万元。

从人均薪酬变动情况来看,明冠新材(688560.SH)人均薪酬下滑幅度最大,为23.77%;协鑫集成(002506.SZ)紧随其后,为22.86%。而钧达股份人均薪酬增幅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同比增长64.32%,较增幅第二的东方日升高出34个百分点。

钛媒体APP注意到,今年以来,员工规模最大的隆基绿能被推上了裁员的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从多方证实,预计隆基绿能人员调整比例约为全体员工总数的5%。本次裁员主要波及职能部门,校招的人员也在继续裁撤,完毕后将进行部门合并。2023年,隆基绿能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同比上涨67.6%和78.08%,公司解释称是员工人数增加所致。

目前,2024年光伏行业一季报己全部公布,隆基绿能以亏损23.5亿元位列光伏行业之首,从最赚钱的公司到最亏钱的公司,隆基绿能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隆基绿能方面在接受媒体提问时曾表示,2024年是隆基绿能近十年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公司进行了相关岗位结构优化。

弘阳太阳能创始人刘继茂认为,隆基绿能裁员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对未来的技术方向把握不准,反应了公司高管缺乏市场判断能力。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裁员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的进步,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以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光伏制造正在加速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这也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员需求,从而导致了裁员现象的出现。

未来光伏行业裁员情况是否会加剧?柏文喜认为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将继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因此裁员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

刘继茂则表示,光伏行业总体前景看好,春节过后,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招兵买马,扩大生产,只有极少数企业由于经营困难,不能不裁员减损,光伏制造行业自动化程度早就非常高,裁员是裁去过时的产能。(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陆雯燕)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