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喜马拉雅四度冲击IPO的坎坷背后:裁员、降薪与控费的困境

喜馬拉雅四度衝擊IPO的坎坷背後:裁員、降薪與控費的困境

金融屆 ·  04/15 16:00

喜馬拉雅,作爲國內領先的音頻平台,一直在尋求資本市場的認可。然而,其IPO之路可謂歷盡坎坷。據港交所官網顯示,喜馬拉雅於4月12日再次更新了招股書,這已經是該公司第四次嘗試衝擊港股市場。此前,喜馬拉雅曾在2021年意圖在納斯達克上市,但僅在四個月後便撤回了美股IPO申請。同年9月,公司轉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然而六個月後招股書卻因失效而告終。2022年3月,喜馬拉雅再次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但結果依舊顯示失效。

面對資本市場的冷漠,喜馬拉雅此次試圖用盈利和音頻AI的故事來打動投資者。然而,其盈利能力一直備受外界質疑。成立多年以來,喜馬拉雅作爲音頻行業的領軍企業,卻長期深陷虧損泥沼。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至2022年期間,喜馬拉雅累計淨虧損超過30億元。儘管公司在2023年實現了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的經調整收益2.24億元,但這一盈利能否持續仍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細看喜馬拉雅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其扭虧爲盈的背後,與裁員、降薪、控費等措施密不可分。據悉,爲了縮減開支,喜馬拉雅在過去兩年內裁員比例高達39%,管理層也主動降薪。同時,公司還連續兩年削減了營銷和研發開支。這些舉措雖然短期內提升了盈利能力,但長期來看是否會對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產生影響仍不得而知。

除了盈利能力的問題外,喜馬拉雅的未來發展潛力也備受關注。目前,公司的營收增長已經放緩,且主要收入來源——付費訂閱和廣告收入均出現增長乏力的跡象。尤其是廣告收入,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與此同時,喜馬拉雅的用戶增長也面臨瓶頸。數據顯示,其月活用戶數增速已從2022年的8.7%放緩至2023年的3.9%。用戶收聽時長也在減少,這無疑給公司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爲了尋求新的增長點,喜馬拉雅開始探索創新業務,其中播客成爲近兩年的發力重點。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播客的商業化落地尚需時日,且面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此外,雖然喜馬拉雅也在積極佈局音頻AI領域,並推出了“珠峯音頻AI模型”,但目前AI技術的應用更多停留在工具性使用層面,並未給公司帶來根本性或結構性的變化。

在移動互聯網用戶流量已見頂的背景下,喜馬拉雅不僅要面對音頻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如蜻蜓FM、荔枝等平台的挑戰,還要與字節跳動、快手、騰訊音樂等互聯網大廠進行正面競爭。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喜馬拉雅的未來之路並不好走。因此,其四次衝擊IPO的坎坷經歷也就不難理解了。投資者對於喜馬拉雅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也就不足爲奇了。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