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股票投资要集中还是分散?段永平、巴菲特等大佬们是怎么选的

股票投資要集中還是分散?段永平、巴菲特等大佬們是怎麼選的

南山之路 ·  2019/10/17 22:49

來源:南山之路

前言:在逛投資論壇時,我發現許多人特別喜歡爭論的一個話題就是,股票投資到底應該集中還是?對這個問題,大家眾説紛紜,許多投資大佬也各執一詞,有人認為集中好,也有人堅定的認為適度分散好。

其實在投資路上,我也曾經對此有些困惑,在百般思考後,得到的答案是,讓自己更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在具體討論前,我首先説一下自己對集中和分散的認識。我認為持有10只以上就算相對分散了,3只以內屬於絕對集中,那麼持有4-10只就是模糊區間。明確了定義,我們接下來認真討論一下。

一、集中投資

在集中投資這一派,知名的大佬可就太多了,巴菲特、查理芒格、成長股投資之父菲利普.費雪、段永平等都是堅定的集中投資派。下面我就逐一説來。

  • 1、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説:「我們的策略是集中持股。對那些缺乏足夠吸引力的生意與價格,我們試着儘量避免這也買一點,那也買一點。當我們覺得某個投資對象有足夠的吸引力時,我們就會大量買進。

「我們持續地把資金集中在為數不多的我們能夠深入瞭解的公司上。只有極少數的企業可以讓我們深具信心並願意長期持有。」

「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式是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自己十分了解且信任其管理的事業上,那種通過把資金分散到一大推自己不太瞭解、且沒有什麼信心的公司上面,以便藉此去控制投資風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從這些話來看,巴菲特確實是一個喜歡在機會出現之時下重注的選手。

不過,巴菲特早期對自己的單一持倉有嚴格的不可超過總倉位40%的限制,直到1964年美國運通遇上「色拉油危機」事件,迎來歷史性的投資機會才打破自己的這一限制。

  • 2、查理.芒格

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則是更加堅定的集中投資者,在其投資生涯中,芒格很少持有超過3只股票

芒格説:「一個人一生能夠懂的東西是有限的,而這些東西又恰巧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其價格比較便宜,甚至遠遠低於它的價值,這樣的情況就更少了。因此,當這樣的機會到來時,就必須要重倉。

重倉後,一塊錢就不能同時放在兩個地方。結果自然就是投資的集中。」

  • 3、菲利普.費雪

菲利普·費雪80歲的時候接受採訪時稱,自己核心的持股僅有4只,都是自己非常想要的那種公司。

  • 4、段永平

現在轉型成為優秀投資者的傳奇企業家段永平則説:「巴菲特都只能做十幾只,像我這種水平,我們做兩三個就不容易了,幹嘛要做十幾只二十幾只我也曾經有過十幾二十幾支這種過程,但我發現根本就沒法做,因為你沒辦法瞭解,要了解一家公司其實是非常難!

這些優秀的投資者為什麼紛紛選擇集中投資呢?

原因在於,做到足夠了解一家公司真的非常難,而自己瞭解的恰好因為各種原因股價猛跌,迎來買入的絕佳時機時,他們自然下重手買入!投資其實是根據概率和賠率下注的遊戲,在他們認為高概率和高賠率攜手而至的機會時,不下重注、讓機會白白流失是不可饒恕的!

集中投資的優勢正是在這裏:

對於那些對公司商業模式和企業價值有深刻理解的人來説,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既是提高自己確定性、勝利果實又非常豐碩的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集中投資,反而可以大幅減小投資風險,畢竟投資最常見的風險之一就是錯失機會的風險。

二、分散投資

在分散投資這一派,事實上也有無數大佬搖旗吶喊,價投祖師爺格雷厄姆、超級投資人沃爾特.施洛斯、彼得林奇都是這一派的人物。甚至還有經濟學家因為對組合投資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1、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建議投資者適當分散於10-30 只股票;

  • 2、沃爾特.施洛斯

被巴菲特稱為超級投資人俱樂部成員之一的沃爾特.施洛斯,長期以來持股數量超過100只。

施洛斯説:「沃倫.巴菲特看人很準,看企業也很準。我們的風格和他的不一樣,他可以找到5家能看懂的公司,而且幾乎全是金融公司,他遊刃有餘,我們真的做不來,人要知道自己什麼行什麼不行。」

  • 3、彼得.林奇

被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兩位基金經理之一的彼得·林奇,在掌管麥哲倫基金期間,幾乎是看到什麼好股票就買,最多的時候持股曾經達到1400 多隻(當然我認為這是在瞎搞),也不妨礙他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投資業績。

  • 4、馬科.維茨

至於經濟學家馬科·維茨更是依靠組合投資理論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資產配置理論被認為是送給投資者的免費午餐:該理論認為,適度分散的投資策略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的情況下,有效的減小風險。

不過,這一理論也指出,當組合中的股票超過25只以後,繼續增加持股數對降低風險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總體上來看,分散投資看起來其實也自有其優越性。

首先,公司分析上也存在二八法則,就是説研究時20%的投入時間實際上產出了80%的成果,繼續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單一公司的邊際效益是下降的;

其次,再細緻的研究,也很難躲過行業或個股的黑天鵝事件,比如説今年的新城控股事件、2013年茅臺被反腐及塑化劑危機等。

所以説適度的分散確實可以適當降低風險、優化投資效益。

三、我們到底應該集中還是分散?

説了這麼多,似乎集中投資也有好處,分散投資也很OK,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怎麼破?

其實就像我説過的一樣,無論是集中還是分散,應該追隨你自己的內心而選,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具體的來説,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分以下幾種情況來解決:

  • 第一,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選擇。

有些人在商業眼光上的確高人一等,這類人大多都有過深度的辦企業的經驗,比如説巴菲特、段永平,或者對商業模式的思考獨具一格,比如説芒格、費雪等人,那麼這樣的眼光自然是不能浪費的。對這一路人來説,絕對的集中投資是最好的。

不過對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來説,適當的分散是很有必要的。如彼得·林奇、沃爾特·施洛斯這樣的投資大咖也選擇了相當程度的分散,特別是施洛斯坦誠自己看企業沒有那麼準。

對於普通投資人來説,誰又能確定自己眼光就一定卓然超羣呢?所以我認為適度分散也許是更適合大多數人的。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方案。

  • 第二,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選擇。

在當前的股市階段,我覺得自己最苦惱的是便宜的好公司真的是太少了,那些一眼可見的投資機會幾乎沒有,相信有這種感覺的朋友很多。那麼像這種時候,更多的分散我覺得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真的出現了自己非常瞭解的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到達鑽石級別的買入良機時,我們也應該下重手去買。畢竟雖然我們普通人商業眼光是不如大佬,不過了解程度很深的公司應該還是可以有幾家的。所以機會來臨時,我們也可以下重注。

最後要説的是,不管是集中還是分散,都不要刻意而為:為了集中而集中是平添風險,為了分散而分散也只會增加踩雷的可能。同時,在分散的時候,超過25只股票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我前一兩年一直追求建立非相關性較高的投資組合。我其實也有些過於追求了,更好的選擇應該是看到好的機會就多買一些,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非相關性,因為這樣事實上拉低了自己的收益,雖然有力的降低了組合波動,但是也錯過了更好的機會。在持股數量上,我選擇的是讓自己最舒服的模糊區間,即 4-10 只股票。

所以還是應該以用划算的價格買入股票為第一原則,建立非相關性組合為第二原則,在第一個原則不太好實現的時候,方才以第二原則為指導策略。

這樣做的一個大前提是:股市是收益最高的大類資產,絕大多數情況下,我無法預測未來股價的變動情況。

編輯/Phoeb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