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认知心理大师丹尼尔·卡尼曼离世,“思考快与慢”影响代代投资人

認知心理大師丹尼爾·卡尼曼離世,“思考快與慢”影響代代投資人

聰明投資者 ·  03/28 23:01

來源:聰明投資者 作者:伊娜

早上,在上海淅淅瀝瀝的雨聲中,一條信息在投資群刷屏:

圖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佈於X平台的公告
圖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佈於X平台的公告

當地時間3月27日,以色列裔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考快與慢》《噪聲》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去世,享年90歲。

被稱爲“行爲經濟學之父”的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擁有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頭銜。被認爲是繼弗洛伊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奧巴馬公開表示自己是卡尼曼的忠實讀者,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以及謝爾蓋·布林、SpaceX創始人馬斯克和Twitter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都是他的學生。

之所以在投資圈備受關注,是因爲他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以及認知科學等領域中,連巴菲特和芒格都受益其中。

傳統的微觀經濟學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的條件之上的,假定作爲經濟決策的主體是充滿理智的,不會感情用事,不會盲從,還能精於判斷和計算。

這被稱爲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用於刻畫理性行爲。

但是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中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似乎取決於結果與設想的差距,而不是結果本身。

也就是說,人們在決策時,心裏是有個參考標準的,決策更多看的是與參考標準的差距有多大。舉個例子,發工資漲了100塊感覺沒什麼,但要是減100塊,那肯定要問個清楚。

爲了解釋這些現象,卡尼曼和心理學天才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與期望效用理論互補,用於描述實際行爲。

顯然,這一理論在今天的金融市場中,已經被廣泛討論。所有關於行爲經濟學的著作,都繞不開這個理論。卡尼曼的谷歌學術頁面顯示,他的作品被引用超過五十萬次!

我們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概括下前景理論的基本原理:

  • 確定效應:在確定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前者。所謂,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 反射效應:在確定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後者。畢竟後者還能掙扎一把;

  • 損失規避:就算又撿了100塊,也難以抵消你丟了100塊的痛苦;

  • 迷戀小概率:買彩票;

  • 參照依賴:在“別人年入6萬而你賺7萬”和“別人年入9萬而你賺8萬”的選擇中,多數人會選擇前者。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又很願意冒險,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所以,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投資行爲傾向也是可以預測的。

卡尼曼在“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這個論點上的研究貢獻,還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份諾獎獨特在,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憑藉心理學研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當然,這份榮譽也有1996年去世的特沃斯基的一份。

讓卡尼曼的思想對認知科學界影響更爲深遠的,還有兩本他廣爲人知的著作。一本是他2011年出版的《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被投資圈視若珍寶。

他在書中表示,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快思考)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

但是它固守“眼見即爲事實”的原則,容易讓人上當,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人類做出錯誤選擇。比如確定兩個物體孰遠孰近、察覺對方語氣中的不友善……

(慢思考)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

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比如對比兩款冰箱的效能、草擬一份重要合同……

卡尼曼曾遇到過某大型公司的首席投資官,僅僅因爲在車展上被福特的某款車所吸引,就大量投資於福特汽車的股票。

作爲決策與判斷研究領域的先驅,卡尼曼在書中用豐富精確的語言討論了自己和他人在判斷和決策上的失誤。《黑天鵝》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讚美《思考,快與慢》:

這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醞釀了10年後,卡尼曼還出了一本書,這兩年被頻繁提及,即2021年出版的《噪聲:人類判斷的缺陷》。

多年來大家更傾向於偏差是導致人類判斷出錯的關鍵,但是卡尼曼指出:噪聲,才是影響人類判斷的黑洞。

一句話概括:人類判斷的錯誤=偏差+噪聲。

“噪聲就像漏水的地下室,它之所以能被容忍,不是因爲人們認爲它是可接受的,而是因爲它一直未被人們注意到。”卡尼曼在書中寫道。噪聲遍佈投資、管理、法律、教育等各個領域,它是隨機的,但卻是致命的。

如果能充分識別到噪聲,也許可以讓我們避開未曾留意的投資陷阱。

如果《思考,快與慢》要擊退的是人類判斷過程中的敵人“偏差”,那麼《噪聲》要絕殺的就是其中的另一大隱形敵人——噪聲。

被芒格喜歡到送伯克希爾股票的《影響力》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也說:

《噪聲》的影響是震撼性的,因爲它探究了人類判斷的一種根本性且被嚴重低估的危險。

聰明投資者曾在採訪、路演、讀書會等衆多跟投資人的交流中,無數次聽到大家談起受到卡尼曼著作的深刻影響。

@莫泰山(博道基金董事長):

長期投資不僅需要慢思考,也需要慢下來見證偉大,等待複利。長期投資確實有點難堅持,知易行難。該怎麼做?把投資期限放長一點,投資是不用爭分奪秒的,你把比較閒的錢設定一個3-5年的期限,如果能有10年更好,這樣你心態就會平一點。

另外長期投資也涉及快思考。《思考,快與慢》中就說到,當遇到不明確的情況時,三十六計走爲上策,趕緊跑,躲避風險,這也是人類很有用的一個本能。

對於投資來講,我們是有時間來慢慢思考的,一些慢思考,概率的思維、逆向的思維、長期的思維有助於我們把投資做的更好,有助於我們慢慢變富。對優秀公司來說,只要有足夠的耐心,我們有可能等到更好的結果。

@姜誠(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

經濟短期來講,宏觀經濟也好,微觀個體也好,都會有周期性的波動,股市也是一樣。只不過大家在週期性下行時,自己不斷構造敘事謬誤。正如卡尼曼提出的認知偏差,當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一定要找到因果關係,一定要構建理由,然後認爲這個理由會長期存在,所以會一直不好下去,這就形成了線性外推。

(推薦閱讀《噪聲》)何謂噪聲?何謂偏差?噪聲有哪些分類?如何識別並克服噪聲?大師卡尼曼總是系統又深刻。

@周良(少數派投資創始人):

我們有幾本是必讀的,比如《思考,快與慢》,還有一本書叫《行爲投資學手冊》。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是行爲經濟學領域的經典書籍,裏面講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叫快思維,一種叫慢思維。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用的都是快思維,它是直覺的,感性的。

慢思維很耗費腦力,時間很長,但最大的特點是準確,時間長了,可驗證的多了,你判斷人才不會出錯,也是我們常說的,日久見人心。

所以快思維效率高,容易犯錯,慢思維效率很低,但是準確率很高。但是人類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腦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快思維。

我們就是要用更加準確的慢思維去找到大部分人快思維犯錯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的投資方法。所以它是非常獨特的,是很少數派的。

@舒泰峯(重陽投資合夥人):

好的作品往往能夠凝練爲一句話並且直擊人心,“哪裏有判斷,哪裏就有噪聲”就屬於這樣的一類。它來自於卡尼曼的《噪聲》。

在《思考,快與慢》中,我們知道了認知偏差對判斷造成的巨大損害,而《噪聲》則揭示了另一種的損害,比如在(一些)判刑的案例中,顯然造成了“同罪不同罰”的不公平現象。

結合投資來看,如果同一家投資公司的分析師按照同樣的標準給某隻股票估值,一個結果是30元,另一個結果是60元,甚至還有一個結果是90元,那麼投資經理該聽誰的呢?

你肯定會想到用平均值的方法來測量,的確,這是一個好方法。但是,按照平均法消除噪聲必須首先確保每個人的判斷是獨立的,否則這種平均便沒有意義。

“獨立性”正是卡尼曼所提出的“決策衛生”策略的其中重要一項,其他的還包括:放棄個性化表達而追求準確性;使用統計性思維,採用外部視角審視個案(把案例放到一系列相似案例中去考察);對判斷進行結構化,將其分解成幾個獨立的任務,可以減少過度一致性問題……

當然,正如卡尼曼所說,也不是說在任何領域都需要消除噪聲,比如在藝術領域,保留點噪聲,世界會更生動。

@姚志鵬(嘉實基金副總經理):

新興產業發展往往是在波動中前行,而每次市場波動總有悲觀的理由、各種版本的“鬼故事”,但有些影響因子是長期的,有些是短期的。在紛繁雜亂的世界裏,減少信息過度獲取,走向那條少有人走的路,投資那些真正少數的優質成長標的。

這位1934年出生於以色列的心理學家,童年在巴黎成長,20歲獲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心理學學位,27歲又拿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博士。

他是幸運的,幼年時求學中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中年時與最好的夥伴一起研究最感興趣的事,最終取得非凡成就。

但很少爲人所知的是,這位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一生走過無數個漆黑的夜晚:幼年喪父,中年離異,孩子重病……而他一輩子研究的,都是如何更理性地做出決策。

我們把這位心理學大師最經典的《思考,快與慢》裏那些讓無數人觸動的金句摘錄出來,謹以此,紀念丹尼爾·卡尼曼,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一、快思考與慢思考

1、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

2、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系統2才能執行,因爲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統1產生的直覺和衝動。

3、系統2在代替系統1進行日常抉擇時,總是耗時很長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妥協: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境,在風險很高的時候,盡力避免這些錯誤。

4、心情顯然能夠影響系統1的運行:當我們不舒服和不開心時,就會喪失自己的直覺。

5、我們的大腦會忽視顯而易見的事,也會忽視自己屏蔽了這些事的事實。

6、在經濟行爲中,付出就是成本,學習技能是爲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爲懶惰是人類的本性。

7、從一個任務轉換到另一個任務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8、經驗自我是回答“現在疼嗎”這種問題的,而記憶自我則是回答“總體如何”這種問題的。我們只有通過記憶才能保存生活體驗,因此,在我們思考生命時,唯一能採取的觀點來自於記憶自我。

二、自信與偏見

9、如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時這件事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你就會很不情願或是根本無法進行自我控制。這種現象被命名爲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10、很多人過於自信,過於相信自己的直覺。他們顯然覺得認知努力沒什麼意思,會盡量避免費力思考。

11、對事實的了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們需要這個事實的時候卻總是無法立即將其提取出來。

12、聰明不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記憶中搜尋相關信息和在必要時調動注意力的能力。

13、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裏是否值得信賴、是否聰明睿智,那麼說話時就言簡意賅吧,能用簡單句的時候就別用複雜句。

14、如果你贊同一個總統的政見,你可能也會喜愛他的聲音及着裝。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15、思維的發散性和強度匹配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爲什麼我們對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夠做出直覺性判斷。

16、關於貝葉斯定理,有兩點我們要銘記在心,要知道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第一,基礎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頭的案例已有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如此;第二,通過分析證據得到的直觀印象通常都會被誇大。

17、人類大腦的常規侷限使它沒有足夠的能力重構過去的知識結構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種新的世界觀(或對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你就會立即喪失很大一部分回憶能力,無法回想起自己觀點改變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18、幾次幸運的冒險便會給一個不顧後果的領導人罩上耀眼的光環:極富遠見、英勇果敢。

19、首先,預測錯誤不可避免,因爲這個世界就是不可預知的;其次,我們不應該相信高度主觀的自信就是準確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處)。

20、罕見事件不是被忽視就是被過度重視。我們的大腦有個有用的機能,它會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奇怪、不同或是不尋常的事。

三、選擇與風險

21、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22、熟悉了,就會喜歡,這就是一種曝光效應。

23、人們總會結合力量和可信度兩方面因素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剛毅的方下巴和自信的微笑便可告訴我們,這個人很有能力。

24、簡單說來,如果你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爲把隨機事件看做是有規律的事件而犯錯。我們都非常願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數事情並不是隨機的。

25、誇大對小樣本的信任只是衆多錯覺中的一種——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們會更加註重信息本身的內容,其結果就是我們會將周圍的世界變得比數據所能證明的更加簡單和統一。

26、一個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後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27、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28、我們的大腦解決小風險的能力有一個基本限度:我們要麼完全忽視風險,要麼過於重視風險,沒有中間地帶。

29、人們對更詳細、更豐富的描述做出的概率判斷更高,這一點有違邏輯。預言家總會給其客戶設下陷阱:對情節加以詳述會使其更可信,卻更不可能成爲現實。

30、對於貴重的產品他們還附贈一個便宜的小禮物,這樣的話,整套產品就不那麼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這個意思。

31、學習需要一定的反覆強化。

32、樂觀偏見也許是認知偏見中最重要的一種。如果你性情樂觀,就應該既樂觀又謹慎,因爲樂觀偏見可能有益,也可能帶來風險。

33、(案例)當一個機構即將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正式下達決議時,克萊恩提議召集對這個決策有所了解的人開一次簡短的會議。

在會議之前有一個簡短的演說:設想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

四、自我與幸福

34、當某人知道其他人也聽到了同樣的求救信息時,就會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變小了。

35、改變一個人對人性的看法很難,改變一個人對自身陰暗面的看法就更難了。

36、對良好表現的嘉獎比對錯誤的懲罰更有效。

37、成功=天賦+運氣,巨大的成功=更多的天賦+更多的運氣。

38、請記住這條規則:在環境缺乏牢靠的規律時,不要相信直覺。

39、窮人可以像商人那樣思考,但其原動力卻有着很大的不同。與商人不同,窮人對獲得和放棄之間的區別很在意。

他們的問題在於,他們只能在不同的損失之間做出選擇。花在某件商品上的錢對於本來可以購買的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損失。對於窮人來說,花錢就意味着損失。

40、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絕對是心理學對行爲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

41、人們在面臨的抉擇比較糟糕時會孤注一擲,儘管希望渺茫,他們也寧願選擇使事情更糟的較大可能性以換取避免損失的希望,這種做法常會使可控制的失誤變成災難。

42、人們在收益狀態下更傾向於規避損失,在虧損狀態下更傾向於承擔風險。

43、金融研究中已經記錄了大量人們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虧損股的偏好——這被視爲一種偏見,關於此還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名字:處置效應。

44、沉沒成本悖論導致人們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沒有希望的研究項目等。

45、後悔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自我懲罰。

46、在評估整個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時,高潮與結尾很重要,過程通常會被忽略。

47、人類的存在有一個核心的事實,即時間最終還是有限的資源,但人類的記憶自我卻忽略了這個事實。比起細水長流的幸福來說,人們更偏好享受短暫卻強烈的快樂。

48、增加幸福感的最簡單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時間。你能抽出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嗎?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