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互联网医疗蝶变:从流量“红利”,到价值再造

互聯網醫療蝶變:從流量“紅利”,到價值再造

阿爾法工廠 ·  03/26 09:51

01 Alpha的想象力

除了線上看病、賣藥,互聯網醫療平台還有什麼想象力?

尤其是,後疫情時代,醫療資源已不存在整體供給限制,“紅利”流量消失。互聯網醫療應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邏輯、乃至重構戰略與定位?

3月19日,平安健康(01833.HK,股票簡稱:平安好醫生)發佈2023年年度業績,也對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

報告期內,公司全年營收達到46.7億元,毛利率上升至32.3%,淨虧損同比大幅收窄47.6%至3.34億元。

一如預期,疫情“衝擊”效應帶來的beta消失,平安健康2023年營收有所下降。其實,不只平安健康,同行業其他兩大平台,在三季報中營收增速同樣出現兩位數下降。

但正因如此,如何依靠自身資源稟賦,打磨產品與服務,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差異化alpha,才考驗公司的硬實力。

平安健康抓住的alpha,是B端和F端兩大戰略業務。

其中,爲企業客戶提供體檢、健康管理等B端員工健康管理服務,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81.2%;面向保險及金融客戶的F端醫健養服務,收入22.0億元,同比增長14.8%。

上述兩端戰略業務深入推進成果,已體現在平安健康的邊際增長上面。2023年下半年,平安健康營收環比增長10.3%。

所謂高質量增長,一是可持續,二是紮紮實實能賺錢。反映到財務指標上,就是毛利率水平提升。

業績顯示,平安健康兩大主營業務——醫療服務毛利率達到40%,較2022年增長4.9%;健康服務毛利率26.1%,較2022年增長5%。

其中,高毛利的醫療服務增長,營收佔比從2021年的31%增長到2023年的44%,從而拉高公司整體的毛利率水平。去年,平安健康整體毛利率達到32.3%,較2022年增長5.4%。

來自戰略業務的增長,是整體盈利“上岸”加速的根本原因。扭虧爲盈的勢能,正在逐漸累積。

另一方面,降本增效、費用結構優化,也加速了“上岸”的進程。

2023年,平安健康的營業成本大幅下降30.2%,其他各項費用中,營銷及銷售費用下降25.4%,管理費用也下降15.3%。

值得一提的是,費用能夠得到控制,一方面源於AI等數字化運營所提升的效能,另一方面是用戶高“復購”節省的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從2021年整體17.6億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8.4億,與B端企業續約和F端用戶留存息息相關。

02 新增長,站在“巨人之肩”上

平安健康選擇B端與F端兩大業務,作爲戰略轉型與深化的着眼點,當是看到了其發展空間與自身優勢的契合之處。

就員工健康管理的B端戰略業務而言,企業健康管理賽道,無疑是大市場。

從宏觀大盤看,截至2022年底,中國登記在冊企業數量就超過5000萬。根據地方醫保局數據,2023年職工參保人數3.54億人,其中在職職工爲2.6億人。

以最常見的體檢爲例,需求體量自不必多言,體檢如果發現問題,還有隨之而來的健康管理需求。

平安健康的目標客戶,以央企、大中型外企、民企爲主。這些企業,涉及不同地域、工種和層級,體檢活動的安排較爲複雜,需要專業企業來提供一整套專業服務體系,從而提升效率,將企業福利踏實落實。

基於如此多元而複雜的需求,平安健康不僅擁有覆蓋全國的醫療服務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地區的個性化需求,同時還具備大型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的豐富服務經驗。

在此前“易企健康”企業健管產品基礎上,平安健康全新升級“體檢+”及“健管+”兩大解決方案,及“身心體檢”、“健康會員”和“福利商城”三大核心產品,以滿足企業客戶爲員工定製化醫療健康需求。

其中,“體檢+”解決方案,通過體檢方案定製、企業團檢報告、企業健康看板、企業健康官和保健醫生全流程諮詢指導等增值服務,提供優質服務並延長服務鏈條,增強企業客戶的獲得感。

以華潤雪花啤酒(00291.HK)爲例,每年的員工體檢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員工數量多、工作地域分佈廣,尤其是川藏等偏遠地區的員工,體檢非常不便。

全公司統一的年度體檢,實施成本高,且負責體檢安排的員工難以熟悉所有駐地情況,每年的員工體檢,都是一項龐大複雜的“工程”。

隨着平安健康與華潤雪花合作,上述難題一一得以解決。數據顯示,2023年,華潤雪花體檢服務的實際到檢率預計可達94%,爲歷年最高。

“健管+”則爲員工提供線上門診、線下就醫、名醫服務等,按需爲員工定製心理EAP、企業醫務室等產品,做到數字化全流程管理。同時,打通數據孤島,爲企業分析提供可視化專屬醫療健康服務,“健管+”讓企業健康管理不再碎片化。

平安健康佈局企業健康管理,也收穫頗豐。

從數據看,2023年超過10億元的營收、超過80%的增速,昭示藍海市場的一角圖景,同時展現出平安健康加碼企業健康管理業務的增長潛力。

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內,企業端服務付費用戶數超510萬人,同比增長75%;累計服務企業客戶1508家,較去年同期增長530家,ARPU(單客價值)同比增長3.6%。

體檢服務只是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的一個子項目。平安健康的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以及與保險理賠系統打通的藥品直賠,可覆蓋體檢、問診、購藥和就醫協助等醫療健康服務。即便員工身在海外,平安健康的名醫工作室,也能爲其提供線上跨國會診與用藥諮詢。

在C端獲客方面,平安集團(601318.SH/02318.HK)內部有大量潛在客戶有待挖掘,這成爲平安健康F端醫健養服務業務的增長基石。

並且,平安健康與集團內部生態資源——壽險、產險、健康險、銀行等,還呈現出雙向賦能的協同合作。

平安集團內的銀行、保險等合作機構,平安健康可爲其客戶提供家庭醫生、健康檢測、慢病管理等醫療及健康服務。

比如,爲助力平安人壽“平安臻享RUN(2023)健康服務計劃”全面升級,平安健康推出家庭醫生、健管計劃、健康檢測、慢病防控等多項服務,並進行分級管理,平安人壽的客戶最高可享受“全家共享家庭醫生”等18項健康管理服務。

又如,針對平安銀行(000001.SZ)及其他綜合金融渠道用戶,平安健康推出客戶分層定製、名醫問診協助等一系列服務,協助銀行合作渠道更有效拓客、黏客。

截至2023年底,平安集團個人客戶有2.32億,優質大中型企業客戶5.5萬。僅在去年,平安健康的F端付費人數增至約2630萬,同比增長6.7%;ARPU同比增速7.5%。相比集團的用戶池,F端業務滲透率還有廣闊空間。

另一方面,平安健康也是平安集團“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截至報告期末,平安健康已建立起覆蓋29個科室的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合作近2500位名醫專家,可滿足用戶全場景、多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

同時,圍繞8大專科,平安健康建有23個專病中心,打造專科專病標準化診前、診中、診後解決方案。這些資源能力,便捷方式提供給保險客戶,從而提升了保險產品的吸引力。

客戶使用平安健康的服務後,健康問題得以解決,出險概率也相應降低。這有助於減少賠付,增加保險產品的利潤。

同時,這些服務增加了客戶與平安集團整體互動的黏性,將原有低頻金融活動變爲高頻的醫療健康服務。

03 “精準”普惠醫療,應當怎麼做?

員工、母親、老年父母,每個人都承擔着多重社會角色。身心健康,是他們最基礎也最複雜的訴求。每個人的醫療需求得到必要且適宜的滿足,對社會而言是極大的福利增進。

深入追蹤與精準呵護這些訴求,是普惠醫療的使命所在。

其關鍵,在於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致力於消除不平衡差異,實現從治療爲中心向健康爲中心的轉變。

以社會熱議的養老爲例,2023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約2.9億,佔了全國人口21%以上。

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發佈,鼓勵拓展醫養結合服務,推動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鼓勵醫療機構通過日間康復、家庭病牀、上門巡診等方式,將康復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支持開展老年康復評定、康復指導、康復隨訪等服務,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

養老服務的難點在於缺少標準,以及城鄉差異,品質參差不齊。因此這一政策,指向爲老年群體打造全流程、全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以提升獲得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便捷性與有效性。

作爲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的領先者,平安健康將規範行業服務品質和性價比標準,定義爲“有責任要做的事”。

具體講,藉助多場景、多形態醫療養老服務產品,平安健康代表支付方整合供應方,做好家庭醫生、養老管家兩個服務樞紐角色,爲用戶提供高質量、有性價比的醫健養老服務。

平安健康將一線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整合爲到線、到店、到家到企三大類。到線是線上問診和健管服務,到店涵蓋了全國絕大多數三甲醫院和20餘萬家藥店,到家覆蓋了以適老類爲特色的上門服務。

通過“三到”服務網絡,平安家醫爲客戶提供小病快速診、慢病規範管、大病精準轉的全場景主動式醫療健康服務。

平安養老管家則圍繞居家老人三大場景,提供衣、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個類目超過500餘項的服務。

從平安健康管理式醫療服務的細節來看,除了包括養老群體在內的企業員工、社區群衆和醫療機構患者的“已病”診療,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體系的要旨,還在於防“未病”,即實現線上+線下、院內+院外、醫療+健康的閉環服務,爲多層次需求人群提供差異化補充。

對全社會而言,圍繞個人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建立的管理式醫療服務,既保護了人民群衆的身體健康,也減輕了醫保壓力。

而管理式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更高維度上實現醫療資源均衡、降低醫療成本,助力普惠醫療,以回饋社會。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