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巨头减亏、多家Biotech全面盈利!创新药下半程,盈利时代已来?

巨頭減虧、多家Biotech全面盈利!創新藥下半程,盈利時代已來?

時代財經 ·  03/22 16:42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羽岐

2024年,部分Biotech創新藥企開啓盈利年。

3月21日,港股18A企業復宏漢霖(02696.HK)發佈2023年業績,財務數據顯示,其集團總收入約爲53.94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約67.8%,盈利總額約5.46億元,2022年同期則虧損6.953億元。這意味復宏漢霖扭虧轉盈,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復宏漢霖在業績中表示,盈利系其核心產品陸續實現商業化銷售後持續銷量擴大所致。

不止復宏漢霖一家,多家Biotech創新藥企首次在2023年實現全年盈利。

就在復宏漢霖發佈年度業績的三天前,另一家港股18A企業康方生物(09926.HK)發佈2023年業績,財務數據顯示,康方生物總收入爲45.26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40%,利潤表現方面,則由2022年虧損14.22億元轉爲年度盈利19.424億元。

今年1月,和鉑醫藥(02142.HK)也表示,根據其對公司未經審核綜合管理賬目的初步審閱,預計2023年,和鉑醫藥全年總盈利約180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虧損約1.37億美元。

醫藥行業週期性長、創新藥研發難,也因此盈利、商業化上市獲益一直是橫亙在醫藥創始人面前的一道難關,爲了闖過去、保持住,Biotech創新藥企在不斷地尋找要領。

a2f61a78e66f42dca734701acb6f7b93.png圖片來源:圖蟲

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分析師寧靜告訴時代財經,“對於Biotech或Biopharma企業來說,虧損在商業化早期階段實屬常態。隨着收入的增長,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也會相應增長,這可能導致虧損額度的擴大。但如今已有和鉑醫藥、康方生物、復宏漢霖等幾家企業相繼步入了盈利階段,這標誌着Biotech創新藥企的盈利節點已成爲市場的關注焦點。但當下,整個醫藥大環境依舊充滿挑戰,Biotech創新藥企可以通過精準選擇適應症、制定合適的商業化策略以及關注成本控制和政策環境等方式改善營收,也仍有機會保持盈利情況並實現持續發展。”

Biotech進入盈利時代?

2015年7月22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佈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覈查工作的公告》,這一公告的發佈掀起了醫藥行業內“最嚴數據覈查”的篇章。此後,國家亦陸續啓動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創新藥也因此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國內湧現出幾千家新藥研發公司,國產創新藥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

三年以後,港交所也發佈了一則新政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即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首次允許一些未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以港交所18A章節規則上市,這也是港交所第一次對這些未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敞開資本的大門,不到6年上市超60家Biotech創新藥企在港股上市。

近十年的藥政改革,頒佈近6年的港股18A規則,均推動着生物醫藥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然而,極速發展與賽道“內卷”的背後並不意味着創新藥企有錢可賺,更多的企業仍處於上升階段,甚至遭遇現金流短缺的情況。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尾部Biotech創新藥企,在寒冬中現金流愈發吃緊,其中幾家公司的賬上現金甚至不足億元。如邁博藥業(02181.HK),截至2023年年中,其賬面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下0.23億元,而這一數值在2022年年中還是0.802億元。

由於生物科技公司在早期階段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尤其是臨床試驗階段“花錢如流水”,再疊加渠道建設、市場推廣等費用的支出,虧損是商業化早期階段的常態。一旦有Biotech創新藥企盈利則會迅速成爲行業內關注的焦點。

早在2023年半年報時期已經陸續有藥企披露其公司盈利或已商業化上市的產品獲得收益。時至2024年,多家藥企已發佈2023年業績預告或年度業績,華潤三九(000999.SZ)、華東醫藥(000963.SZ)、科倫藥業(002422.SZ)、萬泰生物(603392.SH)等醫藥企業淨利潤均超10億元。

在港股上市的復宏漢霖、康方生物、和鉑醫藥、和黃醫藥(00013.HK)等創新藥企的財務數據亦顯示它們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或首次扭虧轉盈。創新藥頭部企業百濟神州(BGNE.NS;06160.HK;688235.SH)儘管仍在虧損,但其拳頭產品澤布替尼(商品名:百悅澤)已躋身“十億美元俱樂部”,其全年全球銷售額達13億美元,成爲國內首個“十億美元分子”。

倏忽十年,創新藥企進入了盈利時代,但仍有行業人士擔憂,盈利是否只是暫時的,週期性的行業起起伏伏才是常態,保證公司盈利或產品盈利的穩定性才是藥企接下一段時期立足的根本。

如何保持盈利?

實際上,多家藥企的業績已經顯示,企業的盈利並不是單靠藥品賣得好、能治病跑出來的,更多的是依靠BD(商務拓展)、產品銷售等多重疊加的方式創收。據2023中國藥企BD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藥企BD交易總額達505.9億美元,交易事件共124件,BD交易儼然成爲2023年醫藥行業的關鍵詞,併爲企業貢獻了大量的現金流,甚至成爲企業扭虧轉贏的關鍵。

康方生物在其2023年年度業績中也表示,其核心產品之一PD-1/CTLA-4卡度尼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開坦尼)爲業績貢獻了13.578億元的銷售額,而與Summit Therapeutics的授權和技術合作在去年全年貢獻了29.228億元的收入。

據其早前的公告介紹,2022年底,康方生物與Summit Therapeutics就依沃西(PD-1/VEGF雙抗,AK112)達成全球開發合作,合作達成後,康方生物將會獲得5億美元的首付款及包括最高可達50億美元的總交易金額及銷售提成。

和黃醫藥亦如此。其與武田製藥的合作確認收到首付款2.8億美元,取得FDA批准後的里程碑付款爲3200萬美元,這一收入已佔其2023年營收的近四成。和黃醫藥也表示,得益於與武田製藥的合作和中國的商業化進展及第三方分銷的增長,其2023年淨收益達1.01億美元。

“現有的Biotech創新藥企盈利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授權收入、合作研發、政府資助以及產品銷售等均爲關鍵的盈利途徑,不同的企業,基於其獨特的經營狀況和發展階段,會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寧靜直言,由於生物醫藥產品的研發過程漫長而複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且伴隨着高風險,僅依靠產品自身的商業化來實現盈利對於衆多Biotech來說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尤其是在商業化早期階段,由於市場份額有限,銷售規模難以迅速擴大,企業實現盈利的難度極大。因此它們需要多元化的方式確保企業的穩健運營。

但就產品本身而言,適應症抗打、商業化策略配合得當仍然是企業盈利的關鍵點。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分析師丁紅曾對時代財經表示,以PD-1賽道爲例,不同PD-1產品在各種癌症適應症上的獲批情況和差異化較大,那麼尋找在特定癌種中尚未充分開發的適應症領域,適應症的逐步獲批才能助力擴大市場規模。

去年10月,君實生物(01877.HK;688180.SH)的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中文商品名:拓益;美國商品名:LOQTORZI)成爲首個成功闖關美國市場的國產PD-1抑制劑,這一產品的出海不僅爲衆多出海的創新藥企帶來希望,也給君實生物減虧打下基礎

“的確,一些有遠見的Biotech企業正積極將目光投向海外新興市場,通過成立海外合資公司等模式,深耕東南亞、北非、中東等人口衆多、具備一定支付能力的地區,尋求更廣泛的商業化合作。”寧靜對時代財經表示,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成功的Biotech創新藥企始終是少數,被市場淘汰才是這一行業的常態。因此,及時轉型爲Biopharma,或者對自研管線乃至自身進行合併出售,不失爲一種明智的全身而退的策略。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靈活應變、果斷決策,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不二法門。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