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深度好文 | 存储,战火重燃

深度好文 | 存儲,戰火重燃

遠川科技評論 ·  02/24 11:54

來源:遠川科技評論

作者:何律衡

過去一年,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在搶購AI芯片,至今供不應求。

英偉達的產能上不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HBM(高帶寬內存)不夠用了。每一塊H100芯片,都會用到6顆HBM。當下,SK海力士、三星供應了90%的HBM,並且技術領先美光整整一個代際。

這給了韓國人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

衆所周知,內存市場一直保持着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韓國人一家獨大:三星與SK海力士兩家公司,就佔去七成市場。但排名第三的美光,仍保有20%以上的市佔。雙方打得你來我往,各有勝負。

這樣的局面,韓國人大抵是不滿意的。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攻下了9成以上的存儲器市場;這種壓倒性壟斷,才是韓國半導體的終極夢想。

因此在2024年初,韓國政府將HBM定爲國家戰略技術,併爲HBM供應商提供稅收優惠,準備再一次發起衝鋒。

如今,距離韓國人的夢想照進現實,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了。

馮·諾依曼的“陷阱”

韓國人之所以能等來又一次機會,很大程度上得感謝“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1945年,全球第一臺計算機ENIAC問世在即,馮·諾依曼聯合同事發表論文,闡述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體系架構。其中最大的突破在於“存算分離”——這是邏輯運算單元第一次從存儲單元中被剝離出來。

如果把計算機內部想象成後廚,那麼存儲器就是倉庫管理員,而邏輯芯片就是主廚。

最初,“炒菜”和“管倉庫”的工作,其實都是由同一塊芯片來完成的;隨着“存算分離”的概念被提出之後,計算機才開始設立多個“崗位”,並分別“招募人才”。

拆分出來的邏輯芯片,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CPU與GPU。

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存儲和邏輯芯片各司其職,如流水線一般絲滑,高效且靈活,很快獲得了初代計算機設計者的青睞,並一路延續至今,經久不衰。

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馮·諾依曼架構。

然而,“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在設計這套架構時,無意間埋下了一顆“炸彈”。

馮·諾依曼架構如果想要效率最大化,實際有一個隱含的前提:

即存儲器到邏輯芯片的數據傳輸速度,必須大於或等於,邏輯芯片的運算速度。翻譯成人話就是,倉庫管理員將食材送到後廚的速度,必須比主廚烹飪的速度快。

然而,現實中的科技樹,卻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存儲器明顯跟不上邏輯芯片的迭代速度。以CPU爲例,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這種性能失衡已無法忽視。到21世紀前,CPU和存儲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已經在以每年50%的速率持續增長。

這就導致,決定一塊芯片算力上限的,不是邏輯芯片的算力,而是內存的傳輸速度。廚師已經嚴重溢出,倉管能送多少食材,決定了後廚能出多少菜。

這就是現在常說的“內存牆”,即馮·諾依曼所留下的陷阱。

上個世紀,有人曾試着嘗試改變現狀,一批全新的芯片架構展露了頭角。然而,蚍蜉難以撼樹,相較於圍繞馮·諾依曼架構建立的生態帝國——包括編程語言、開發工具、操作系統等帶來的好處,那一點性能提升,不值一提。

直到人工智能浪潮洶湧而至。

新的火種

以深度學習爲基石的人工智能,對算力有着近乎病態的需求。

OpenAI就曾做過一筆測算:從2012年的AlexNet模型到2017年穀歌的AlphaGoZero,算力消耗足足翻了30萬倍。隨着Transformer問世,“大力出奇跡”已然成爲人工智能行業的底層邏輯,幾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困於算力不足。

作爲阻撓算力進步的“罪魁禍首”,馮·諾依曼架構很快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AMD是最先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科技巨頭之一。對此,它採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把存儲器放到離邏輯芯片更近的地方。我把“倉庫”建得離“後廚”近一點,送貨速度不就提上來了麼?

但在當年,AMD這套方案存在一個致命缺陷。

過去,存儲通常都通過插槽“外掛”在GPU封裝之外,相當於把倉庫建在郊區。

然而,AMD爲了縮短兩者的距離,打算將存儲器移到和GPU同一封裝內的同一塊載板上。但載板面積十分有限,如同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傳統的內存往往面積又很大,彷彿一個特大型倉庫,中心城區顯然建不下。

至此,HBM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它使用了縱向堆疊小型DRAM裸片的方式。

我們可以把HBM想象成一座高達12層的超小型倉庫。由於倉庫面積小,佔地需求大大降低,可以順理成章地搬進中心城區;與此同時,從1樓到12樓,每一層都能存儲數據,所以實際性能並沒有縮水。

當下,HBM的表面積,只有傳統內存的6%。這項新技術,讓AMD的技術方案得以成功落地。

於是,AMD向太平洋對岸的SK海力士伸出了橄欖枝。

2015年,AMD推出GPU Fiji,在一塊芯片載板上排布了4顆HBM,給了業內一個小小震撼。而搭載Fiji的高端顯卡Radeon R9 Fury X,當年在紙面算力上,也第一次超過了英偉達同代的Kepler系列。

雖然從後續市場表現來看,Fiji是一個失敗的作品,但沒有妨礙HBM的驚鴻一瞥,攪亂一池春水。

少數人的遊戲

當全球科技公司都開始押注人工智能,撞開了“內存牆”的HBM,也順勢走上時代舞臺的中心。

然而,只有少數人,能從HBM浪潮中分走蛋糕。當下,HBM即將跨入第四代,牌桌卻始終湊不齊四個人。截至2023年,有能力生產HBM的廠商仍然只有三家:SK海力士、三星、美光。遺憾的是,這個局面大概率還將保持很久。

三巨頭雖然也壟斷了傳統內存,但在市場景氣時,二、三線廠商也能跟着喝上肉湯。可在HBM領域,其餘廠商別說喝湯,連桌都上不了。

過高的技術門檻,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

前文曾提到,HBM是一座高樓層的小型倉庫;如何實現高樓層的設計,這背後可大有學問。

目前業內採用的技術叫TSV(硅通孔),是當前唯一的垂直電互聯技術。通過蝕刻和電鍍,TSV貫穿堆疊的DRAM裸片,實現各層的通信互聯,可以想象成給大樓安裝電梯。

由於HBM的面積實在太小了,導致對TSV工藝的精度有着極其嚴苛的要求。其操作難度,不亞於用電鑽給米粒鑽孔。而且,HBM還不止需要“鑽一個孔”:隨着大樓越造越高,HBM對TSV的需求量也會相應增加。

三巨頭在TSV技術上的積累最爲深厚,足以輕易甩開云云小廠,穩坐山頭。

原因之二,是HBM打破了傳統內存IDM的模式,需要依靠外援,自己說了不算。

IDM模式是指,從設計、製造到封裝全部由內存廠商一手包辦。過去,三星等內存廠商之所以敢發動價格戰,正是因爲掌握了整個製造流程,可以最大程度擠壓利潤空間。

但到了HBM,設計、製造還是自己做,可封裝這一環節,就必須依賴晶圓代工廠。

HBM畢竟不是一塊獨立的內存,需要安裝到邏輯芯片旁邊。這個過程涉及到更精細的操作、更精密的設備,以及更昂貴的材料,只能求助於先進封裝技術。當下,只有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技術達標,三巨頭都是它的客戶。

只是台積電的產能相當有限,僧多粥少,三巨頭都不夠用;新玩家想入局,還得看臺積電樂不樂意帶上你。

極高的技術門檻,以及對臺積電先進封裝產能的依賴,HBM大概率只能是少數人的遊戲。也正是因爲這些特點,讓HBM戰爭的打法,註定與過去的內存戰爭迥然不同。

重塑遊戲規則

衆所周知,傳統內存的競爭往往圍繞價格戰展開。因爲傳統內存是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各家之間性能差距並不大。往往誰的價格更低,誰就能拿到更多訂單。

但對HBM來說,技術迭代更快的一方才握有主動權。

因爲HBM主要用於AI芯片,其主要賣點就是性能。一塊強大的AI芯片,能大幅縮短訓練模型的時間。對科技公司而言,只要能儘早將大模型推向市場,多花些“刀樂兒”又何妨?

因此在過去幾年,內存廠商一直在圍繞技術內卷。

2016年,三星能在HBM市場反超SK海力士,正是因爲率先量產了新一代的HBM 2,在技術上跑在了前頭。

另一方面,抱上一個夠粗的大腿,同樣也很重要。

因爲有能力生產AI芯片的科技公司,全世界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家,對大客戶的依賴度很高。過去幾年,SK海力士、三星、美光圍繞HBM的比拼,實際比的就是誰抱的大腿更粗。

SK海力士下場最早,一出道就綁定了頗有野心的AMD。可惜AMD的芯片銷量不佳,連累SK海力士的HBM一度叫好不叫座。

相比之下,三星就相當“雞賊”,憑藉着率先量產的HBM2,成功抱上了英偉達的大腿,反超了SK海力士。

然而在2021年,SK海力士率先量產了HBM 3,成功將英偉達拉攏到自己的陣營中。如今全球瘋搶的AI芯片H100,用的就是SK海力士的HBM。新大腿加持下,SK海力士徹底奠定了“HBM一哥”的地位。

與韓國人相比,美光運氣最差,攤上了英特爾。

2016年,美光和英特爾押注了另一條技術路線。矇頭研發了數年,美光才意識到選錯了路線。此時,美光已經落後韓國對手整整兩個代際。

目前,SK海力士包攬了HBM整體供應的50%,隔壁的三星拿下了40%,美光僅有10%。

受到HBM業務的拉動,去年三季度SK海力士在內存市場的份額暴漲至34.3%,距離超越三星僅有一步之遙。要知道,三星已經在內存市場Top 1的位置坐了30多年了。

然而,拼迭代速度、拼大腿,新的打法,意味着更大的變數。三大廠商,目前看似分出了一二三名,實則各有底牌,正緩緩露出冰山一角。

三巨頭的底牌

作爲HBM的發明人、如今的第一名,SK海力士最大的底牌,顯然是遙遙領先的技術力。

爲了徹底殺死比賽,SK海力士準備直接顛覆HBM的設計思路。它計劃於2026年量產HBM 4,準備把HBM直接安在GPU頂部,走向真正的3D架構。也就是說,SK海力士準備直接將倉庫建在後廚樓上。

乍一看,HBM 4的設計思路似乎並不驚豔。

畢竟HBM的設計初衷,就是爲了縮短倉庫與後廚的距離;那麼幹脆把倉庫搬到後廚樓上,似乎是個很自然的選擇。然而,現實情況卻沒那麼簡單。

此前,各大內存廠商之所以沒采用這一設計,是因爲遲遲解決不了散熱:

把HBM裝到GPU頂部之後,數據傳輸的速度確實是更快了,但芯片功耗也會大幅上升,產生更多的熱能。如果不能及時散熱,將大大降低芯片工作效率,造成性能損耗,頗有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意味。

因此,如果想實現HBM 4的設計,必須得找到更好的散熱方案。

目前來看,SK海力士或許找到了突破口;一旦成功落地,無疑是對友商的降維打擊。

當然,SK海力士的模式也有缺陷——過於依賴台積電了。

前文曾提到,HBM技術高度綁定台積電的先進封裝。但在當下,台積電的產能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這就給三星留出了二度彎道超車的空間。

三星不僅是存儲器市場的最大卷王,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有的,三星基本都有,包括先進封裝,只是水平稍微差了些。

早在2018年,三星就推出了對標台積電的I-Cube技術,2021年時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目前來看,三星的I-Cube技術顯然是不及台積電的CoWoS,畢竟連三星自己都不用。但在臺積電產能明顯供不應求的當下,I-Cube技術就成了三星拉攏生意的武器。

SK海力士的老搭檔AMD,就沒能抵抗住“產能的誘惑”,更改了陣營。英偉達據說也有意試水,畢竟台積電的先進封裝增產有限,啓用三星有助於分散供應風險。

韓國人各有各的張良計,美國人有什麼過橋梯?

說實話,到目前爲止,美光在HBM的戰場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從未翻身的局面。經過近幾年的追趕,美光總算望見了先頭部隊的背影,但也僅僅只能跟在韓國人身後“撿漏”。

距離韓國人“一統內存江山”的終極理想,似乎只差最後一步了。

不過,這顯然是美國人所不樂於見到的。目前,HBM的大客戶們,大多來自美國。美光雖然落後,卻未必會完全出局。最新爆料顯示,英偉達剛向美光預訂了一批HBM 3。

此前,韓國人之所以能在內存市場“百戰百勝”,是因爲競爭的規則極其明確:即拼產能、成本。內卷向來是韓國人的“舒適區”,畢竟他們血管裏流的都是美式咖啡。

然而,HBM是一個不那麼“東亞”的產業。它面臨着極其嚴苛的技術競爭,以及隨時搖擺的大客戶。更多的變數,讓韓國人始終無法穩穩佔據鐵王座。更何況,另一股東方的神祕力量,也在虎視眈眈。

長夜漫漫,韓國人仍然無法安睡。

編輯/phoeb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