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新质生产力观察: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的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如何?

新質生產力觀察:引力一號首飛成功,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點名的商業航天發展情況如何?

財聯社 ·  01/11 17:20

①引力一號刷新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火箭紀錄。 ②引力一號成功發射能夠爲中國的一些高分遙感星座、衛星互聯網的發射和組網,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運力。 ③參考SpaceX的發展歷程,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商業火箭核心受益於衛星星座建設,市場空間將達千億規模。

財聯社1月11日訊 (記者郭松嶠)北京時間2024年1月11日13時30分,我國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成功發射由東方空間公司自主研製的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將搭載的雲遙一號18~20星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財聯社記者在發射現場了解到,引力一號刷新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火箭紀錄,首飛即採用難度較高的海上發射,標誌着我國固體運載火箭自主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擴充了我國中低軌衛星多樣化、規模化發射的能力,進一步豐富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

image

引力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中國民營航天捷報頻傳。4月,“天龍二號”成功首飛,實現了民營液體火箭首飛即成功;6月,“力箭一號”遙二成功發射,豐富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譜系;7月,“朱雀二號”遙二發射成功,成爲全球首款成功入軌飛行的液氧甲烷火箭……

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聯席CEO姚頌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表示,引力一號成功發射對中國航天事業有很大價值。能夠爲中國的一些高分遙感星座、衛星互聯網的發射和組網,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運力。“今年出臺了很多的政策,發動所有的民間的跟國家的力量一起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地完成國家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任務,這是所有的商業航天火箭裏面,第一個運載能力能夠去夠得到這樣一個給國家的衛星互聯網做一定貢獻的型號。”

談及商業航天賽道投資話題,姚頌告訴記者,航天產業投資的的高峰期發生在2019-2021年,近一兩年行業內相對趨緩,但從2023年底開始回暖。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據觀察,現在很多的政府引導基金和對政策比較敏銳的基金重點關注航天產業。

image

“重點培育有市場應用前景的企業”

航空航天產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回顧商業航天發展可以發現,2015年被成爲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當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標誌着中國航天邁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

2019年對中國航天亦是關鍵一年。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首次就商業運載火箭的科研、生產、試驗、發射、安全和技術管控等有關事項,進行了全面的規範與要求。

由於商業航天產業帶動力強、關聯產業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上海、武漢、寧波等多個陸續出臺商業航天發展政策,商業航天產業園區和基地也在多個城市落地。

地方層面,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各地政府出臺針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支持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其中在未來空間領域提出面向未來太空探索需求,重點發展商業航天、衛星網絡等細分產業。

在促進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方面,上海近期印發《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3-2025年)》。計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從火箭、衛星、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新引進和培育10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培育5傢俱備科創板上市條件的硬核企業,扶持一批民營“專精特新”優勢企業,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全球經驗來看,航天產業商業化是大勢所趨。在開發太空資源的進程中,民間力量可以與“國家隊”互補並形成良性競爭。

金仲和同時指出,但同時目前中國商業航天也面臨着需求較少,國內競爭比較激烈和殘酷,最終導致廠家拿到的資源都非常有限。中國整個衛星研製的模式仍然是停留在原來傳統的一些模式,包括體制、商業化運作等方面。未來需要克服成本高、造價投入大、資本配套不健全,以及市場應用不清晰等現實問題。資本角度來看,要重點培育有市場應用前景的企業,投資之前就應反覆論證其技術應用的市場前景。

談及在市場方面,哪類衛星它上天需求的增量最大?姚頌對記者指出,衛星傳統三大應用叫通導遙,即通信導航遙感。目前看增量最大的是衛星互聯網,整個衛星互聯網的基建規模不亞於原來三大運營商的基建規模的,因爲它相當於6G整個的新一代的通信基礎建設,但是這些相關的任務還沒有那麼快的釋放,還有幾年時間,在長遠看就是衛星互聯網的發射,可能會佔到所有新的增量的70%以上,甚至80%以上。

“投資基金近期對航天產業逐步回暖”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國家政策支持商業航天發展以來,民商火箭快速成長,已經實現了多款300公斤級、1.5噸級運載能力火箭發射。引力一號是國內首個運載能力達到4噸級/500kmSSO的民商火箭,將助推我國商業航天技術水平和市場應用邁上新的臺階。

image

東方空間CFO史聖卿在接受財聯社採訪時表示,近幾年其實從全球來看,整個火箭發射是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在2020年時,全球總的火箭發射次數是120次左右,到22年應該這個數應該就增長到了190多次,2023年接近205次。三年的時間其實翻了一倍,而且整個數字還在呈現一個快速的增長。比如說美國的space X2023年是計劃發射100次,實際90多,然後它2024年計劃144次,咱們國2023年總的發射次數應該是接近70次,但是2024年目前的發射計劃應該是超過了90次,所以整體保持一個在三年翻倍的基礎上還要30%+的預期增長。

史聖卿表示,海外非常明顯的是以商業發射爲主要的增長驅動,國內的話這兩年也開始呈現這方面趨勢,在2020年、2021年國內還只有一次商業火箭發射,2022年有5次,2023年有十餘次,目前看今年肯定還會進一步增長,所以整體也是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史聖卿也坦言,其實即使在這種增長情況之下,整個市場還是有明顯的供不應求的。僅僅2023年爲例,目前還是有比較多的商業衛星的需求,他們去採購體制內的一些型號系列的火箭,因爲型號任務排不過來、導致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可能至少都有三發以上的這種火箭,所以對應整個供需緊張的情況還是比較明顯。而且目前市場上也有一些測算,面向未來的3~5年,隨着國家的大的遙感星座、低軌通信的星座的建設,可以說在27~28年之前,整個火箭可能都無法滿足衛星發射需求的增長,這是市場端。所以總體來說需要有更多的火箭來提供。

金仲和認爲,無論商業火箭還是衛星,都是高技術行業,不僅需要技術支撐,還需要大量資金和製造業產業鏈配套。火箭領域競爭非常殘酷,現在需求還沒有爆發出來,整個中國商業火箭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真正的商業閉環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姚頌對記者表示,在早期,由於國家政策相對不明確,投資人相對比較謹慎,只有部分類似經緯中國這種資金週期特別長的美元基金敢投。航天產業投資的的高峰期發生在2019-2021年,近一兩年行業內相對趨緩,但從2023年底開始回暖。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據觀察,現在很多的政府引導基金和對政策比較敏銳的基金重點關注航天產業。

財聯社記者也注意到,市場的缺口爲商業火箭領域帶來了“投資熱”。中信證券研報預計,商業航天時代,航天活動遵循以盈利爲主要目的、遵循市場機制,因此運載火箭的低成本、大運力是未來的趨勢。參考SpaceX的發展歷程,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商業火箭核心受益於衛星星座建設,市場空間將達千億規模。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