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4年银行业:减费让利持续,盈利能力或将承压

2024年銀行業:減費讓利持續,盈利能力或將承壓

鈦媒體 ·  01/05 11:55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2023 年,全球經濟總體弱復甦,美聯儲加息背景下,銀行業裁員、破產時有發生,而國內銀行業肩負支持實體經濟、化債、援救房地產等重任,“讓利”貫穿全年,這也使得國內銀行業整體業績承壓。

2024年,銀行業依然負重前行,“讓利”依然是銀行業的關鍵詞,如何在保持自身盈利與服務經濟復甦之間做好平衡,是行長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2024年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還將承壓

2023年12月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爲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釋放了更積極的穩增長信號。展望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繼續結合調控,經濟持續、穩定復甦仍是2024年的經濟工作重心,市場經營環境將得到修復,在大環境穩住的情況下,銀行也將受益。對於“救助”房企和實體經濟的指引,銀行的大力干預將提高市場信用預期,不管是對於實體企業還是銀行都是好消息,這爲信用質量的穩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在經濟持續復甦背景下,從最新的社零數據就可以看出,能源、化工、製造業等傳統順週期行業率先復甦,這類行業的信貸質量有望繼續改善。房地產以及相關產業鏈也有望在2024年企穩回升,最直觀的反饋是各大行積極響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2023年底銀企便積極開展座談會,助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積極支持房企的同時,2024年需更關注銀行對房企的新增投資項目貸款額度,嚴格把控流動性、不良貸款、抵押資質評估等風險點。

此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風險也是近幾年來的中央重點幫扶點,雖然此風險被禁止於地方信用進行掛鉤,但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此類關聯的無可避免的,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風險尚有韌性,化解仍需時日。聯想政府對房企的相關政策,預測“銀房實驗”政策落地有所建樹後,政府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對銀行這個“工具”的使用。從股票和業績表現來看,銀行之間存在嚴重的分化,2023年A股走出了跌宕起伏的行情,可以說五大行吃到了所有的紅利,反觀其他上市的股份制銀行,表現就不那麼理想了。五大行的業績也顯示出資產的擴張,在同業中各項指標表現相對優異,體現出優質業務集中化的現象,可見五大行的“讓利”仍有空間。

帶動消費動能復甦也是24年經濟重要抓手之一,消費貸作爲支持消費的重要手段,零售銀行依然會是銀行業戰略佈局的重點領域。零售業務以資本佔用少、收益穩定、經營風險分散、抗週期性強等特點,成爲當下金融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銀行實踐來看,零售業務是商業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零售業務動能強,效益貢獻穩定並持續提升。在後疫情時期,中國居民開始開拓新的消費習慣與方式,這也給銀行在消費金融服務新的機會。

但是大環境必然的變好不代表就可以“躺平靜等紅利”,只能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未來一段時間仍會延續下降趨勢。在疫情前,M2增速已持續兩三年低於10%,後疫情恢復期,國家增加刺激手段而導致M2增速連續超過10%,在復甦進程陸續推進後,這種情況將不可持續。此外,長期看我國的經濟增速隨着經濟規模的增加將逐漸下降。在中國,銀行之間的競爭相對簡單,主要體現在規模、成本和資本上。M2的邊際放緩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銀行資金成本將會提高,因此對於存款基礎不好,同業負債業務多的銀行將會面臨淨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

圖片來源:wind

此外“減費讓利”仍將在2024年延續,銀行淨息差收窄趨勢恐將延續,但收窄速度或將放緩;淨利潤或將維持平穩或低速增長;儘管資產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對應的資本利潤率可能有下行趨勢;隨着降息預期不斷,資產負債表業務和交易轉移到非傳統機構的比例持續上升。綜上,2024年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還將承壓。

順應時代,主動變革

2024年是“一帶一路”提出的第十一年,中國銀行業將繼續完善海外網點佈局,動態調整資源投入,推進網點佈局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在提供對應金融服務的同時,銀行將持續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深化國際合作,加強與各方機構聯繫往來,有序推進跨境合作、業務撮合等金融實踐向縱深推進,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近年來,已陸續有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開發爲外籍人士提供貿易便利性的功能,這一趨勢會在2024年得到很好的延續,以更開放的經濟環境刺激帶動境外投資,促進資本流動,也給銀行帶來更多更廣的業務。

2024年,中國銀行業可能會受到以下三大因素影響。一是,宏觀經濟大環境下,仍有許多國家處於高通脹和高利率水平,這對人民幣資本有一定的影響。二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三是,隨着銀行體系逐漸成熟,政府將深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在當前的國內國際背景下,銀行急需尋求一條創新發展道路。首先,銀行需要積極開發併合理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並節約成本。第二,銀行應該調整資產負債表,對錶內和表外業務進行合理的結構性調整,用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業務將被信貸業務所“掌控”的銀行解救出來。第三,銀行要增加自身的“抗險型”,積極主動適應各類風險環境,其中包括應對房地產等特定行業的潛在信貸挑戰。第四,強化監管體系和審查流程,嚴防網絡欺詐等危害銀行聲譽的惡性事件,加強銀行的安全性。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