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投行遇冷:年内IPO融资金额下降38%,龙头券商业务量也在缩水

投行遇冷:年內IPO融資金額下降38%,龍頭券商業務量也在縮水

時代週報 ·  2023/12/28 18:12

2023年收官在即,對於券商投行來說,這一年充滿挑戰。因年內IPO階段性收緊與再融資新規落地,股權融資市場疲軟,各家券商的投行業務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減。

據Wind數據統計,按上市日計算,2023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股權融資規模爲1.12萬億,同比下降32.98%,其中IPO融資金額爲3552.57億元,同比下降38.52%;增發金額爲5693.09億元,同比下降20.44%。

融資降溫也讓投行人們感受到了的冷意。一位就職於華東某券商的投行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今年的業務進行得異常艱難,“新項目難承攬,舊項目難推進。”

Wind數據顯示,按上市日計算,截至12月27日,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及國泰君安是2023年A股IPO承銷榜的前五位,而其中除了海通證券承銷金額相比2022年有所外,其餘4家的承銷金額和承銷項目數量相較2022年均雙雙下滑。

IPO、再融資均遇冷

8月27日,證監會表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在嚴監管與市場化的調整下,2023年的A股IPO市場明顯降溫。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IPO融資金額爲5868.86億元,2023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IPO融資金額爲3552.57億元,相較下滑38.52%,IPO家數則從2022年的428家降至310家。

時代財經從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網站了解到,以材料更新時間爲準,年內截至12月27日,共有259家企業終止IPO進程,包括審核不通過以及主動撤回,其中主板企業70家、創業板96家、科創板55家、北交所38家。

保薦機構方面,終止IPO項目較多的有中信證券(26家)、國泰君安(19家)、中信建投(19家)、民生證券(19家)、海通證券(18家)。

IPO項目的縮減使得券商投行業務受到較大影響。據Wind數據,按上市日計算,2023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排名IPO股權承銷榜前五,承銷金額分別是500.33億元、466.15億元、394.02億元,322.45億元以及317.14億元,承銷家數分別是34家、22家、33家、17家和22家。

對比2022年,除了海通證券,其餘4家券商的承銷金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信證券的下滑幅度最大,承銷金額下滑66.70%;承銷家數方面,5家券商均有所下降,中信證券的IPO項目數從2022年的57家降至34家,海通證券則從31家降至22家,中信建投證券從43家降至33家,中金公司從33家降至17家,國泰君安從33家降至22家。

另外,爲了更好地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維護資本市場良好的融資秩序,監管部門除了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節奏、融資規模等也作出了更加從嚴從緊的安排。

Wind數據顯示,2023年截至12月27日,增發總額5693.09億元,同比減少20.44%;配股總額爲150.49億元,同比下降75.54%;發行可轉債總額1383.54億元,同比下降49.42%。

投行轉戰北交所與債券承銷

融資收緊,券商投行業務部門面臨挑戰。上述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訴時代財經,自己從2022年初跟的一個項目,行業和企業質地都可以,今年還是撤了材料。而類似的撤回,他與他的不少同事都經歷了。

“新項目難承攬,舊項目難推進”,該投行人士這樣總結目前的行業環境。

另一位就職於大型券商的人士則認爲,至少到明年上半年,IPO和再融資的收緊趨勢都是比較確定的。“以前比較重視融資端,沒有兼顧到投資端的承受能力,現在要兩端平衡,更要考慮到投資者的感受,還要回應市場的呼聲。”

該券商人士還透露,據他了解,目前券商的人員優化力度比較大,重災區就是投行。“收入受到影響是肯定的,其次是戰場也發生了改變,滬深轉向了北交所和海外上市。”

從IPO儲備數量來看,項目仍主要集中在頭部券商,後期市場環境回暖後頭部券商的投行業務也將率先復甦。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27日,剔除不予註冊、終止註冊、終止審查家數後,目前進行中的首發項目中,中信證券保薦項目最多,爲65家,其次則是中信建投證券46家、海通證券38家、民生證券35家以及中金公司34家。

從各板塊的報審家數來看,“強投行”券商在北交所的發力明顯,如中信建投的北交所報審家數爲16家、民生證券的北交所報審家數爲12家。

不過在股權融資節奏放緩的同時,債券承銷2023年的成績相對較好。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截至12月27日,券商債券承銷榜的TOP5分別是中信證券(1.92萬億)、中信建投證券(1.51萬億)、華泰證券(1.23萬億)、中金公司(1.15萬億)和國泰君安(1.06萬億),相比2022年全年的承銷金額均有小幅增長。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