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3年大盘点:加息周期下的全球资金走势

2023年大盤點:加息周期下的全球資金走勢

財華社 ·  2023/12/27 22:13

一雙無形的手引導環球資金流向,這雙「手」是什麽?歸根結底是全球投資者的整體預期。

2023年,萦繞著資本市場的關鍵字是「加息」。

年度焦點:歐美齊加息抗通脹

有因必有果,加息周期的起點是超低利率。

進入2010年之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顯著放緩,人口老化、經濟欠缺活力、高昂的社會福利支出等因素困擾著這些經濟體,於是各國先後通過降息和央行瘦身以刺激經濟。

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維持低利率,儘管在2010年之前有過小幅向上微調,但在此之後一直保持在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水平,見下圖。

財華社從歐洲央行的數據看到,歐洲央行的降息周期始於2011年9月,一直持續到2019年9月,當時的三大利率指標:再融資利率和邊際貸款利率分别到達0和0.25%,存款利率甚至低至-0.50%。

英國央行的情況也是一樣,在2010年之後一直處於0.5%的低水平,2020年脫歐之後更低見0.1%。

全球最主要儲備貨幣美元的最近一次降息周期始於2019年8月,當年三次降息25個基點,2020年受疫情影響,一個月内兩度降息,合共降息150個基點。到2020年3月中,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由這次降息周期展開前的2.25%-2.50%降至0-0.25%。

由此可見,到2020年疫情對經濟的打擊顯現出來時,全球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利率已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以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可調整空間已不大。

由於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全球商品、服務均主要以美元結算,美元在全球經濟中起到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已實施的量化寬松背景下,美聯儲宣佈提供無限量化貨幣供應,簡單來說就是向市場無限量「泵水」,為該國的財政赤字埋單,刺激其經濟。

水多得冒泡,後果可以很嚴重。

在零成本的「水流」直推下,全球商品、服務價格水漲船高,歐美通脹迅速攀升,直至影響到選民生計。

這個時候,若放任低利率繼續保持,將可能引發「滞脹」,對歐美經濟帶來無法修補的衝擊,於是加息收水成為必然。

英國央行於2021年12月底開始加息,歐洲央行從2022年7月末起加息,而美聯儲則從2022年3月中開始加息,並且通過縮減資產負債表——減少買債規模,來從市場上「收水」。

年度變數:「不確定性」比「實際」更可怕

市場最懼怕的是不確定性,能夠掀起大風大浪的都是對「未知」的恐懼。

2022年是歐美激進加息的一年,而2023年或許稱得上是穩定加息的一年。

對比之下,2023年的不確定性要比2022年多,這是因為2022年各國通脹高企,加息大勢很明確。但是到2023年,情況不大一樣了,前期加息的影響逐漸顯現,加上疫情緩解,通脹有緩和迹象,更為重要的是歐美利率已處於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市場對於利率到頂、央行轉向降息的預期升溫。

當實際與預期出現偏差時,市場就會反應激烈,這正是美聯儲每次議息前後都會令華爾街市場大起大落的原因——可以說,2023年的資本市場主要被預期情緒拿捏著。

見下圖,率先加息的英國利率在最近似有收速迹象,但該央行的鷹派立場仍很強硬。英國央行於2022年加息3.25個百分點,2023年以來則加息1.75個百分點,到現在英國央行利率大約為5.25%。

歐洲央行的三大指標利率也在2023年9月20日之後按兵不動,存款、再融資利率和邊際貸款工具利率分别保持4.00%、4.50%和4.75%的水平。

最受關注的美聯儲,則在最近三次議息會議中維持利率不作調整,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最近一次議息會後聲明中暗示可能暫停加息,當前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5.50%的水平。

見下表,美聯儲最近一次降息和加息周期。

在央行態度含糊、利率周期轉折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達到峰值,進而導致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在「不確定性」主導的市場環境下,資金走向何方?

年度論點:資金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别累漲13.27%和44.03%,前者創下歷史新高,而納斯達克指數也在逼近2021年的高位紀錄。

需要注意的是,兩大指數的表現之所以如此理想,主要受到個别成分股大漲的推動,例如蘋果(AAPL.US)英偉達(NVDA.US)微軟(MSFT.US)等大盤股均創新高,但其他股份的表現卻不是那麽理想,例如消費股耐克(NKE.US)今年以來累跌6.49%,可口可樂(KO.US)累跌5.03%,輝瑞(PFE.US)累跌42.04%。

最直觀的表現是一級市場表現不濟,新股和再融資規模銳減:Wind的數據顯示,美股今年以來(截至2023年12月18日止)的IPO籌資規模為267億美元,明顯低於2020年時的1,533億美元和2021年的3,158億美元,僅稍高於加息周期開始的去年235億美元。

市場對資金前景的不確定性以及高利率環境下融資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對於擴張計劃持謹慎態度。這一現象引發了連鎖反應,大量企業暫停運營,對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產生影響,進而減緩了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此外,這種狀況還對金融服務行業,如投資銀行、咨詢經紀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需要關注市場資金狀況和利率環境對企業運營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在全球資本市場中,華爾街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投資風向標作用舉足輕重。美國共同基金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群體,其動向直接引領著全球資本市場的走勢。

見下圖,2022年3月美聯儲開始加息以來,美國長期共同基金大多數月份都是呈現資金淨流出狀態——也就是說撤走(或是市值蒸發)的資金要多於買入的資金。

根據ICI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共同基金新淨現金流量結構中,股權投資的淨流出幅度高達3,768.38億美元,其中美股淨流出達到3,119.54億美元,其他股權投資淨流出額為648.84億美元,混合(Hybrid)型基金(即包含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貨幣基金等)的淨流出額為922.6億美元,債券基金投資的淨流出為105.67億美元。

既然大資金從股權、債券、商品等投資撤走,那它們去哪了?答案是貨幣基金。

2023年前十個月,美國貨幣基金的淨流入高達7,638.39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淨流出1,667.35億美元,見下圖。

其中應稅貨基(Taxable money market fund)主要投資於短期國債、商業票據等短期投資工具,所獲得的利息收益需要繳納聯邦所得稅,應稅貨基今年前十個月的淨流入高達7,552.55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為淨流出1,908.31億美元;免稅貨基(Tax-exempt money market fund)主要投資於州政府和地方發行的一些免稅短期證券,一般可以獲得免稅,但相對於國債或具有一定的風險溢價,今年前十個月的淨流入為85.84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淨流入240.97億美元。

免稅貨基大筆淨流入反映投資者更青睐於投資風險較低、流動性高的短期國債,加息周期行將結束之時,資金傾向於抱持等待觀望態度,投資貨基既可以得益於高利率,又能保障流動性,在投資機會來時迅速把握。

展望2024年

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美聯儲以及日本在2024年貨幣政策展望方面,尚未給出明確且一致的立場。他們時而展現出強硬的「鷹派」態度,時而又表現出溫和的「鴿派」立場,顯示出未來政策方向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財華社認為,如果紅海、地緣政經等突發因素僅為短期現象,在通脹得到控制的情況下,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很有可能在2024年停止加息,並採取降息措施以刺激經濟增長。

那麽,在各類資產中,哪一類最有可能獲得收益呢?

從上述分析上來看,大資金都停泊在貨基以等候機會,也就是說有大批後備軍隨時準備入市,只等機會來臨。

2023年,加息周期對經濟的累積影響才剛剛顯現出來,傳導到實體經濟還需要時間。在這一年,我們看到眾多企業在延遲擴張計劃、大規模裁員、修正重組等,以淘汰表現欠佳的業務,節省成本提升表現,並將大筆現金以股息和回購的方式回饋給股東,這些收縮業務的影響很可能在2024年得到反映。

在2023年高估值基數的對比下,2024年的美股表現未必能追上今年。

不過,債市或將是另一回事,加息周期結束,最直接的得益者可能是債券投資,尤其美國國債。

若美聯儲落實2024年降息,「預期」將比「實際」更快地傳遞到資本市場,首先推高的將是加息周期後期發行的新國債,因為這時其票面利率最高,降息預期將壓降市場利率,這些票面利率較高的債券變得更有吸引力,實際價格將高於票面價,降息預期升溫,其價格也會隨之走高——這就是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走向相反的内在邏輯

總而言之,央行「無形的手」繼續撥弄風雲,2024年的資本市場或依然由美聯儲主導,順勢而行應可得益,無論如何,新一年,資本市場將會更加精彩。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