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净买入近100亿!内地资金大手笔抢筹港股,嗅到了什么?

淨買入近100億!內地資金大手筆搶籌港股,嗅到了什麼?

券商中國 ·  2023/11/08 09:03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吳琦

內地資金大肆掃貨港股。

港股連續上漲3日後,迎來調整。11月7日,港股行情全天震盪走弱,恒生指數收跌1.65%,恒生科技指數收跌1.04%。市場跌多漲少,盤面上,醫藥生物、資訊科技、消費、煤炭、鋁等板塊走強,其中醫藥生物股開拓藥業、健世科技漲超11%。

不過,南向資金當日淨買入港股95.67億元,爲近2個月最高,內地資金對港股配置需求興趣並未因低迷行情有所衰減,反而有所增強。

短期來看,機構普遍認爲,風險偏好改善,全球資本將重返新興市場,前期下跌較多的資產或迎來喘息,內地資金加大對港股佈局。不過,也有機構謹慎認爲,考慮港股目前所處位置以及外部環境變化,趨勢逆轉仍需要更多政策和基本面好轉配合。

港股底部反彈

港股指數於10月24日刷新年內新低後,近期出現階段性反彈,恒生指數本月上漲3.26%,恒生科技指數上漲7.89%。今年以來,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跌幅分別收窄至10.67%、1.77%。

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板塊、半導體、創新藥等板塊反彈幅度居前,知名企業中,小米集團、中國生物製藥、吉利汽車等近5日漲幅超10%,舜宇光學科技、李寧、京東健康、信義光能、騰訊控股、龍湖集團、香港交易所和阿里健康近5日漲幅超5%。

“由於前期港股市場經歷了持續的資金淨流出,未來外資在多重政策的催化下可能出現回流,帶動港股市場階段性上行。"招商基金分析,港股近期反彈可能由以下幾方面原因推動:近期美聯儲議息會議整體偏鴿派,11月暫停加息;近期美國經濟數據有所弱化,緩解市場對於進一步收緊流動性的擔憂;中美關係逐步改善,未來中美雙方有望更密切地交流;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面落地見效,進一步推動國內經濟穩中向好。

近期,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部分主題板塊受消息催化刺激,出現超跌反彈,推動指數反彈。如受新車型銷量超預期,疊加近期智能駕駛技術進展加速,新能源車板塊市場熱度明顯提高;減肥藥、帶狀皰疹等事件催化創新藥投資邏輯;電子消費熱度再起、手機渠道庫存週期見底催化消費電子等板塊反彈。

ETF方面,港股科技ETF、港股通科技ETF、港股醫藥ETF、恒生醫藥ETF等近5日漲幅均超5%。

南向資金越跌越買

對於機構資金,相較於A股,投資港股有更多標的選擇且港股估值更低,因此即便前期出現較多套牢資金,仍源源不斷南下買入港股。

隨着近期市場出現諸多積極因素,內地資金加大港股佈局力度,即便11月7日港股市場全天震盪,南向資金更是淨流入港股近百億元,爲近2個月以來最高。

從國內公募基金三季報來看,2023年三季度儘管港股延續下跌,但其估值優勢和戰略配置價值吸引較多基金,投資港股基金數量不減反增。此外,港股基金普遍上調股票倉位,倉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持倉結構看,海通證券統計顯示,公募基金三季度仍採取啞鈴策略投資港股市場,成長側由科技切換爲醫藥、高股息側能源之外增配金融,細分行業角度看,基金主要加倉港股醫藥生物、銀行和非銀金融,主要減倉港股傳媒、通信和汽車。

ETF日常更新的份額變化更能說明資金不斷湧入港股的現象。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ETF價格雖然下跌,但國內資金借道ETF持續加倉港股、越跌越買的趨勢卻並未發生變化。雖然不少跟蹤港股的ETF年內表現仍處於虧損階段,但是規模屢屢創出歷史新高。

Wind數據顯示,恒生互聯網ETF、恒生科技指數ETF、港股通互聯網ETF和恒生科技ETF11月以來規模增長均超10億元。其中恒生互聯網ETF、恒生科技指數ETF和港股通互聯網ETF等份額屢屢刷新最高紀錄。

此外,港股創新藥ETF、恒生醫療ETF等醫藥生物行業主題基金亦獲得大量資金申購,如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近8個交易日份額增長超10億份,資金搶籌力度較大。

隨着港股階段性反彈,恒生科技指數ETF、恒生科技ETF、港股科技50ETF等扭轉跌勢,今年以來實現正收益。年內表現最差的醫藥生物主題ETF收復部分失地,跌幅進一步縮小。

拉長時間整體來看,恒生互聯網ETF、港股通互聯網ETF、恒生醫療ETF、恒生科技指數ETF、恒生科技ETF年內均獲得100億份以上份額淨申購,港股科技50ETF、港股創新藥ETF等均獲得50億份以上份額淨申購。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南向資金之所以不斷湧入港股,主要受多個因素影響:一是港股平均估值偏低,處於歷史低點水準;二是內地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扶持措施有望推動內地紅籌股業績回升;三是美聯儲加息週期即將結束,風險偏好改善,全球資本將重返新興市場,前期下跌較多的資產或迎來喘息,內地資金或提前佈局;四是近期人民幣匯率企穩,貶值壓力減輕,港股上漲預期強烈。

港股風險偏好改善

展望未來,機構對於港股預期也出現明顯反轉。

博時基金認爲,隨着國內經濟企穩,港股盈利預期逐步改善,美債壓制近期有所緩和,情緒從低位開始反彈,南向資金亦小幅回暖,港股風險偏好改善。

鵬華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資部基金經理張羽翔則認爲,多方因素利好港股通醫藥板塊,當前時點或是佈局港股通醫藥板塊的年內較好時機。

展望港股未來向上的持續性,招商基金認爲,需密切關注後續國內“穩增長”政策的落地情況以及經濟數據方面是否出現向上拐點。

“儘管人心思漲,但一些投資者對此仍心存疑慮,畢竟今年曇花一現的反彈屢次出現。”中金公司則表現出謹慎態度,考慮港股目前所處位置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並非難事,但初期更多體現的是對風險偏好的修復,趨勢逆轉仍需要更多政策和基本面好轉配合。

中金公司認爲,短期內市場存在反彈修復空間,尤其是此前跌幅較大、彈性較高且對利率敏感的標的,如生物醫藥、科技和互聯網等。但是更長期且持續的上漲動能可能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和積極的上漲態勢。

編輯/jayd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