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观点 | Temu的无尽扩张

觀點 | Temu的無盡擴張

遠川研究所 ·  2023/11/03 23:55

來源:遠川研究所

站在2022年的節點上,沒有人會預想到Temu竟能爆發出如此驚人的增速。

2022年9月,$拼多多 (PDD.US)$旗下跨境電商Temu在北美上線,併爲自己設下一個週年目標:在2023年9月前,至少有一天的北美單日GMV超過SHEIN。

這一目標曾被認爲頗爲激進,彼時SHEIN估值一度衝破千億美金,是全球最火的快時尚服裝網站,美國用戶數超過快時尚祖師爺H&M和Zara。

但事實證明,Temu顯然低估了自己的能量——根據彭博的一項分析,美國人今年5月在Temu的消費支出,已經高出了SHEIN近20%[1]。

SHEIN從上線到今天,耕耘北美十年造就的銷售額護城河,被Temu在數月間蕩然抹平。

同樣低估了Temu的還有一衆華爾街分析師。8月底,拼多多披露了二季度業績,包括Temu收入在內的佣金收入錄得143.5億元,幾乎比市場預期高出了三成[2]。

拼多多這部分營收大超預期的重要原因,是Temu在全球範圍的驚人擴張。

過去一年,Temu長期穩定在美國蘋果和谷歌應用的下載榜第一名,截至9月,全球範圍內有1.2億人使用Temu[3]。這背後是Temu馬不停蹄的擴張腳步,眼下,Temu已經上線了全球47個國家。

今年4月,Temu先後登陸英法德等發達國家;7月,Temu進軍亞洲,首戰日本、隨後佈局韓國;到了8月,Temu開設了菲律賓站點,9月開設馬來西亞站點。

而這也宣告Temu正式登錄東南亞市場。在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重量級玩家乃至一衆本地電商虎踞龍盤的東南亞,Temu入場無疑又會帶來又一輪的激烈角逐。

極致低價發動機

Temu能夠在電商成熟的海外市場撕開一道口子,很大程度歸功於Temu全託管模式造就的極致低價。

區別於往日賣家需要自行組建團隊,以完成營銷、物流、售後等諸多環節;在Temu的全託管模式下,國內賣家只需要把商品提供給平台,平台會完成後續幾乎所有環節的運營工作。

這種模式解決了跨境電商以往會遇到的很多問題:

對於賣家而言,全託管模式降低了跨境電商的門檻,更重要的是運營店鋪的人力成本。

對於平台而言,從賣家手中接管運營,規避了跨境的空包、假貨問題。還可以整合不同商品包裹,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伴隨這個過程的持續,中間商存在的意義幾乎沒有了,由直接貫通供應商和消費者。對平台來說,他們獲得了關鍵的商品定價權。

Temu賣家收到的平台降價申請
Temu賣家收到的平台降價申請

有了定價權作爲籌碼,Temu就可以上線比價系統,每週舉行一次商品競價。同款商品價低者勝出,可以獲得更多流量傾斜;而競價失敗的商品,則會被平台限制備貨與上新,簡單粗暴。

通過這一套複雜的系統,Temu打造了一個經濟學範疇中幾乎完全競爭的市場——讓價格成爲幾乎唯一的決定性因素,高價格商品慢慢被淘汰,低價商品不斷走上臺前。

面對Temu幾近“骨折”的低價,被神祕力量嚇傻的亞馬遜在6月將Temu移出了自己的比價系統,理由則是“該網站不符合其標準”[4]。

商品的超低價,最終使Temu天然自帶更高的轉化率,隨即轉化爲了蹭蹭上漲的GMV。今年第三季度,Temu銷售額突破50億美元。按照中金的預測,伴隨“黑五”和聖誕節的到來,Temu全年的銷售額甚至能夠達到180億美元[5]。

Temu銷售額一路飆漲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它擴張選取的早期市場,幾乎都是擁有更高客單價的歐美和英語國家。

相比之下,Temu新入局的東南亞,雖然長期被各大電商視爲流淌着奶與蜜的下一個應許之地,但東南亞破碎地理單元帶來的高昂履約成本,外加收入有限造就的過低客單價,使得投身於此的電商平台鮮少能夠實現盈利。

阿里巴巴旗下東南亞電商Lazada,在截至2022年底財年中收入增長了6倍,但虧損也幾乎翻番達到16億美元。而東南亞市佔率最高的電商Shopee,雖然在2022年底實現了首次盈利,但代價卻是增長也就此停滯。

那麼爲何此番Temu卻毅然闖入了東南亞的世界?

水到渠成的擴張

Temu下場東南亞,被認爲是各大電商內卷全託管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主動防禦。

進入2023年,東南亞電商Lazada和Shopee先後跟進全託管業務。在Lazada全託管業務招商會上,一度出現賣家人數過多、椅子不夠坐的盛況[6]。在流量稀缺的當下,商家自然希望覆蓋更廣闊的市場、擁有更充分的流量。

因此Temu的繼續擴張,也是平台挽留優質賣家的必須之舉。

在Temu對極致低價的追逐下,能夠有供應商積極響應,是因爲渴求流量的供應商們認爲Temu未來依然有利可圖:在Temu一店賣全球的模式下,只要定價上的損失能夠持續被規模的增長覆蓋,那麼就始終能擠出利潤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作爲平台的Temu需要保證規模帶來的增長始終跑贏定價帶來的損失,因此爲了留住賣家,Temu在全球範圍的擴張勢在必行。

而且,今時不同往日的是,東南亞的電商環境其實也正日漸成熟。

首先,過去困擾東南亞電商的高昂貨運成本,如今正在大幅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落地生效。

RCEP包括東盟十國外加中日韓澳新
RCEP包括東盟十國外加中日韓澳新

跨境電商在海外的貨運成本包括:報關費、海/空運費、清關費以及拆派費。其中,佔據主要成本的是海/空運費。

簡單來說,在過去中國-東盟貿易不平衡的背景下,發貨人的箱子往往是滿着出去,空着回來。運會空箱的運費就成了純成本,運費長期高企。

《集裝箱改變世界》一書就記錄過類似案例:1988年,從加勒比海諸島運回美國的集裝箱有將近3/4空箱,這導致從美國向那些島嶼輸送食品和消費品的費用要高得多。

RCEP生效後,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進出口總量在提升,更關鍵的是落差也在縮小。以2021年爲例,中國自東盟30.8%的進口增長率,就反超了28.1%的出口增長率[8]。

貿易量增加,提高了貨運頻次;而進出口差距縮小,使得來往貨船/貨機減少了空載率,最終降低了運費。

根據DNY123東南亞賣家導航的創始人Musk的觀察,“19年國內去菲律賓空運75元/kg,現在只需38元/kg”,數年間空運價格幾乎降低了一半。

在本地拆派環節,Temu也迎來了與極兔的大會師

同時,Temu在東南亞衆多國家中,率先選擇進入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顯然也有充分的考量。

儘管馬來西亞只是東南亞的第四大電商市場,但人均消費相當可觀,僅次於新加坡排名第二。而菲律賓“擁有整個東南亞最高的電商增速,年複合增速達到20%”。曾有賣家投一塊錢能拿到11塊錢的訂單,投資回報率奇高[9]。

除此之外,兩個國家還有着一個共同的隱藏特點:地理、文化碎片化的東南亞,按消費能力通常會被劃分爲“新馬泰”和“印(尼)菲越”;而如果按照語言文化劃分,兩國則都屬於主流社會都會說英文的“新馬菲”,而非更加強調本土化的“泰越印(尼)”。

語言相通、習慣相近,無疑降低了Temu營銷以及APP本地化過程中的成本。

Temu進軍東南亞,似乎是水到渠成的順勢而爲。

向世界輸出通縮

對於跨境電商而言,成敗絕不僅僅維繫於一系列市場因素,稅收政策同樣是一個關鍵要素。

這其實不難理解,跨境高昂的運營和履約費用,本就大幅增加了賣家們的成本;如果再遭遇關稅的跳漲,跨境商品原本的價格優勢便會蕩然無存,瞬間變爲無利可圖的生意。巴西市場便是近在眼前的案例。

今年8月,巴西稅改正式落地。所有入境跨境包裹,統一要求徵收17%的商品和服務流通稅;高於50美元包裹還需疊加60%的關稅[10]。政策劇烈變動下,衆多中國跨境大賣放棄了巴西站點。深耕巴西的SHEIN也不得不下身段,在本地建廠生產服裝。

高度依賴中國賣家的亞馬遜,顯然深諳稅收之於賣家的重要程度。

到2018年,亞馬遜已經組建起全美科技公司中最大的遊說團隊,還簽約了另外10多家公司超過100多名說客。遊說目標不限於爭取政府採購、阻止反壟斷調查,更包括了消費稅問題——亞馬遜力求平台上的第三方賣家,不會遭遇稅務評估。

彼時第三方銷售額佔比,正在亞馬遜美國零售業務中迅速上升。更關鍵的是,亞馬遜可以在常規零售盈利5%,而在第三方銷售上則能夠賺取20%的利潤。

正是在亞馬遜的廕庇下,包括大量中國供應商在內的第三方賣家,得以依仗低價優勢開拓美國市場;而在日後,同樣依賴第三方賣家的Temu和SHEIN們,也由此得以在縫隙中迅速增長。

2016年,奧巴馬將進口商品免稅額提高至800美元,成爲引爆跨境電商的另一關鍵要素
2016年,奧巴馬將進口商品免稅額提高至800美元,成爲引爆跨境電商的另一關鍵要素

最終一個頗爲反直覺的事實誕生了:雖然Temu在7月的日活用戶已經增長到1700萬[11],躋身美國第二大購物應用,“亞馬遜殺手”的稱號更一度甚囂塵上——但在雙方競爭之虞,Temu其實也與亞馬遜存在着某種程度的共生關係。

而廉價商品免稅得以湧入海外的另一大背景,則是全球範圍的中產階層也從未像今天般虛弱。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年度報告,2022年美國的家庭收入較上年下跌了2.3%,連續第三年出現下降,並創下了自2010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同時伴隨着劇烈的通脹,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卻顯著增高,創下40多年來之最[12]。

也正因此,幾美元就能買到生活所需、日常折扣還包郵的Temu,從未如此成爲各國人民的剛需。在這個通脹的世界裏,Temu連同一衆跨境電商,持續向這個世界輸出着堪稱寶貴的通縮。

今年2月,Temu還在有着美國“春晚”之稱的超級碗上,斥巨資播放了一段30秒的廣告;廣告唱響了一句「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的口號。這無疑爲這場真實存在的衰退,打上了最爲夢幻的一陣麻醉劑。

尾聲

在這一輪大週期中,跨境電商幾乎是少數仍在快速增長的行業。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15萬億大關,在上一年的大基數上依舊增長超過10%。各大跨境平台的GMV也屢創新高。

在中國電商不斷侵蝕海外市場份額的今天,從華南城、義烏商貿城任意拉出一位跨境電商從業者,都能如數家珍中國電商出海成功的原因:例如資本閃電戰、算法推薦商品流、砍一刀式拉新等等。

但顯然,關鍵依然在於商品足夠的低價。

這樣的低價既來自於中國超大工業體系帶來的規模效應,同樣也源於平台不斷利用規則,降低跨境交易成本,讓供應鏈錘鍊出更爲低廉的商品。

事實證明,全世界的月亮都一樣圓,大家都喜歡便宜的東西。

參考資料

[1] A Once-Obscure Chinese Startup Overtakes Shein In US,Bloomberg

[2] 經濟下行,利好拼多多,海豚投研

[3] Temu東南亞站一上線就出10萬+爆品,藍海億觀

[4] Price war: Amazon excludes rival Temu from competitive price checks,REUTERS

[5] 拼多多旗下Temu單季度GMV猛增至50億美金,36氪

[6] 新戰局開啓,跨境電商“全託管”大軍又添一猛將,億邦動力

[7] 集裝箱改變世界,馬克·萊文森

[8] 東盟保持我國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中國駐東盟使團

[9] Temu殺入東南亞,有人歡喜有人愁,7點5度

[10] 巴西稅改35天,拉美跨境電商藍海變成硬骨頭,界面新聞

[11] Temu“週歲”落地東南亞,揚帆出海

[12] 通脹導致美國居民真實收入連續第三年下跌,財富

[13] 履單 : 無所不有與一無所有,亞力克·麥吉利斯

編輯/Corrin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