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市場不斷鞏固其穩定、透明、高效的金融體系,證券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等不斷完善,構成高效、便利的金融生態系統,吸引了境內外投資者到港投資,也使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持續鞏固。
金融業在香港經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對經濟的發展和穩定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金融業以超過四成的市值佔比,自然也成爲了港股市場的主要版塊之一。
近日,一家歷史悠久的金融企業廈門國際投資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將爲港股金融這一龐大板塊再添一丁。其中,中金公司、中信證券、華泰國際和興證國際爲其此次衝擊港交所的聯席保薦人。
主打“華僑金融”牌,淨利潤表現波動較大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廈門國際投資成立於1977年,爲一家在港澳均擁有法人附屬商業銀行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而其更早的歷史可追溯至1943年。
目前,廈門國際投資運營的下屬子公司主要包括集友銀行和澳門國際銀行。其中,集友銀行的歷史最爲悠久,可追溯至1943年,由華僑陳嘉庚在福建永安市(當時的福建省臨時省會城市)創立該銀行的前身。
陳嘉庚期望將集友銀行打造爲一家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並將其利潤專用於廈門及福建省其他地區的教育。集友銀行於1945年將其總部遷至廈門,並且隨後於1947年4月24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爲有限公司,成爲香港第39家持牌銀行。
2017年,通過向中國銀行(香港)戰略收購集友銀行的64.31%權益,集友銀行成爲廈門國際投資的附屬子公司並運營至今,自收購後經過多輪的股份分拆及增資,廈門國際投資對集友銀行的持股情況如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友銀行的總資產規模達到177.2十億港元,於香港本地註冊持牌銀行中排名第18位,於2017年至2021年資產總額的年複合增長率排名第4位。
除此之外,廈門國際投資旗下同時還運營澳門國際銀行。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澳門國際銀行由多名本地企業家於1974年在澳門註冊成立,爲澳門第一批現代商業銀行。1978年,澳門國際銀行獲澳門政府批准經營商業銀行業務,成爲第13家在澳門成立的商業銀行。
1980年,澳門國際銀行被泛印國際財務收購,成爲泛印的全資附屬公司。兩年後,廈門國際投資向泛印國際財務收購了澳門國際銀行的100%權益後,澳門國際銀行正式成爲廈門國際投資的全資附屬公司。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澳門國際銀行總資產規模達到2311億港元,是澳門第三大銀行(按總資產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澳門國際銀行在澳門共有14家營業網點,遍佈澳門地區,於核心商業區及住宅區實現了全覆蓋,服務零售客戶數約爲17萬人。
在兩家銀行的貢獻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廈門國際投資的華僑金融業務規模於港澳同業中排名於前6%。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友銀行、澳門國際銀行服務的華僑客戶數合計超6萬戶,佔集友銀行及澳門國際銀行客戶總人數的比例超20%。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中存款合計超410億港元,佔兩家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超14%,貸款及墊款合計超244億港元,佔兩家銀行貸款總額的比例超10%。
除此之外,作爲一家主要於香港、澳門及內地多個城市(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營運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廈門國際投資營業收入的重要來源。2020-2022年度,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業務經營營業收入分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92.1%、91.1%及84.6%。
截至2022年底,廈門國際投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總資產達3759億港元,貸款總額達1657億港元。
在收入方面,淨利息收入對廈門國際投資的財務表現影響起着重要作用。2020-2022年度,公司淨利息收入分別佔據了總營業收入的64.5%、67.8%及68.4%,其中淨利息收入波動主要受利率以及生息資產和計息負債的平均餘額變動影響。
其中,2021年度,公司淨利息收入由2020年的37.57億港元略微增加2.9%至38.68億港元,2022年度則進一步增長至41.87億港元。
除此之外,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爲廈門國際投資的另一大收入組成,2021年,公司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較2020年的13.02億港元下降2.2%至12.73億港元,而隨後於2022年進一步同比下降9.0%至11.59億港元。
反映在淨利潤上,2021年,公司淨利潤由2020年的20.75億港元增加76.0%至36.50億港元,主要由於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由1.89%下降到2021年的1.39%;而於2022年同比減少34.5%至23.89億港元,主要由於集友銀行及澳門國際銀行付息負債的平均付息率增加,及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增加導致。
與之相對應的,公司資產回報率由2020的0.56%增長到2021年的0.92%,而於2022年有所下降,達0.58%。同期,公司不良貸款率也於三年間逐年升高,分別達0.40%、0.61%、1.38%。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廈門國際投資優勢有多大?
就銀行業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商業銀行一直處於國內的領先水平。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與擴大開放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推動。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22年底,除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置的分支機構外,總部設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股份制銀行有3家,城市商業銀行有3家,農村商業銀行有63家,外資法人銀行有6家,民營銀行有1家。截至2022年12月31日,港澳認可機構銀行分別爲182家和34家(包含澳門郵政儲金局)。國際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分支行的有10家,構成了該區域的主要銀行體系。
其中,在集友銀行和澳門國際銀行所在的香港及澳門,截至2022年12月31日,香港的認可機構共計182家,其中包括:持牌銀行155家(其中本地註冊持牌銀行31家)、有限制牌照銀行的15家、接受存款公司12家。
在上述機提到的31家本地註冊持牌銀行中,集友銀行以2017年至2021年資產總額年複合增長率20.5%位列第4名,以同期存款總額年複合增長率19.0%位列第3名,並以同期貸款總額年複合增長率18.2%位列第3名。
澳門方面,澳門銀行業主要由註冊銀行、外地註冊銀行和郵政儲金局構成。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截至2022年12月31日,澳門的銀行共計34家,其中本地註冊銀行12家、外地註冊銀行21家、郵政儲金局1家。
2021年,澳門國際銀行以1988億元人民幣資產總額位列第3名,市場份額爲8.9%;同期,以1287億元人民幣的存款總額位列第4名,市場份額爲12.1%;以1039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總額位列第5名,市場份額爲9.6%。
作爲業務重心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廈門國際投資有望於未來受益於該地區集羣效應及政策扶持紅利,然而與此同時,公司也仍面臨着風險與挑戰。
例如,能否保持和提升資產,特別是發放貸款和墊款部分的質量,對於廈門國際投資的財務業績及經營業績至關重要。而於2020-2022年間,公司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分別佔總資產比重爲51.4%、50.4%、50.5%,相應不良貸款率逐年增加,分別爲0.39%、0.80%及1.38%。
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作爲廈門國際投資的主要收入來源。從歷史上看,短期公司貸款及墊款構成公司貸款及墊款總額的主要部分,經濟環境或監管政策的變化將可能會對其短期貸款利息收入流的穩定性造成較大影響。
此外,客戶存款作爲公司的重要資金來源,截至2020年-2022年度,公司客戶存款總額分別爲2799.96億港元、2749.31億港元及2895.6億港元,就這一增速而言,尚並未明顯顯現出其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華僑金融基因的競爭優勢。未來,若公司無法保持良好的客戶存款增長率,而又未能及時找到其他資金滿足流動性要求,或將對其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