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88 亿元,同比增长28.77%,归母净利润2469 万元(yoy+130.32%)、扣非归母净利润2472 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利;Q3 单季度实现收入2.42 亿元,同比增长72.88%,归母净利润1281 万元(yoy+125.71%)、扣非归母净利润1292 万元(yoy+123.95%),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我们的点评如下:
营收快速增长,费用率下降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公司22 年前三季度、Q3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由于:1)公司积极把握国际大客户资源优势,持续在细分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前三季度实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2)公司今年对海外订单整体提价,前三季度内产品毛利率改善,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3)通过内部提升效率、加强项目成本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管控,提升资源的有效产出;4)前三季度因子公司投产和产能爬坡,相关费用增加,目前还处于亏损阶段,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从各项费用率来看,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5.62%,同比下降8.27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7.74%,同比下降3.32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0.64%,同比下降1.73 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8.32%,同比下降2.18 个百分点。
“铅退锂进”行业共识及“双碳”背景下布局磷酸铁锂电池,自产电芯进军户储市场相较于4G 网络设备,5G 网络设备功耗大幅提升,对通信能源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通信用铅酸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方面都无法满足 5G 网络建设需要,“铅退锂进”已成为通信行业的共识,公司布局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是为更好适应5G 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双碳”背景下电力清洁化加速带来储能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外对储能领域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锂电池成本的下降与循环寿命的提高等因素叠加,储能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加之公司在电源、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与储能系统要求的电源与电池的底层技术具有相通性。公司转型新能源储能业务,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解决方案能力方面,公司研发始终围绕客户使用场景及网络架构场景,持续对产品解决方案优化升级以及核心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方案架构、制冷能力、供配电能力、储能能力等方面均对标第一梯队。为更好把握储能行业发展机会,降低通信投资周期的影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加大了储能生态链方面的投入和布局,投资建设年产约1GWh 电芯产线。
目前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正在逐步提升产线合格率、设备性能稼动率。在储能产品开发方面,子公司科信聚力生产的100Ah 电芯是行业内首款2U 100Ah(1U 的高度为44.4mm,是通信行业常用的高度计量单位)电芯,电芯尺寸为5422078,相比传统的3U、4U 电池,节约安装空间33%-50%,对于提升系统能量密度,降低系统成本以及节省空间有一定优势,且轻便占用空间小,更贴合于家储壁挂式应用场景。同时,公司电芯产品客户实测数据与行业大型电池厂家的技术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公司产品在用户侧储能系统市场中独特的超薄优势,为产能消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发布定增预案用于储能锂电项目,在手框架协议订单打下未来发展基础此前公司发布《2022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 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6 亿元左右,其中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4 亿元,建设期24 个月,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公司将新增2GWh 储能锂电池电芯和系统组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产能规模。在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可根据市场情况利用自筹资金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先期投入,并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以募集资金予以置换。
在已签订的储能框架协议订单方面,截止目前公司共公告合计不低于1.3GWh 锂电池产品框架协议——韩国S 客户不低于300MWh(不低于3.6 亿人民币)+国内W 客户不低于500MWh(不高于5 亿人民币)+国内T 客户不低于500MWh(不高于5 亿人民币),为公司储能业务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坚持“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国内同发展”的营销策略,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推动公司国际化进程。公司积极参与全球网络长期建设,客户涵盖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铁塔、诺基亚及爱立信,同时借助全球化大客户的市场优势,全力拓展国际业务的生态圈建设,争取更多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的国际化订单,在全球5G 网络规模建设以及当下储能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望持续受益。预计公司22-24 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50 亿、1.32 亿和2.01 亿元,对应PE 为121x/46x/30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不达市场预期、市场竞争加剧、订单获取的风险、海外市场经营风险、股东持续减持风险等
事件:公司發佈2022 年三季度報告,前三季度實現營收6.88 億元,同比增長28.77%,歸母淨利潤2469 萬元(yoy+130.32%)、扣非歸母淨利潤2472 萬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利;Q3 單季度實現收入2.42 億元,同比增長72.88%,歸母淨利潤1281 萬元(yoy+125.71%)、扣非歸母淨利潤1292 萬元(yoy+123.95%),同比實現扭虧為盈。
我們的點評如下:
營收快速增長,費用率下降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公司22 年前三季度、Q3 單季度歸母淨利潤與扣非淨利潤實現扭虧為盈,主要由於:1)公司積極把握國際大客户資源優勢,持續在細分領域進行研發投入及市場拓展,產品獲得了客户的認可,前三季度實現了銷售收入的增長;2)公司今年對海外訂單整體提價,前三季度內產品毛利率改善,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正向影響;3)通過內部提升效率、加強項目成本和運營費用的預算管控,提升資源的有效產出;4)前三季度因子公司投產和產能爬坡,相關費用增加,目前還處於虧損階段,對公司的業績產生一定影響。從各項費用率來看,前三季度銷售費用率5.62%,同比下降8.27 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率7.74%,同比下降3.32 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0.64%,同比下降1.73 個百分點;研發費用率8.32%,同比下降2.18 個百分點。
“鉛退鋰進”行業共識及“雙碳”背景下佈局磷酸鐵鋰電池,自產電芯進軍户儲市場相較於4G 網絡設備,5G 網絡設備功耗大幅提升,對通信能源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通信用鉛酸電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環次數方面都無法滿足 5G 網絡建設需要,“鉛退鋰進”已成為通信行業的共識,公司佈局發展磷酸鐵鋰電池是為更好適應5G 建設發展的需要。同時,隨着“雙碳”背景下電力清潔化加速帶來儲能需求持續增長、國內外對儲能領域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大,以及鋰電池成本的下降與循環壽命的提高等因素疊加,儲能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加之公司在電源、電池、系統集成等方面的技術儲備與儲能系統要求的電源與電池的底層技術具有相通性。公司轉型新能源儲能業務,從市場和技術兩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解決方案能力方面,公司研發始終圍繞客户使用場景及網絡架構場景,持續對產品解決方案優化升級以及核心技術的迭代演進,在方案架構、製冷能力、供配電能力、儲能能力等方面均對標第一梯隊。為更好把握儲能行業發展機會,降低通信投資週期的影響,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加大了儲能生態鏈方面的投入和佈局,投資建設年產約1GWh 電芯產線。
目前已經完成設備安裝調試,正在逐步提升產線合格率、設備性能稼動率。在儲能產品開發方面,子公司科信聚力生產的100Ah 電芯是行業內首款2U 100Ah(1U 的高度為44.4mm,是通信行業常用的高度計量單位)電芯,電芯尺寸為5422078,相比傳統的3U、4U 電池,節約安裝空間33%-50%,對於提升系統能量密度,降低系統成本以及節省空間有一定優勢,且輕便佔用空間小,更貼合於家儲壁掛式應用場景。同時,公司電芯產品客户實測數據與行業大型電池廠家的技術數據基本保持一致。公司產品在用户側儲能系統市場中獨特的超薄優勢,為產能消化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
發佈定增預案用於儲能鋰電項目,在手框架協議訂單打下未來發展基礎此前公司發佈《2022 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 股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總額6 億元左右,其中部分募集資金將用於“儲能鋰電池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該項目投資總額約5.4 億元,建設期24 個月,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後,公司將新增2GWh 儲能鋰電池電芯和系統組裝生產線及相關配套產能規模。在本次發行的募集資金到位前,公司可根據市場情況利用自籌資金對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進行先期投入,並在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後以募集資金予以置換。
在已簽訂的儲能框架協議訂單方面,截止目前公司共公告合計不低於1.3GWh 鋰電池產品框架協議——韓國S 客户不低於300MWh(不低於3.6 億人民幣)+國內W 客户不低於500MWh(不高於5 億人民幣)+國內T 客户不低於500MWh(不高於5 億人民幣),為公司儲能業務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公司堅持“國內市場為基礎、國際國內同發展”的營銷策略,有計劃、分步驟地持續推動公司國際化進程。公司積極參與全球網絡長期建設,客户涵蓋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鐵塔、諾基亞及愛立信,同時藉助全球化大客户的市場優勢,全力拓展國際業務的生態圈建設,爭取更多户用儲能、工商業儲能等領域的國際化訂單,在全球5G 網絡規模建設以及當下儲能市場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有望持續受益。預計公司22-24 年預計歸母淨利潤為0.50 億、1.32 億和2.01 億元,對應PE 為121x/46x/30x,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新產品研發不達市場預期、市場競爭加劇、訂單獲取的風險、海外市場經營風險、股東持續減持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