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银河证券】GQY视讯:投资全球顶级可穿戴AR公司Meta,致力打造服务机器人+AR产业布局

銀河證券 ·  2016/01/08 00:00  · 研報

1.事件 1、公司擬以超募資金與自有資金共計1000萬美元投資美國公司MetaCompany(簡稱“Meta”)。增資完成後,GQY持有標的公司17.86萬股股優先股,佔標的公司完全稀釋基礎上3.617%的股權。 2、公司實際控制人承諾,公司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低於3000萬元(以2014年爲基準增長率不低於53.34%)。 2.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一)投資美國Meta;切入千億美元級AR市場 Meta公司是一家以研發爲核心的高科技公司,專注於可穿戴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以下簡稱AR)智能設備以及生態系統的公司,提供從AR智能眼鏡、SDK開發工具、以及完整的AR應用軟硬件配套支撐平台。根據公司公告,Meta公司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增強現實技術與產品。Meta公司團隊首席科學家SteveMann被稱爲“可穿戴式計算之父”,其可穿戴計算的研究成果比谷歌早了30年;首席顧問SteveFeiner被稱爲“增強現實之父”。 AR技術可將不同數據融合顯示,能與電子商務、商品廣告、O2O相結合;AR硬件具有工具性,對手機有替代性,應用場景廣泛。據推算,2020年AR市場收入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將高於VR市場300億美元的收入規模。 GQY視訊通過投資Meta公司加入AR生態圈,將Meta的AR技術與GQY視訊的大屏幕綜合顯示技術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顯示應用,拓展應用市場,升級傳統主業,打開新的增長點。 (二)投資Jibo,智能機器人業務獲重大進展 Jibo公司爲世界領先的智能家用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核心團隊來自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Jibo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CynthiaBreazeal是公認的社交機器人的先驅,其著作也被認爲社交機器人領域的開創性成就。 根據公司公告,Jibo機器人是世界首個具有人工智能的社交機器人,目前已進入批量化生產準備階段;同時Jibo機器人的SDK是一個開放軟件開發平台,可以讓全球的機器人愛好者來開發和使用。根據公告,Jibo公司預計,2016年度其Jibo機器人銷量將達58,083臺,實現營業收入4,600萬美元,實現利潤1,350萬美元。預計2017年度銷量將達249,771臺,實現營業收入21,631萬美元,實現利潤9,169萬美元。Jibo公司成長性和盈利能力均極爲突出。 通過本次投資,公司將參與到世界領先的智能社交機器人產品的研發、生產和製造的過程中,將進一步夯實公司在智能服務機器人上的戰略部署。公司在機器人硬件和中國市場的營銷策劃方面具備優勢,結合Jibo公司的人工智能和軟件平台優勢,雙方將在中國市場開展形式豐富的合作。我們判斷本次投資僅僅是起步,公司未來與Jibo將有更進一步的合作。同時,目前公司賬面現金超過6億元,我們認爲公司未來不排除繼續通過外延併購加碼智能機器人業務的可能性。 (三)公司實際控制人承諾2016年業績比2014年增長53%以上 公司董事會於2016年1月6日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郭啓寅先生的通知。基於對公司發展前景的看好和對公司持續提升產業經營業績的堅定信念,爲向廣大投資者傳遞實際控制人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良好預期,郭啓寅先生向公司及廣大投資者作出承諾如下: “作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本人承諾以2014年爲基準,公司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率將不低於53.34%,即公司2016年度將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低於3,000萬元。若公司2016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未達3,000萬元的,本人將以現金方式向上市公司補足業績差額部分。”我們認爲公司實際控制人對公司的未來信心十分充足,不排除業績超預期的可能性。 (四)智能機器人技術儲備充分,新品加速落地 目前公司技術儲備充足,通過與海外團隊、高等院校、研究所強強聯合,擁有了機器人在:①智能機器人驅動機構;②低壓伺服驅動器;③慣性傳感器技術;④多軸機器人的運動規劃及其控制;⑤機器人的導航和定位;⑥基於物聯網雲機器人平台等機器人產業的核心技術。 產品方面: ①醫療機器人-車載自平衡救護平台爲主的特種機器人產品樣機有望下半年推出。公司於2014年8月15日投資設立了特種機器人全資子公司上海新紀元機器人有限公司,重點開展車載自平衡救護平台的研發、生產和和銷售,其主要機器人項目爲“車載自平衡救護平台首樣機研發”。這一產品運用了新型並聯機器人技術平台、感知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服務機器人的關鍵技術,能夠主動抵消路面顛簸、車體搖晃、車體加減速等慣性運動的影響,保障醫護人員對救護車上的危重病員進行簡單救護,避免轉運途中的二次傷害,該產品樣機將於2015年下半年推出。 ②特種機器人-深水機器人:GQY與斯坦福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合作研發深水機器人,下個月將在法國參加深水實驗,此項目得到了法國政府支持。深海機器人將通過圖象可視化進行100m以下的海底探險作業,機器人靈活的手指能夠完成收集樣品操作任務,並在多個海洋生態系統進行各種物理測量,深海機器人可以進行自主姿態控制,也可以通過水下無線通訊,操作員採用兩個具有力反饋、觸覺的機器人的手臂進行水下機器人的遙操作。100m以下非常複雜,常規到世界上爲止還沒有在海底實現視頻傳輸和操作。 ③特種機器人-礦山和應急救援機器人:與斯坦福大學仿生機器人多個實驗室聯合研發,世界頂尖、前沿的技術,包括中東石油國家對此提供的研發經費。 ④特種機器人-GQY移動警務平台:天安門廣場也在使用的,一些反恐的裝備、警務的裝備,已經開始在銷售中。 ⑤服務機器人-iGO即將推廣:民用產品iGO10月底就發佈,重點是在校園裏,價格非常低廉,幾千元,讓大學生從宿舍到課堂,從課堂到餐廳,非常輕易地可以到達,替代自行車。 (五)中國將成機器人最大市場,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 我國將成爲機器人的最大市場,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2014-2017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累計將達2000億,2013年當年僅爲300億,未來三年複合增速將達22%;中國市場增速遠高於全球增速。我們預計未來十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超1萬億。 國家《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指出:把服務機器人產業培育成我國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將重點圍繞“一個目標,三項突破,四大任務”進行部署。四大任務是指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台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 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分爲專業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 家庭服務機器人、場地專業服務機器人智能化程度較高,有望成爲智能終端入口和智能家居平台,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將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清潔機器人應用場景簡單,看好其率先爆發;手術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具備人力所不及的優勢和特點,待成本進一步下降和功能繼續增強後,有望快速普及。 (六)持股5%以上股東:承諾未來6個月內股價不到50元不減持 公司於2015年7月16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姚國際先生的《關於增持承諾不減持公司股票的函》。基於對公司轉型成爲國際領先的智能機器人公司的發展戰略充滿信心,姚國際於從2015年6月29日、6月30日、7月1日以及7月15日持續增持257萬股,並根據市場情況未來不排除繼續增持。 姚國際承諾自2015年7月16日起,未來6個月內將不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未來6-12月間,若公司股票價格未達到50元的,將不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未來12-24月間,若公司股票價格未達到80元的,將不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截止2015年9月30日,姚國際先生通過普通證券帳戶持有公司股份25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21%;通過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持有公司股份10618888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01%;合計持有公司股份1318888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22%,爲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 根據公司公告:姚國際因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及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成長空間,在2015年4月7日至2015年5月21日間通過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以集中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10618888股,佔股份總額的5.01%,具體情況如下:2015年4月7日至4月30日間買入7488800股,增持價格區間爲17.99元至21.06元,2015年5月4日至5月21日間買入3130088股,增持價格區間爲18.01元至26.16元。 我們關注到,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00645)在GQY視訊的2015年中報中,成爲GQY視訊的第四大流通股東,持股208萬股,佔總股本的0.98%。 我們同時關注到,上市公司中源協和(600645)曾於2015年5月5日收到姚國際先生自願向公司贈與的人民幣100萬元,專項用於公司在新一代CAR-T免疫細胞治療技術領域的研發費用支出。中源協和(600645)2014年年報顯示,2014年末,姚國際持有中源協和507萬股,佔股比爲1.44%,是中源協和第四大流通股東,而且是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惟一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約爲2億元。 3.投資建議 公司致力打造年產百億智能機器人領軍企業,專注於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公司市值56億元,擁有現金6億元。預計未來公司將通過內生、外延方式持續加碼智能機器人業務。我們看好智能機器人+AR產業發展前景,維持公司“謹慎推薦”評級。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