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离开微软的小冰,有与ChatGPT不同的命运

離開微軟的小冰,有與ChatGPT不同的命運

派財經 ·  2023/02/24 18:01

2020年7月13日,微軟宣佈將人工智能業務小冰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由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任董事長,原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李笛為CEO。

而就在一年前(恰好就是2019年7月),微軟向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投下了10億美元,投資後,微軟和OpenAI開始共建新的Azure AI超級計算技術,與此同時,微軟也成為了OpenAI的獨家雲供應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家並沒有將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直到2023年開年,OpenAI旗下的ChatGPT大火,創造了全球消費應用最快用户過億的歷史。近日,微軟接入ChatGPT的搜索引擎“New Bing”也上線了。

然後,我們不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首先,如果留在微軟體系內,小冰有沒有可能“發育”出另一個ChatGPT?要知道,李笛此前就是微軟Bing搜索引擎亞洲區總經理。

又或者,一邊是自己孵化的產品最終走向獨立,另一邊卻要通過大規模投資來實現技術佔有,對於微軟來説,這是否也是一種大公司的窘境?有那麼一刻,它和谷歌一定都面臨過類似的創新難題。

因為時過境遷,上述問題終究是開放性的,不同的人將給出不同的答案。但無論如何,脱離了微軟“母體”的小冰,的確譜寫了與OpenAI不同的命運。

按照2020年的説法,小冰獨立之後,微軟將保持對新公司的投資權益,並授權新公司使用及繼續研發完整的小冰技術。但是一位接近微軟人士告訴《最話》,在獨立之時,微軟可能並沒有在即期持有小冰的股份,而是保留了未來對小冰投資的權利。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該人士告訴我們,在微軟體系內的成長期,微軟對於小冰實際上是有不少投入的,無論是人力還是其他資源。

有關股權方面的安排,小冰公司方面對《最話》表示,不方便透露。不過,根據天眼查,目前小冰的融資主體為國內架構,從股權關係上來看,並未發現微軟的身影。但相關團隊另有一家公司,由香港紅棉小冰有限公司全資持有,而香港紅棉小冰的母公司為BVI架構。

在2020年接受36氪專訪時,李笛説,冰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有自己的權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情,當然,他也表示,和微軟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短期之內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

彼時,外界對於小冰的選擇都表示理解,大家普遍認為,脱離大型互聯網企業技術路線和統一管理框架,它將更為靈活地把握進化方向並實現商業化。

只是幾年過去了,很多進展看起來還比較緩慢,甚至包括獨立本身。要知道,一家公司真正的獨立,不應只是內部的切割,還應包括外界的認知。到今天,當提起它來,很多人還會説——嘿,這是微軟小冰。

01

在商業上,一個經常令人感到困擾的問題是,剋制究竟是不是一種美德?

在2017年微軟小冰第五代產品的發佈會上,當時擔任微軟小冰產品負責人的彭爽對外説道:“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從兩年前開始很多廠商都來找過我們,希望和小冰在IoT上有所整合,不僅在中國,包括日本也是。但是我們一直都保持克制,幾乎全都婉言謝絕了。”

那時,外界讚美小冰的剋制,認為它沒有迷失於短期的利益,而是在深耕於技術能力本身。

因為這時的小冰,畢竟還是微軟體系內的天之驕子,它成長於微軟打造的温室,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一個擅長唱歌、畫畫、作詩的網絡紅人,也可以在大眾眼中扮演一個對賺錢持佛系態度的AI玩家。

但矛盾的是,這個曾代表了通用自然語義人工智能模型較高水準的產品,受到了過多來自於外界的矚目。在最接近商業搏殺的那一邊,市場對小冰寄予的期待是顛覆級別的。

所以,在離開微軟之前,小冰對外表示,要以整體賦能、聯合擁有、跨界生態等三種方式逐步推進,去解決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在2019年在第七代小冰發佈會上,小冰宣佈已經在金融、零售、紡織、IoT等十個領域落地,客户包括萬得資訊、羅森、萬科、萬事利、中國聯通等,商業客户覆蓋到了金融、零售、汽車、地產、紡織等數個領域。

並且,小冰還否認了單純去銷售小冰技術的API,表示不會生產第一方硬件產品,不會通過大量的硬件補貼來獲得OS的市場份額,同時也不會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單一的領域。

而在中國市場對於人工智能的認知中,AI卻是要疊加產業的,脱離於產業談技術本身是與市場的一次背離,就像每個看AI的投資人都會對創業者問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如何賺錢?

曾經的人工智能“四小龍”,在燒掉600億的資金後,為了生存,最終只能選擇成為AI項目實施的集成商,更為戲劇的是,這樣的前沿技術落地於現實產業的場景中,泡沫頓時破滅了,你可能換來的只是客户的一句“不好用”。

從誕生到脱胎於微軟,小冰終究是沒能免了俗。

2013年,小冰誕生之初,僅是被作為微軟在人工智能語音助手Cortana的Plan B計劃,微軟那時的心態是要做出一個地球上最好的人工智能助理。

所以,在立項之初,這個項目就體現出了不同於市面上Siri、Alice和Google Assistant的定義,它被認定是一個虛擬機器人,要做的是用户的朋友,而非提高產業的生產力。

隨着不斷地突破,小冰終於擁有了強大的人工智能能力,但在大眾的印象中,也僅此而已。不同於外界認為小愛同學是AIoT的一個入口、蘋果Siri是一個個人助理那樣,小冰的標籤一直是模糊的。

2021年9月,第九代發佈會上,小冰公司發佈了首個社交平臺APP“小冰島”,在官方表述中,這是一個人類用户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社交網絡平臺。很可惜,在緊隨其後的元宇宙、區塊鏈的聲浪中,小冰沒能掀起波瀾。

2022年中旬,小冰公司又宣佈成立ICE Gamer遊戲工作室,稱自己的使命是幫助NPC在遊戲中擺脱“工具人”的侷限,向有情感的人工智能交互主體方向發展。它又與冬奧會達成了合作,為比賽提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視覺評分系統……

最終,就像人工智能中的“四小龍”那樣,小冰也逐漸在各個垂直行業中下沉。

02

在2016年之前,小模型一度是人工智能理解人類語言的主流技術,它侷限於某個具體的任務或者場景進行數據的標註和模型的訓練,然後進行應用。

當時的小冰、Siri等問答系統或者機器翻譯,都使用的是小模型技術。而最近出圈的 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則是大模型的堅定支持者。

不同於傳統小模型的侷限性,大模型能夠通過從海量的、多類型的場景數據中學習,並總結不同場景、不同業務下的通用能力,從而學習出一種特徵和規則,成為具有泛化能力的模型底座。

也就是説,當用户嘗試用千奇百怪的問題去試探ChatGPT的邊界時,它能夠基於強大的通用能力,“聽懂”一段從未接觸過且複雜的指令。

所以,相較於早先的小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ChatGPT似乎更加聰明。就像李笛所言,他認為之所以大家願意跟ChatGPT交流,不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加準確的知識”,而是因為它“讓你認為它具備知識”。

其實,從2014年成立以來,小冰也經歷了檢索模型、生成模型、大模型和X-CoTA等多個週期。在大模型領域,自2019年至今,小冰也有所創新。

小冰鏈便是小冰公司於此前不久發佈的一個大型語言模型。據官方介紹,它的核心是突破了聊天的限制,是邏輯思維驅動下的下一代行動中樞。李笛認為,這是一個打破了ChatGPT思考黑盒的技術路徑,能夠把AI的思考過程完整透明地呈現出來。

在李笛的表述中,不同於ChatGPT另一面的是,小冰鏈依託於邏輯思維,所以只需要保留邏輯思維能力,模型不需要那麼大,運行成本也不會那麼高。

畢竟在業界對大模型的討論中,有種聲音認為,大模型只是靠持續燒錢、粗暴擴大數據規模提升能力,而非真正的創新。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人工智能的確是一個高投入的產業,而且為了實現一次次的突破,需要的資金投入似乎也是無限的。

根據國盛證券此前對GPT技術訓練成本的估算,GPT-3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的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則介於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至於運行費用本身,也是天價級別。以 ChatGPT在1月的獨立訪客平均數1300萬進行計算,其對應芯片需求為3萬多片英偉達A100 GPU,初始投入成本約為8億美元,每日電費則在5萬美元左右。

而脱離微軟後的小冰,到了2022年才宣佈完成了總額10億元人民幣的新融資,這個需要自付盈虧的創業公司,在大模型成本的居高不下面前,或許會有些吃力了。

03

押注ChatGPT的微軟陪伴着OpenAI走過了創業的艱難時期。

2021年,在小冰獨立後,微軟又對OpenAI進行了第二筆投資,具體金額未曾透露,然後到了今年2月份,微軟宣佈第三期大手筆投入,據有關報道猜測不低於100億美元,並會獲得OpenAI的46%的股權。

於是,僅在2022年,“富養”的OpenAI就花費了約5.44億美元,而其收入僅為3600萬美元。

儘管現在的微軟已經成為ChatGPT背後的最大贏家,在收回投資之前,微軟將獲得OpenAI 75%的利潤分成,未來還將持有OpenAI 49%的股份。但不能否認的是,就像培育小冰一樣,微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投入期,而且還會持續。

與此同時,令外界頗為質疑的問題依舊存在,就像進入垂直行業的小冰那樣,ChatGPT又能否突破場景的限制,真正落地於商業。

畢竟任何技術的突破,從找到方向到完全普及都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在現階段,ChatGPT並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甚至更像一個玩具,而非工具。這一幕似乎複製了微軟小冰的路徑。

一方面,由於基於大模型技術,ChatGPT本身並不存在真正的基礎數據庫、知識結構,所以在答案的敍述中,它會虛構,甚至編造,潛在的風險也許是來自於社會層面的。

在近日微軟接入ChatGPT的搜索引擎“New Bing”上線後,問題不斷。有用户測試發現,新版必應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負面”言論,有時甚至會侮辱用户、撒謊。

另一方面,從成本的角度出發,ChatGPT所需的巨大成本並不在各個行業接受的範圍內,而降低成本將會是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

曾經,在面向媒體的採訪中,李笛説,微軟認為,基礎的通用層公司通吃垂直領域公司,垂直領域的AI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重合度其實蠻高的,並且客户需求影子過重,很難説有真正的未來。

那時的小冰已經是覆蓋了覆蓋了文本,圖象,語音、視頻等形式的天之驕子,在技術的宣傳語境中,它似乎無所不能。但離開微軟之後,向現實妥協,應該是這家企業走向市場學到的第一課。

對了,在微軟大張旗鼓發展ChatGPT 的同時,曾經同樣引得矚目的元宇宙團隊被悄然解散。根據外媒報道,微軟解散了工業元宇宙團隊,其中有100名成員都已被解僱,甚至包括了兩名團隊前身創始人。

但無論如何,當下的ChatGPT依舊火熱。根據國信證券統計,ChatGPT今年1月的月活躍用户超過1億,用户過億隻用了2至3個月。相比之下,Twitter的用户過億花費了整整5年的時間,蘋果應用商店歷經2年時間,抖音海外版則用了大約九個月。

只不過,在這樣的狂歡背後,也許ChatGPT要儘早意識到,對於資本而言,他們最終想要的絕不是一個僅僅能夠進行對話的機器,而是一個在未來有盈利可能的“現金牛”。

若非如此,小冰的命運大概也不會在2020年發生轉折。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