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少數派投資
作者:王煜東
一個人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依然能夠正常行事,這是一流智慧的標誌。----菲茨傑拉德
刺蝟與狐狸的典故出自古希臘詩人的名句:
「狐狸知道很多的事,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
面對困難與挑戰,刺蝟只會採取一種方法,即蜷成一團;狐狸則要靈活得多,它能想到不同的、乃至更聰明的辦法來逐一應對。
伊賽亞·伯林在《刺蝟與狐狸》一書中進一步給出了「刺蝟型思想家」與「狐狸型思想家」的分類,給二者的內涵以很大擴充。
本文的討論範圍,僅限於投資中的單一策略堅守與多策略相機,儘量避免帶着有色眼鏡頌揚或批判特定模式,而是更多闡述不同選擇背後隱藏的代價與取捨平衡。
狐狸的「加法」與刺蝟的「減法」
先設想我們成為一隻狐狸,會如何做投資?
狐狸的策略很複雜,但底層邏輯卻是清晰明確的:
市場環境千變萬化,把自己限定於某種風格,不是最優策略。
正如《對衝基金風雲錄2》中描述的悲劇英雄——喬和米奇,在巴頓·比格斯看來,他們的成功是因為踏準了價值股的風格週期。
那麼,落實到具體方法,肯定是不同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這是「加法思維」。
相比之下,刺蝟的邏輯就好比《天龍八部》中枯木禪師的三句詰問:
①「咱們的一陽指和剛才的三個指法相比,孰優孰劣?」(他法未必更好)
②「咱們的一陽指要是練到一品,是個什麼樣的水準?」(我法仍存提升空間)
③「讓你再練一百年,能不能練到一品的水平?」(關鍵在功力深淺)
由此推論便是:自家的一陽指都沒練明白,不必惦記別家的法門。
刺蝟型投資人的特點在於專一及深挖,期望在局部獲得超出多數人的認知,並以此取得超額收益,本質是「減法思維」。
反思1:狐狸型「加法」的約束
從事後看,狐狸型「加法」策略如果能夠完美實施,理論上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從實踐角度,存在兩個重大的約束因素:
①客觀上,事前要能夠準確識別市場階段,並有與之對應的策略儲備
②假設確實存在可把握性,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必然面臨取捨
對於前者,階段劃分在事後看的確一目瞭然,然而,身處其中卻往往混沌茫然:
多數情況下,風格切換取決於對應股票未來業績的相對強弱,但研究一個板塊未來業績變化並不比個股預測容易;歷史上,增量資金風格會決定市場風格,比如17-20年的外資,但在當下卻是不定、甚至可能反噬的因素……
同時,研究方法上,越是低頻的數據越容易陷入數據挖掘,越是要強調事前的因果關係,數據導向、邏輯附和的意義非常有限。
對於後者,正如《孫子兵法》所言:
「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想法,過於理想化,現實中,時間和精力是必然的約束。
很多工作在刺蝟看來只是起點、入門,而在狐狸看來卻是可以去啟動新的開始了。不能總是想着巧妙的角度,須知,很多時候是要靠「笨功夫」持續積累起來的。
股票市場是一個博弈的戰場,太快切換、疲於奔命,乃至缺少宂餘時間做有價值的思考,反而很可能處於博弈的弱勢位置,理想中最佳的想象並不等於實踐中最好的結果。
反思2:刺蝟型「減法」的盲區
刺蝟型投資人的「減法」,也意味着拒絕其他的可能,這必然會導致盲區:
你怎麼知道自己修煉的就是真的「一陽指」?
你怎麼知道它的確存在「第一品」的境界?
你怎麼知道在更多其他的事情上花同樣的時間就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你怎麼知道在特定的環境下過往有用的方法仍能有效?
你的內心真的就沒有懷疑過?真的就沒有多想過哪怕一步嗎?
在不少人眼中,刺蝟型投資就是價值投資,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不參與博弈、賺公司成長的錢,而巴菲特就是最好的典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怎樣的公司算優秀?可以參考《追求卓越》與《基業長青》中35家卓越、17家高瞻遠矚公司。
怎樣的股價算合理?跌破淨資產?10倍、20倍PE?還是1倍PEG?5倍PS?這也不是一個可以明確的變量。
從事前看,無從識別的優秀+無法判斷的合理,不可能有據可依地得出明確的投資結論。股市中,萬事皆博弈,堅持價值也是一種策略、只是參與博弈的一種類型,而優秀與合理更是一個事後評價。
而股神巴老,從他早年管理私募基金的經歷看,並不是一隻典型的「刺蝟」:
與多數人口中「長期持有好公司」有着本質的區別,巴菲特之道是一個資產重組大師的「不敗打法」,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具備相似的條件。
除此以外,市場是博弈定價的,即便是過去歷史檢驗過的長期有效的策略,在特定的階段也未必有效,正如凱恩斯所説「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市場偏離你「適應區」的時間可能遠遠長於你的職業生涯,任何投資產品也有其必然約束。更何況,沒有替代、談何比較?沒有比較,又何來堅守?是否只是「自我強化」的偏差作祟?
小結:狐狸與刺蝟的不變與平衡
最後,我們追問兩個問題:
其一,狐狸和刺蝟都要遵守什麼?有哪些是不變的?
其二,相比狐狸與刺蝟,現實中的投資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對於第一點,不變的是可把握性。
狐狸可以穿梭於不同的策略、應對不同的風格,但前提是剋制浮躁、且務必確認你所採取的策略本身具有可把握點:無論是價值股,還是成長股,都有其特定的規律,相應領域也往往已有刺蝟在深耕細作。
狐狸可以用「廣度」換「深度」,但首先要保證「廣度」所覆蓋的區域的確有獵物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捕到;在每一個細分的領域,狐狸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要與聰明程度靠前的參與者保持行動的一致,至少確保對立面不存在更慢一層的思維,千萬不能想當然,反而讓自己被別人狩獵。
至於刺蝟,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並有比較基準,選錯了深耕方向只會南轅北轍;要能夠克服自我強化的行為偏差,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股市本就信息不充分、難有絕對正確可言;同時即便你當前的行動是單一的,也至少要有一個可選擇、可比較的替代策略或參照系。市場運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備才能無患、有比較才可能優化,才不會沉溺在自己的世界。
簡言之,無論是狐狸還是刺蝟,都離不開:思維縝密、邏輯嚴密、數據驗證,以及由此產生的可預判的把握點。
我們談狐狸與刺蝟,其實是在刻畫兩個極端:過分靈活卻丟掉了深度,過分拘泥而喪失了廣度。而兼顧二者又必然面臨時間與精力的約束,乃至權衡取捨。
現實中的投資人,經歷不同、信念各異,處在二者之間、偏向程度也天然存在差異。對於偏好狐狸模式的投資人,不妨多感受刺蝟的專注與深入;對於偏好刺蝟模式的投資人,不妨更多體會狐狸的靈活與包容,其中不變的是對可把握性的追求。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