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亚泰集团转让东北证券“第一大股东”背后:季度巨亏、财务更正双双乍现

亞泰集團轉讓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背後:季度鉅虧、財務更正雙雙乍現

华尔街见闻 ·  2022/07/27 18:57

選擇從證券業退出的資本正在越來越多。

7月27日,東北證券(000686.SZ)發佈公告稱,第一大股東亞泰集團(600881.SH)已與長春市城市發展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髮集團”)達成協議,擬將其持有公司不超過30%的股份轉讓給長髮集團。

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亞泰集團與長髮集團同屬長春國資,但此次轉讓並非是一場國資體系的內部騰挪,而更多是亞泰集團為紓解自身資金問題而發起的一場轉讓。

由於亞泰集團的股權結構較為多元,長髮集團此番對東北證券的“收編”無疑會提升長春國資對東北證券的表決權和控制力,而該交易也將成為繼當代系轉讓天風證券(601162.SH)至武漢國資後,又一起上市券商變更控股股東的案例。

但在此番“第一大股東”轉讓安排的敲定前夕,東北證券卻出現了罕見的季度鉅虧,且業績變動指標也罕見的排在行業倒數,同時還被曝出虛增投資諮詢收入並遭到責令改增的情形,這是要素否會對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的易主帶來影響,正在備受市場關注。

一場“另類轉讓”

作為長春國資旗下的多元化持股上市平臺亞泰集團目前是持有東北證券30.81%股份的第一大股東,由於未達到控股線,因此東北證券也記載為無實控人狀態。

在上述協議涉及不超過東北證券30%股份完成向長髮集團的交接後,亞泰集團還至少會持有東北證券0.81%的股份。

由於亞泰集團、長髮集團均隸屬於長春國資,因此該交易也被部分聲音解讀為一場內部騰挪,但有接近長春國資的券商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此次交易實際意味着長春國資對東北證券的控制力將進一步深化。

“雖然亞泰、長髮都是長春國資的,但二者級別不同,長髮集團是長春國資全資持有的,而亞泰作為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則相對更多元,經營也更市場化,這次轉讓本身就有解決自身資金需要的考慮。”上述接近長春國資的券商人士表示,“同時東北證券的股東改為長髮集團後,國資券商身份將更加顯著。”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除長春國資持有亞泰集團9.08%股份外,海螺水泥(600585.SH)、自然人控股的吉林金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無錫聖邦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以及無錫市濱湖區財政控制的無錫金嘉源文旅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有亞泰集團5.31%、4.77%、4.58%、4.46%的股份比例。

從較為分散的股權結構來看,將自身披露為長春國有上市公司的亞泰集團,更像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而退出東北證券的目的來看,亞泰集團的此番動機仍然指向了對自身財務狀況的改善。

“本次資產出售將有利於公司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補充流動資金,降低財務費用,提升盈利能力;有助於公司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主業,進一步做優做強,增強核心競爭力。”亞泰集團表示。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亞泰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1.05%,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降至0.82和0.50,其中短期借款達230.87億元,佔其總負債規模的接近6成。僅在2021年,亞泰集團出現了歸母公司淨利潤高達12.54億元的虧損,同期財務費用卻高達20.33億元。

事實上,不久前的6月24日,亞天集團才剛剛通過質押東北證券3719萬股來疑似申請融資,Wind數據顯示,亞泰集團目前尚有高達3.55億股的東北證券尚處於質押狀態,質權行分別為建行長春二道支行和浦發銀行長春分行。

而今年以來,東北證券的股價已累計回撤達27.52%,這或許對與亞泰集團的質押盤也構成一定的潛在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亞泰集團表內的金融業資產除東北證券外,還持有吉林銀行6.99%的股權。

“出售東北證券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亞泰資金狀況。”上述接近長春國資的券商人士稱。

一旦長髮集團躋身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後,後者的無實控人狀態是否會發生變化同樣被市場所關切,但無論是東北證券還是亞泰集團均為公開提及這一變動可能性。

上述股權完成轉讓後,長髮集團、吉林信託、吉林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吉林省投”)三家股東對東北證券的合計持股比例最高將達42.47%,但上述券商人士指出,此次交易對東北證券實控人的影響相對有限。

“雖然長髮集團是長春國資的全資企業,但吉林信託、吉林省投都是吉林省財政控股的,二者分屬的體系並不相同。”“除非三家單位作為一致行動人,長春國資才有可能成為實控人。”

虛增諮詢收入遭改正

在近年來A股活躍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東北證券近年來的業績維持了正增長態勢。

2019年至2021年,東北證券營業收入分別為79.69億元、66.10億元和74.78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07億元、13.33億元和16.24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34.19%、32.40%和21.80%。

但在股指受累的2022年一季度,東北證券多項財務指標開始出現大倒退——其營業收入僅實現7.99億元,同比下滑接近4成,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直接體現為2.61億元的虧損,這一體量比2018年的全年扣非歸母淨利潤總額還多。

而在A股的券商股中,東北證券2022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的變動率分別排在全行業倒數第17、倒數第6位。

禍不單行的是,幾乎就在亞泰集團簽署協議擬出讓東北證券的第一大股東位置的同日,東北證券還對2021年業績進行了金額不小的財務更正,而過往年度虛增投資諮詢收入的問題也隨之“浮水”。

據吉林證監局的查證核實,東北證券2020年、2021年分別獲得的1.25億元、2.36億元投資諮詢業務收入中,各有多達0.80億元、1.48億元收入實為“席位佣金”收入,應當被記載為經紀業務收入。

這也意味着,經過財務更正後東北證券涉事年度的投資諮詢收入將面臨“腰斬”的尷尬。

對此,吉林證監局已對東北證券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而東北證券也對應進行了財務更正。

“其實將服務買方的交易席位佣金合併算入投資諮詢收入之前是業內一種常見操作,其實機構的席位佣金也是研究所獲客帶來的,相當於賣方業務的增值服務,券商也更願意將這部分收入核算為諮詢收入,因為能降低經紀業務比重,有利於公司展示轉型成果,利好公司估值。”北京一家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

“無法確認財務更正是否和股東變更的計劃有關,但客觀上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東北證券估值預期帶來一定程度影響。”上述分析師表示。

而在上述接近長春國資的券商人士看來,在長髮集團受讓併成為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前,亦不排除相關部門對東北證券實施國資審計的可能。

“儘管是國資體系內的騰挪,但國資的持股比重變大了,資產質量究竟這麼樣,會不會後面出現一些風險,可能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上述券商人士坦言。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