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最前线 | 毛发生意持续火热,大麦植发递表拟赴港上市

最前線 | 毛髮生意持續火熱,大麥植髮遞表擬赴港上市

36氪 ·  2022/06/30 10:45

擁有一頭濃密秀髮是多數愛美人士的心願。近年來,脱髮問題備受關注,與之相關的話題頻頻衝上網絡熱搜。目前,我國已有超過2.5億人正在遭受脱髮問題的困擾,30歲前的脱髮比例高達84%,固發、養髮等需求潛力也被逐漸激發,與之相關的下游服務公司也隨之發展壯大。

6月29日,大麥植髮醫療(深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麥植髮」或公司)向港交所正式遞交A1招股書,尋求香港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招股書顯示,募資資金將主要用於4個方面:繼續擴大公司的運營網絡、繼續促進產品及服務的創新、繼續投資於研究及開發、推進醫療服務數字化轉型。

關於大麥植髮,36氪曾詳細報道,它定位於中高端毛髮診療醫療集團,涉及問診及診斷、微針植髮、固發及養髮全週期毛髮診療服務,其特色在於“微針植髮”技術服務。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收入計,公司是中國一線城市中市場份額最高(2021年的數據為5.2%)的毛髮診療服務集團。招股書顯示,於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公司的總收入分別為7.472億元、7.644億元及10.21億元人民幣;同期,毛利分別為5.963億元、5.803億元及7.24億元人民幣,毛利率持續超過70%

毛髮診療在過去數年快速增長,其市場規模由 2016 年的人民幣 83 億元增加至 2021 年的人民幣 238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23.5%,預計將以 24.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 2026 年將達到人民幣 712 億元。

目前中國的植髮市場主要是毛囊單位抽取(“FUE”)植髮技術,通常涉及三個步驟,包括毛囊單位抽取、使用 1.0 至 1.5毫米的寶石刀在頭皮上開切口,及使用鑷子將切口撐開以植入種植物;2006 年,微針植髮技術由集團創始人李興東引入中國,並不斷髮展和升級,現通過使用 0.6 至 1.0 毫米的種植筆,微針植髮手術可保護毛囊、縮小創口並加快術後康復過程。 據李興東此前接受36氪採訪時透露,目前其它機構在微針植髮技術上普遍應用較少,大麥微針已經實現了普及。

截至目前,大麥植髮已建成了一個全國性的植髮醫療機構網絡,覆蓋33家醫療機構,另有4家服務機構在建;此外,公司已於2022年1月獲得了毛髮診療互聯網醫院的服務許可證,為後續實現遠程醫療服務做準備。

大麥植髮IPO背後是中國植髮服務市場規模迅速增長。而高昂的植髮價格、可觀的毛利率、體量龐大的潛在植髮需求是這個繁榮賽道的締造者。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從2016年的人民幣6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人民幣17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2.8%,預計將按複合年增長率 22.1%增長,到 2026 年將達至人民幣 470 億元;此外,植髮服務的市場滲透率由 2016 年的 0.14%上升至 2021 年的 0.25%,並預計於 2026 年將進一步達 0.47%。

在對方“刺激”下,近幾年各個植髮玩家紛紛邁向IPO之路。2021年,雍禾醫療成功登陸港交所上市,如今大麥植髮接過了IPO接力棒,毛髮生意可謂“真香”。

但值得關注的是,行業火爆背後,實際淨利潤卻並不高。有機構曾估算,植髮的平均客單價為3-7萬——植髮價格為每單位十元起,一般植髮手術需要提取的毛囊單位數量大多都是以千計。其背後的成本包括營銷費用(15%-40%)、人員費用(20%-40%)、房租水電(10%),最終實際淨利潤不到10%。

營銷成本為何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其一,植髮和隆胸類整形手術相似,幾乎是“一錘子買賣”,用户沒有復購需求,且擁有較低分享慾望,較難建立品牌認知,機構需要不停的開發新客源。其二,行業缺少技術變更,導致各家差異化程度低,無論在獲客來源、治療效果方面,導致投放費用高居不下;其三,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能通過增加醫生和護士數量來提高收入。

總之,植髮生意“雖美”,但目前仍有苦難言,亟待變革;行業亂象叢生也給賽道的健康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不可忽視的是,當下行業也存在相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目前行業主要有四類玩家:一是如上海長徵醫院、西南醫院等公立醫院的植髮科室;二是以伊美爾、熙朵等為代表的民營醫美整容機構的植髮科室;三是以恆博等為代表的地方性民營非連鎖植髮機構;四是以雍禾植髮、大麥植髮、碧蓮盛、新生植髮等為代表的全國民營連鎖植髮機構。如若能順利上市,大麥植髮或能借助資本力量更快擴張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