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排查中国千人计划学者,美对华科技限制再次升级

排查中國千人計劃學者,美對華科技限制再次升級

新浪财经 ·  2018/09/12 16:54

本文來自《財經》,記者劉以秦、金焱,原文標題《排查中國千人計劃學者,美對華科技限制再次升級》

從中國企業到中國資本,再到中國學者,美國限制對中國科技交流一再升級,這對中美兩國的科技發展,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美國限制對中國的科技交流行為愈演愈烈,目前,範圍已經拓展到了在美國的中國千人計劃學者。

近期,一則美國休斯頓安德森癌症治療研究中心正在解僱中國「千人計劃」華人學者的傳言甚囂塵上。傳言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提供了一份華人教授學者名單,並要求該機構對這些人無條件開除或解僱。

對《財經》記者的求證,該研究中心回覆説,作為機構,安德森癌症治療研究中心不對機密的人事行動發表評論。安德森癌症治療研究中心遵守州和聯邦就業法,尤其是不會有基於種族或國籍的歧視。

「千人計劃」是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國家戰略,2008年至今已有近8000位海外高層次專家入選。

一位已經回國的千人計劃專家也向《財經》記者透露,美國有關部門早已開始關注和調查中國專家學者,其中「千人計劃」學者是重點關注對象,但他表示:「是否直接辭退清除,我目前還沒聽到具體的案例。」

可以肯定的是,「千人計劃」學者在美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子並不好過。在華人學者中間,千人計劃及其處境也變成了敏感話題,《財經》記者採訪的一些華人學者都表示不願深談,有學者表示,目前的趨勢是美國大學逐步在採取措施,至少那些加入「千人計劃」的專家學者需要給一個解釋和説法。

一位美國知名大學華人教授向《財經》記者確認透露説,仍留在美國的千人學者,有一些已經被FBI約談,有些地方甚至連警察局也在參與排查。

對此,美國國務院相關部門對《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國務院通過國務院教育文化事務局(ECA)與EducationUSA合作,鼓勵各國與美國進行文化學術交流,促進各國赴美進行學習、研究。美國的學校和大學內有很多中國學生和學者,美國會繼續歡迎中國學生和學者。

不過,作為美國司法部下屬的執法單位,聯邦調查局(FBI)有獨立執法權。

此前,美國限制對中國的科技交流還停留在企業和資本層面,如今已經蔓延到個人學者身上。今年6月,美國白宮加大了對華裔科學家的限制力度,美國國務院將在敏感研究領域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簽證停留期限從五年縮短為一年。

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是科技創新的高地,對於中國前沿科技領域來説,人才交流受限無疑是一次打擊,但同時,中國科技界也應該重新思考,應該如何更好的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全面排查開始

《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來自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的聲明稱,美國國會兩黨正在審議立法,將對參與中國千人計劃的美國教師實施制裁,目前該校已經取消了一名中國客座教授的訪問邀請。

「還好我已經回國了。」一位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工作的「千人計劃」成員説,「現在還只是辭退,之後説不準還會發生什麼更嚴重的事。」 該「千人計劃」成員後來回到中國創業。

美國重點關注中國千人計劃學者一事,早有跡象。

今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一條修正案,允許國防部中止向參與中國、伊朗、朝鮮或俄羅斯的人才計劃的個人,提供資金和其他獎勵。

當時,該修正案的提出者,眾議員MIke Gallagher稱,如果中國學者正在參加「千人計劃」類項目,可能無法獲得美國國防部的教育培訓以及研究經費。

中國於2008年開始推行「千人計劃」,即海外高層人才引進計劃,除千人計劃外,國內還有不少類似的人才引進計劃,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其他部門和各省、區、市的人才引進項目。

參與這些人才引進計劃的專家學者,能夠獲得人均約100-200萬人民幣的資助經費,回國工作後,薪資水平也會高出崗位平均工資的2-4倍,此外還有不少特殊福利。

國家支持的「千人計劃」學者的前提是,要求這些學者必須保證每年在國內有一定的任職時間。這一點是讓美國相關部門警惕的主要原因。

「確實有一些千人學者向美國隱瞞了在中國有長期職務的事實,依然保留在美國的全職職務,這很有可能違反了他們在美國供職單位的一些規定,可以因此辭退你。」前述華人教授説道,「當然,大背景還是中美貿易戰的升級。」

千人計劃又分為「大千人」和「小千人」(又稱青年千人計劃),「小千人」名單是公開可查的,「大千人」詳細名單並不公開,不過,國內很多單位會把自己引進的千人學者名單在網上公佈。這些都為美國的排查計劃提供了直接信息。

一時間,人心惶惶,一位回國創業千人計劃專家的創業項目正在準備融資,消息一出他非常緊張,他説,「擔心投資人對我們的背景有疑慮」。他立刻向正在接觸的投資方表示,自己已經徹底回國,並沒有在美國繼續做科研的計劃。

是否存在「科技間諜」?

美國相關機構的警惕也並非空穴來風。

今年7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控蘋果(223.85, 5.52, 2.53%)公司前華人員工張曉浪竊取商業機密,涉及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並試圖帶回中國,7月7日,張曉浪在美國機場被捕。

此事也在國內科技圈引發熱議。過去幾十年裏,美國一直處於科技創新的高地,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的學者和科技行業從業者,都在積極與美國科技界進行交流互動。但不少人也同時思考,將在美國獲得的科研成果或是核心技術,帶回本國的做法,是值得鼓勵,還是有違道德?

德州理工大學的聲明中提到,中國大力推行「千人計劃」,旨在建立有高度競爭力的研究項目,使中國能夠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美國國會對該項目的進展十分關注,FBI認為這一項目與正在調查的中國「科學與工業間諜」有關聯,並認為千人計劃的部分成員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

一位在多年在美國從事醫療研究的中國學者向《財經》記者表示,確實有類似「科技間諜」的案例出現,此前與該學者共同在美國從事醫療研究的一名教授,將在美國的科研成果帶回國,現已經被美國政府禁止入境,「如果你的科研用了美國的經費,你做出的成果是不能帶回中國的。」

不過,上述旅美醫療學者稱, 「他回國教書之後,很受學生歡迎,但我認識的幾乎所有美國的華人學者和國內的學者,並不認同他的做法。」

需要釐清的一點是,有美國科研背景,回國從事相關工作,並不等同於「科技間諜」,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但知識產權需要嚴格保護。企業與企業之間判定「間諜」行為相對容易,一旦上升到國家層面,似乎就很難輕易判定是非。

另一位中國千人計劃專家認為,學術交流和科技間諜之間的界線應該釐清,僅就學術交流方面,出國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幫助國內相關產業和科研發展,「這不是所有國家都在做的事情嗎?」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人才交流遇冷,對中美雙方來説都有損失。

對於中國來説,一旦遭遇技術封鎖,不少涉及前沿技術的行業發展將受限。海外人才引進對於國內先進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以人工智能(AI)行業為例,目前國內AI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公司中,大部分創始成員都有美國學習、工作背景,而大科技公司的AI負責人,也多以留美背景為主。

美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科研領域一直走在前面,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投資人也提到,在AI創業領域,有美國科研背景的創始人,更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而對美國來説也並非有利無害。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近幾十年,美國科學家中,移民比例增長迅速,此前,美國兩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謝宇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到,美國科學家中移民的比例增長迅速:從1960年的7.2%增長到2007年的27.5%。

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今年9月1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通過跨國人才交流合作,我們也有很大的收穫。」

美國針對中國千人計劃學者的無差別排查,以及限制敏感專業中國學生簽證的行為,對於吸引更多華人學者加入美國科研行業,將產生消極影響。

從中國企業到中國資本,再到中國學者,美國限制對中國的科技交流已經全面發動,這對中美兩國的科技發展,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