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3个涨停板!药明康德市值破千亿,他凭什么?

13個漲停板!藥明康德市值破千億,他憑甚麼?

E药经理人 ·  2018/05/25 08:54

2018年5月24日,在A股上市的首隻「獨角獸」、被譽為醫藥界「華為」的藥明康德市值正式突破千億市值,達到1017億元。

藥明康德自2018年5月8日正式在滬市主板上市首日即達到漲幅上限44%,截至收盤報31.10元,漲停板上有逾40萬手買單,足見其受追捧程度,之後,以13個漲停板的成績正式加入藥企市值千億俱樂部。

據瞭解,本次藥明康德在A股之所以能以這個體量暴漲是由多個因素促成的,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其獨角獸的概念。政府前不久就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創新企業在A股上市,同時支持海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迴歸A股。證監會在3月22號也正式印發了《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

意見下發之後,A股獨角獸概念板塊遭到了市場資金的爆炒,凡是跟獨角獸概念沾邊的企業都有不錯的漲幅。而作為真正獨角獸企業的藥明康德,在沒上市之前市場關注度就極高。正式上市之後又頂着今年「獨角獸第一股」的名號,自然而然就容易遭到資金的爆炒,漲幅這麼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是國務院在4月12日明確提出要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此舉也有利於國內醫藥創新的發展,促使藥企加快創新藥的研發投入。這也將給一些自主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契機。

所以有這種良好的預期,在二級市場上,一些醫藥龍頭股價持續創下新高。而藥明康德作為國內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龍頭,在創新藥研發領域的人才儲備和產業設備上有着很大的優勢,在別的醫藥股持續創下新高之後,藥明康德股價自然而然會跟上其他醫藥股的腳步。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在藥明康德準備在A股上市之初,業內便對其市值破千億做好了充分準備,藥明康德目前在A股強勁的表現也基本符合市場的預期。

憑什麼獲得13個漲停板?

目前藥明康德業務的主要優勢在對於臨牀前CRO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以及通過合全藥業構建小分子藥物 CMO 生產鏈條,成為國內領跑者。

藥明康德在 2017 年初公司收購了國內領先的臨牀前 CRO 公司輝源生物。通過此次收購一方面可以加大自身收入結構中原本相對較少的國內業務的增長,另一方面可以藉助輝源生物在美國的業務機構來完善美國區實驗室服務的內容,提升公司的海內外業務結構佈局,從而拉動臨牀前 CRO 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藥明康德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團隊,公司研發團隊近6000人,70%為碩士博士,其中包括資深海歸科學家400多人,是中國醫藥研發服務業擁有員工和科學家數量最多的企業,對比國內主要上市 CRO 和 CMO 公司的員工構成,藥明康德的研發人員隊伍規模明顯領先於其他公司。

同時分析各大公司員工的學歷構成,藥明康德和合全藥業的員工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最高,達到 38.99% 和 37.19%,排在之後的泰格醫藥佔比為 25.86%。若剔除藥明康德中合全藥業 CMO 業務的佔比,藥明康德技術人員佔比達到 86.48%,擁有更大的領先優勢。

藥明康德的目標是成為新藥研發服務的平臺性公司,除了補全臨牀 CRO 這一最後的薄弱環節之外,藥明康德已經提前在基因檢測、分析診斷以及細胞治療等方面進行拓展。

根據藥明康德的招股説明書中募集資金用途的披露情況,藥明康德擬分別使用 2億和 8.43 億元募集資金來進行診斷分析診斷服務研發中心和細胞及基因治療工廠的建設。藥明康德和細胞及基因治療研發企業及科研單位有密切的合作,控股子公司 AppTec 與多家客户合作提供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臨牀試驗及定製化服務。

藥明康德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其基因檢測和細胞療法的佈局,通過併購冰島 NextCODE Health 公司切入基因檢測市場,還和 Juno 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在中國進行 CAR-T 療法的研發。對於分析診斷、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覆蓋將進一步加強藥明康德的一體化佈局。

當然除了對於原有業務產能擴增和補強,藥明康德還從產業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佈局,支持其未來的發展,如對ADC藥物、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的研發和生產佈局。

前瞻性佈局有利於未來搶佔市場,鞏固藥明康德龍頭地位,提升公司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可以預見,未來創新性的治療藥物治療策略將成為藥物市場研發和生產的主要力量之一,藥物的創新性逐步增加的同時,醫藥研發和生產外包企業也需要掌握相應藥物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來適應日益增加的需求。

藥明康德對於 ADC 藥物、基因治療等的提前佈局符合未來長期的發展趨勢,有利於提前搶佔市場,鞏固自己在國內的醫藥外包龍頭地位, 並提升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3年市值翻10番

本次在上交所上市並不是藥明康德第一次在資本市場現身,早在2008年,藥明康德曾於紐交所上市,而這對於中國醫藥產業來説,幾乎是一個里程碑事件。不過2015年藥明康德又以33億美元的總價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退市後,藥明康德「一分為三」,裂變出三家上市企業。

一拆三後,在納斯達克退市的藥明康德成為了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新三板掛牌的合全藥業,目前市值為198.79億元;而在港交所上市的藥明生物目前市值也已經達到了978.97億港元(約人民幣796億元);新近上市藥明康德主體則短短時間就突破千億。

三年前,藥明康德退市時市值不過200多億元人民幣,而一拆三後,整體市值已經達到了2000億元,翻了10倍。

合全藥業在是藥明康德第一家被拆分上市的企業,主要負責為跨國藥企提供小分子藥物中間體,原料藥和製劑的 CRO(生產研發外包)服務。合全藥業為新三板創新層為數不多的 " 百元股 " 之一。

根據其財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收21.87億元,同比增長24.03%,淨利潤達到4.94億元,同比增長5.04%。由於受限於新三板的流動差,目前的市值能量還未被釋放,如果與同類A股企業對比的話,其市值還有上升空間。

去年,其又將生物板塊打包以藥明生物為主體在香港上市。而其上市第一年給出的成績單頗為靚麗,根據財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收16.19億元,增長了63.7%,淨利潤達到4.08億元,同比增長85.1%。當然資本市場也給予很好的迴應,自上市以來市值屢創新高。

而最近,更是動作不斷,在國內外多地不斷進行佈局。根據其財報的信息顯示,其臨牀後期項目已經從2016年年底的3個增至8個,綜合項目數增長至161個,而未完成訂單也出現爆發式增長。有4個cGMP生產設施開始動工建設。

剛剛上市的藥明康德,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其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前9個月營收分別為41.39億元、48.83億元、61.16億元、56.77億元,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為2.12億元、1.79億元、8.78億元、8.58億元。而2018年第一季度便實現營收21.42億元,同比增長21.13%,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接近3億元。

對此,有投資機構的從業人員表示,之所以分拆是因為各個市場的上市標準不一樣,公司不是所有板塊都能達到A股上市的標準。藥明康德為了儘快實現上市,採納分拆的方式會更快。當然,一拆三上市也是出於整體市值最大化的考慮。他同時指出,在醫藥行業,這種分拆上市的情況是比較多的。由此可見,根據藥明康德在拆分上市之後,三家公司的市值相繼穩步增長,確實起到了1+1+1>3的效果。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